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22)
2023(16681)
2022(14311)
2021(13240)
2020(11084)
2019(25193)
2018(24645)
2017(46575)
2016(24950)
2015(28080)
2014(27195)
2013(26504)
2012(23951)
2011(21540)
2010(21226)
2009(19403)
2008(18271)
2007(15518)
2006(13358)
2005(11605)
作者
(69984)
(58328)
(58102)
(55030)
(36887)
(28145)
(26330)
(22911)
(22349)
(20399)
(19934)
(19793)
(18283)
(18256)
(18248)
(18043)
(17501)
(17203)
(16917)
(16680)
(14333)
(14184)
(14077)
(13391)
(13182)
(12915)
(12730)
(12663)
(11808)
(11532)
学科
(104017)
经济(103918)
管理(71915)
(63173)
(52426)
企业(52426)
方法(49016)
数学(43955)
数学方法(43235)
中国(28574)
(25905)
(24170)
环境(22139)
(21482)
业经(21033)
地方(20434)
(19864)
贸易(19852)
(19374)
农业(17079)
(16726)
(16383)
(16196)
理论(15766)
(15072)
财务(15007)
财务管理(14971)
技术(14912)
(14258)
银行(14224)
机构
学院(344847)
大学(343768)
(144288)
经济(141662)
管理(133170)
研究(118390)
理学(116265)
理学院(115029)
管理学(112597)
管理学院(112004)
中国(89072)
科学(74072)
(72646)
(61769)
(58722)
(57190)
研究所(54106)
中心(54007)
业大(52492)
财经(50511)
(48291)
(46305)
农业(45315)
北京(45253)
经济学(45082)
(44041)
(44012)
师范(43467)
经济学院(40681)
(38394)
基金
项目(245650)
科学(194991)
基金(180863)
研究(175473)
(160082)
国家(158921)
科学基金(136507)
社会(112899)
社会科(107222)
社会科学(107191)
(95443)
基金项目(94488)
自然(89845)
自然科(87847)
自然科学(87821)
自然科学基金(86216)
(81481)
教育(81358)
资助(75042)
编号(68841)
重点(56537)
(54393)
(53879)
成果(53477)
(51837)
创新(48657)
课题(48129)
科研(47997)
国家社会(47936)
教育部(46481)
期刊
(147432)
经济(147432)
研究(94921)
中国(64857)
学报(55412)
科学(52331)
(50355)
管理(48906)
(46847)
大学(42391)
学学(40208)
教育(35608)
农业(35573)
技术(32169)
(25971)
金融(25971)
经济研究(25871)
财经(24245)
业经(23614)
(20977)
(20468)
问题(18829)
统计(18776)
技术经济(17153)
资源(17143)
(17034)
(16721)
科技(16195)
(16114)
决策(15190)
共检索到490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群勇  李海燕  
科学测度国内各区域间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效率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实际生产中CO_(2)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不确定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它包括一个测度经济-环境效率的不确定DEA模型和一个测度纯能源效率和CO_(2)排放效率的不确定DEA模型。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上对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地,我们利用2017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区域能源效率和CO_(2)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CO_(2)排放的不确定性对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处理效率评价过程中CO_(2)排放的不确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火娣  
文章运用传统DEA与非径向的SBM模型从无环境规制与有环境规制、投入导向与产出导向测度、径向与非径向角度测度三大方面系统地比较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区别,并基于SBM模型分析了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及分解。主要结论有:SBM模型测度效率值在有效单元个数及效率区分度方面都有优势;2000—2011年间的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效率仅为54.9%,效率偏低,相对于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全国二氧化碳生产率MLPI指标平均增长率为0.62%,增长率较低,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华坚  任俊  徐敏  Eric Fong  
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关键在于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客观正确地评估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效率的角度,界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概念,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研究框架,探索性地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和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来评价中国省际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为真实测度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传统DEA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平均规模效率被高估;中国区域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发展显著不平衡,呈现出"东>西>中"的格局,与传统的经济格局存在一定出...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宇  陈诗一  蔡松锋  
本文采用全球动态能源和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TAP-Dyn-E预测了2010—2050年全球八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基础四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不但预测了排放总量,还预测了排放来源、能源产品和行业来源等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在基准情境下,八大经济体中,日本会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他七个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前都未能达到峰值,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煤炭使用量的减少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趋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将会逐渐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在未来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或者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而对于发展中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尤其是对成品油的消耗,稳居各行业首位,IPCC的评估报告显示,如果保持当前的能源消耗方式,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到2030年将比现在高出80%。物流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8. 9%,是农业、工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并且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文章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经济、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双向性,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将至少对未来1~3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海  武鹏  
针对以往效率测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跨国研究中制度的异质性问题,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这一综合分析框架,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约束条件下,测算了APEC地区17个成员1980~2007年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对双重约束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除了发展中国家群组之外,发达国家群组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群组中均有部分国家在个别年份位于潜在最佳生产技术的共同边界上;各群组的共同技术效率(M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平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发达国家、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劳均资本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玉海  武鹏  
针对以往效率测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跨国研究中制度的异质性问题,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这一综合分析框架,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约束条件下,测算了APEC地区17个成员1980-200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对双重约束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除了发展中国家群组之外,发达国家群组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群组中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个别年份位于潜在最佳生产技术的共同边界上;各群组的共同技术效率(M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平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均依次为发达国家、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人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健  邓传霞  
针对传统方向距离函数(DDF)会高估效率的缺陷,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框架下,探索性地使用考虑松弛变量的规模方向距离函数(SDDF)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计算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方向、改进目标值及改进变化率,据此测度减排潜力。结果表明:SDDF测算的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整体低于DDF的计算结果;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和产出改进目标值呈现了较大的区域差异,不在生产前沿面上的省市欲达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优,应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首要工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瑞锋  刘帅  
为了探索区域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不仅可以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直接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三条途径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间接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发展不仅可以直接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而且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两条途径间接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产生促进作用。(2)直接效应方面,金融发展可以对本地区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其中金融规模对本地区碳排放产生促进作用,金融效率对本地区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3)空间溢出效应方面,金融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均产生抑制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而衰减。(4)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马宏伟  刘思峰  赵月霞  马开平  袁潮清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78年-2010年统计数据,对影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均消费额和对外贸易度等因素,均对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正向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工业能源效率对于碳排放量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它们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还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变量之间的Granger长期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的结果,从我国减少二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