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4)
2023(14449)
2022(12449)
2021(11824)
2020(10179)
2019(23709)
2018(23669)
2017(45349)
2016(24260)
2015(27501)
2014(27028)
2013(26146)
2012(23904)
2011(21503)
2010(21583)
2009(19793)
2008(19525)
2007(17613)
2006(14733)
2005(12764)
作者
(67408)
(56379)
(55937)
(53185)
(35863)
(27039)
(25691)
(22061)
(21108)
(19858)
(19221)
(18871)
(17746)
(17629)
(17393)
(17206)
(17110)
(16744)
(16260)
(16080)
(13794)
(13790)
(13718)
(12956)
(12711)
(12602)
(12591)
(12361)
(11366)
(11190)
学科
(97415)
经济(97309)
管理(71017)
(70810)
(59939)
企业(59939)
方法(47369)
数学(41838)
数学方法(41099)
(25856)
中国(24591)
(24240)
业经(21267)
技术(20791)
(18395)
(18140)
贸易(18128)
地方(18014)
(17798)
(17609)
农业(17258)
理论(16888)
(15288)
财务(15222)
财务管理(15184)
(14906)
银行(14870)
(14780)
(14608)
金融(14605)
机构
学院(335722)
大学(334983)
(135897)
管理(134746)
经济(133029)
理学(117027)
理学院(115798)
管理学(113497)
管理学院(112858)
研究(107069)
中国(80710)
(69516)
科学(65985)
(61087)
(53841)
(52725)
中心(51131)
业大(49853)
(49607)
财经(49007)
研究所(48151)
(44503)
(43256)
北京(43201)
师范(42816)
农业(42283)
经济学(41043)
(39609)
(39045)
技术(37300)
基金
项目(229917)
科学(182219)
研究(167684)
基金(166763)
(145716)
国家(144242)
科学基金(124949)
社会(105519)
社会科(100055)
社会科学(100026)
(91730)
基金项目(88187)
自然(81909)
自然科(80126)
自然科学(80105)
教育(79413)
自然科学基金(78693)
(76835)
资助(68442)
编号(68439)
成果(54916)
(52237)
重点(51693)
(50718)
(48981)
创新(48119)
课题(47057)
科研(44492)
教育部(43823)
大学(43488)
期刊
(142308)
经济(142308)
研究(90824)
中国(64892)
管理(50623)
学报(49923)
(48310)
(48266)
科学(47232)
教育(39294)
大学(38702)
学学(36295)
技术(33657)
农业(33040)
(27903)
金融(27903)
业经(23949)
财经(23239)
经济研究(22831)
(19988)
(19416)
问题(18314)
统计(18088)
技术经济(17937)
科技(17577)
(17454)
图书(16273)
(15896)
商业(15266)
理论(14925)
共检索到483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睿  张瀚东  
[目的/意义]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种基于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分析的情报学方法,用于揭示国家间的创新合作机会。[方法/过程]用专利引用耦合关系映射创新主体对特定技术对象的“共同关注”机制,基于“共同关注”所蕴涵的潜在技术关联,揭示未来的创新合作机会。具体步骤:①构建两国间的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②多重计量中心性、结构洞、关联强度等指标,综合定位两国共同关注的特定领域节点;③以特定领域节点为“技术桥接”,在技术价值链上揭示两国间可能存在的创新合作机会。[结果/结论]基于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分析的国家间创新合作机会揭示方法,经中-波两国间的案例实证为有效。[局限]计量指标阈值设置的合理性、实验样本的广泛性、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立杰  李阳光  岳俊举  王金凤  
类比生物基因表达研究创新机理提出的创新基因学概念,为构建创新方法指明方向,基因视角下的创新方法体系亟待得到进一步完善。基于此,借助创新元素聚类理论,提出九大创新基因和九大创新法则构建创新基因的耦合路径,旨在深层次挖掘技术创新的内部原始规律。最后,结合冷库改进创新实例,验证该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升创新质量与效率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睿  张玲玲  郭世月  
同被引聚类与引用耦合聚类是两种常用的文献聚类方法,本文从聚类的时效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聚类结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聚类原理与专利法理逻辑和创新协同效应的契合性等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引用耦合聚类方法在揭示专利间的相似性方面更具优势,同被引聚类方法则更适用于发现基础专利和揭示技术演化规律。两者若结合使用,则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金涛  
通过对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结果表现为: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二者相互形成耦合机制,并通过相互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最后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金涛  
通过对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结果表现为: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二者相互形成耦合机制,并通过相互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最后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辰  陆国庆  
为进一步区分不同技术创新措施的风险形成机制,文章利用Markov链式遗传优化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专家意见评估的紧逼型耦合BP精读训练模式,以此进行面向技术创新融资风险的耦合BP-Markov改进检验。结果显示,经风险规避行为叠合剔除后验证的指标在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方面表现出对融资的阻滞作用,而技术创新产权所表征的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影响创新主体顺利获得外部融资的关键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喇娟娟  郝旭召  努尔比姑丽·莫拉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指向下,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绿色转型升级的方向推进。商贸流通业作为市场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对国内的整个产业链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应的,技术创新又是流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发现我国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耦合关系正处于耦合对抗向良性耦合过渡的阶段,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协调关系则多表现为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各地区协调度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耦合与协调发展。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康宇航  
技术机会分析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潜在技术机会,为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当前技术环境动态化和技术信息复杂化的特点,在相关研究结构化梳理的基础上,从异质性混合网络的视角出发,突破同质单一网络知识发现的局限,建构"耦合-共引"混合网络分析模型,搭建基于混合网络的技术机会分析内容及流程,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可视化工具,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混合网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上,从网络整体、网络组群和网络个体三个层面对公路工程领域的技术机会进行深度分析,揭示该领域技术机会存在的内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丹萍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耦合,与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文化氛围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耦合,与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政府体制的耦合。文章提出,产业集群应以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丽  林玮菡  
笔者主要研究了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的协调发展问题,借助熵值赋权法构建了高技术产业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2011—2015年四大区域28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以及各个省份高新技术产业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大,基本呈现"东强,中西东北弱"的态势;中国四大区域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的协调性,在五年间跨越了三个阶段六个类型;广东省率先进入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其他省份处于磨合阶段和颉颃阶段,且绝大多数属于质量创新滞后。笔者的研究将对中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质量创新和创新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分析,对寻求平衡两者协调发展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仁祥  杨曼  
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概念,测算了35个最重要金融系统所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并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作用的敏感性更高。最后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莹莹  王仁祥  
在国内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关于金融创新如何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如何制约及相互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是一种创新。文章将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采用动力学模型,全面考察了金融创新主体间、市场金融创新供给、政府公共金融创新供给、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目标与关键控制节点,提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管理策略。文章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志强  张玺  上官单彬  
本文从PDCA的过程理论出发,构建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过程耦合关系概念模型及耦合评价模型,选取来自5个不同行业的2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过程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企业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间存在良好的过程耦合性;但不同行业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电子行业、制药行业、汽车行业、食品行业、机械制造行业,虽有差异但均处于中度耦合以上的状态。研究结论为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同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永周  贺海涛  刘旸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扩散,实现资源的互补与优化配置,产生创新的非线性效应。本文在阐述协同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知识资源的特性,提出知识势差是知识转移的内生动力,知识耦合是知识创造的自然基础,构建以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转移与创造、知识协同创新为主要阶段的过程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