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0)
- 2023(17163)
- 2022(14818)
- 2021(13930)
- 2020(11698)
- 2019(26873)
- 2018(26451)
- 2017(51420)
- 2016(27392)
- 2015(30587)
- 2014(30052)
- 2013(29164)
- 2012(26342)
- 2011(23185)
- 2010(23212)
- 2009(21690)
- 2008(20287)
- 2007(17432)
- 2006(15251)
- 2005(13310)
- 学科
- 济(103858)
- 经济(103739)
- 管理(81385)
- 业(78321)
- 企(66750)
- 企业(66750)
- 方法(49934)
- 数学(43737)
- 数学方法(43090)
- 财(31838)
- 中国(31702)
- 融(28948)
- 金融(28945)
- 农(27989)
- 银(27589)
- 银行(27555)
- 行(26369)
- 业经(24085)
- 制(22641)
- 务(22234)
- 财务(22149)
- 财务管理(22104)
- 地方(21386)
- 企业财务(21095)
- 学(20250)
- 贸(19065)
- 贸易(19051)
- 农业(18909)
- 理论(18719)
- 易(18529)
- 机构
- 学院(371216)
- 大学(370467)
- 管理(150347)
- 济(147877)
- 经济(144593)
- 理学(130297)
- 理学院(128986)
- 管理学(126552)
- 管理学院(125896)
- 研究(116320)
- 中国(94042)
- 京(76703)
- 财(70616)
- 科学(69929)
- 财经(57016)
- 中心(56290)
- 所(56144)
- 农(54284)
- 业大(52794)
- 江(52777)
- 经(51782)
- 研究所(50844)
- 北京(48121)
- 范(47441)
- 师范(47020)
- 经济学(44643)
- 州(44026)
- 财经大学(42674)
- 院(42649)
- 农业(42175)
- 基金
- 项目(256016)
- 科学(202156)
- 研究(189583)
- 基金(186283)
- 家(160398)
- 国家(159028)
- 科学基金(138622)
- 社会(119377)
- 社会科(113252)
- 社会科学(113220)
- 省(99996)
- 基金项目(98974)
- 自然(90395)
- 自然科(88329)
- 自然科学(88311)
- 教育(88063)
- 自然科学基金(86681)
- 划(83471)
- 编号(78608)
- 资助(76979)
- 成果(62494)
- 重点(56660)
- 部(56393)
- 发(53694)
- 创(53680)
- 课题(52919)
- 创新(49980)
- 教育部(49250)
- 科研(49232)
- 项目编号(49158)
- 期刊
- 济(157159)
- 经济(157159)
- 研究(108285)
- 中国(66869)
- 财(55923)
- 管理(54243)
- 学报(53830)
- 科学(49950)
- 农(48731)
- 融(45427)
- 金融(45427)
- 大学(41992)
- 教育(40446)
- 学学(39569)
- 农业(33117)
- 技术(32887)
- 财经(27540)
- 业经(26767)
- 经济研究(25286)
- 经(23517)
- 问题(20200)
- 理论(18650)
- 图书(18488)
- 技术经济(17429)
- 实践(17046)
- 践(17046)
- 财会(16915)
- 科技(16541)
- 商业(16534)
- 版(16329)
共检索到538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娟
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目前制度安排下,机构投资者出现了非理性投资行为,导致了资产配置失效。为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引入下偏方差理念,并在该分析框架下构建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模型,该模型为机构投资者在风险证券上的资金配置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根据下偏方差的资产配置结论提出规范化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旭东 卫聪慧 刘嫦
本文利用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在抑制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方面具有积极治理作用。对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在抑制金融资产投资方面发挥着实质性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在管理者代理问题更严重的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后果即实业投资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邵剑兵 李娜
金融资产的收敛速度反映了企业金融资产动态配置的效果,机构投资者团体作为企业金融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对金融资产收敛速度发挥何种作用尚未明确。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Python运行Louvain算法和Bron-Kerbosch算法识别并计算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比例,探究机构投资者抱团对金融资产收敛速度的作用。结果表明,金融资产动态配置过程中存在“最优值”,机构投资者抱团对金融资产收敛速度产生倒U型调节作用。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影响了金融资产配置过程中的成本以及决策者配置金融资产的意愿,进而作用于金融资产收敛速度。效应识别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比例适度时,发挥了有效监督效应;持股比例过大时,发挥了合谋效应,排除了过度监督效应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检验可知,在非国有、投机以及庞氏融资型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对金融资产收敛速度作用更明显;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效应在专注型机构投资者团体中、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作用更强;适度规模的机构投资者抱团能加快企业金融资产收敛速度,进而提升企业未来主业业绩以及外部资本市场稳定性。本文的结论为理解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效应,治理企业“过度金融化”问题以及为金融资产动态配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金朵 蔡曦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沪深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来看,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分类上来看,保险持股和基金持股对企业金融化呈现负向相关关系,信托持股对金融化有显著推动作用,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金融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公司治理和融资约束渠道实现。这为金融机构持有企业股权能更好对接金融与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金朵 蔡曦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沪深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来看,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分类上来看,保险持股和基金持股对企业金融化呈现负向相关关系,信托持股对金融化有显著推动作用,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金融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公司治理和融资约束渠道实现。这为金融机构持有企业股权能更好对接金融与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茂卫
本文以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选取了风险规避程度、最大风险容忍度、类别股偏好和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判断等四个投资者行为属性,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构建了投资者的最佳风险投资组合。
关键词:
投资者行为 偏好 资产配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许贤云
从企业融资结构角度,对工业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动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防性储备、风险规避及资本逐利均是工业企业金融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都会引起工业企业金融化,且外源融资引起工业企业金融化的敏感性与显著性均高于内源融资;工业企业内外源融资金融化的内在驱动机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内源融资金融化主要是出于预防性储备动机,而外源融资金融化主要是出于风险规避动机和资本逐利动机。基于此,建议从健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风险观念、把控企业融资途径、加强企业资金投向监督四方面入手,引导企业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风险规避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林德发 汪雪瑶
家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影响着整个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真实数据,从家庭结构、金融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财富状况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家庭的异质性,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家庭异质性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异质性与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和盈利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行为。其中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数量的增长将会促进家庭进入金融市场,配置较多金融产品并获得盈利,金融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家庭进入金融市场并提高盈利水平,健康状况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较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贯春 刘媛媛 张军
本文利用2007—2015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半年期数据,从金融资产持有份额和金融渠道获利的双重视角考察了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投资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金融资产持有份额有助于平滑企业投资波动,且该效应在投资不足时更强,而金融渠道获利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金融资产持有份额的平滑作用在私有企业中要强于国有企业,但在不同融资约束的企业间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改变模型设定、样本区间和替换因变量,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
关键词:
金融资产配置 投资波动 非对称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茂林 何玉润 胡学淑
以短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中,成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2013—2020年中国深交所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调研等数据,对企业投融资及期限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投资端,机构投资者调研改善了企业投资,激励管理层进行更多长期投资;在融资端,机构投资者调研部分缓解了融资约束问题,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短期借款,但仍然无法有效支持企业从银行获得更多长期借款。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短期借款来部分满足正常投资需求。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国有企业以及有基金参与调研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调研使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配置更为合理。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对机构调研质量的监督,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从而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红梅 张子棋 郭金龙
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我国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这对我国养老金体系造成极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家庭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成为重要的养老补充方式,对老年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要求随之提高。本文选取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微观数据,研究金融素养对老年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风险偏好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一方面,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国老年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且风险偏好在该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即风险偏好越高的群体,金融素养提高对其资产配置效率提升的影响越明显;另一方面,该影响在低教育、低收入、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家庭中更加明显,这也意味着养老金融教育应该具有普惠性特征。基于上述结论,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其金融素养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刺激养老需求端的市场参与程度;加强对低收入、低教育和农村地区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推动金融普惠理念的实现,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雯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家庭数据,借助Logit和Tobit估计方法,引入交叉项和差异性分析两个视角,探讨了家庭社会资本对该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路径。得出结论如下:家庭社会资本越多,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概率越大,投资占比越高,无论是认知类还是结构类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可通过攀比效应、信息渠道和缓解当前信贷约束三种途径作用于家庭风险投资偏好。家庭社会资本越多,会使得攀比效应越大,信息提供越充分,缓解当前信贷约束而非已有信贷约束的能力越高,风险投资偏好越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江世银
养老金养老和住房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模式最普遍的两种选择,但以投资金融市场方式养老的参与度较低、发展空间有限。本文基于CHFS2017年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OLS回归模型,从居民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对我国居民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居民不同的个体特征对其养老金融产品的持有与投资回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居民持有养老金融资产并提高盈利水平,现金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持有及投资回报也具有正向作用。养老保险持有的影响不显著,子女数量、家庭健康状况属于无关变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