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0)
- 2023(10983)
- 2022(9441)
- 2021(8770)
- 2020(7432)
- 2019(17165)
- 2018(17031)
- 2017(33003)
- 2016(17737)
- 2015(19916)
- 2014(19736)
- 2013(19246)
- 2012(17438)
- 2011(15231)
- 2010(15018)
- 2009(13108)
- 2008(12180)
- 2007(10150)
- 2006(8551)
- 2005(6851)
- 学科
- 济(74147)
- 经济(74082)
- 管理(54166)
- 业(49806)
- 企(41964)
- 企业(41964)
- 方法(38430)
- 数学(34895)
- 数学方法(34240)
- 农(19560)
- 财(17451)
- 地方(17333)
- 中国(16150)
- 环境(15983)
- 业经(15671)
- 学(14095)
- 农业(13299)
- 划(12286)
- 技术(12096)
- 和(11840)
- 理论(11506)
- 务(11367)
- 财务(11310)
- 财务管理(11284)
- 贸(11087)
- 贸易(11078)
- 制(10898)
- 易(10750)
- 企业财务(10665)
- 策(8888)
- 机构
- 学院(238643)
- 大学(234953)
- 管理(100350)
- 济(95512)
- 经济(93574)
- 理学(88529)
- 理学院(87635)
- 管理学(85776)
- 管理学院(85353)
- 研究(72656)
- 中国(52876)
- 京(47153)
- 科学(46679)
- 财(40775)
- 农(38128)
- 业大(37772)
- 中心(35456)
- 江(34878)
- 所(34666)
- 财经(33363)
- 研究所(32189)
- 经(30476)
- 范(30043)
- 农业(29956)
- 师范(29704)
- 经济学(28535)
- 北京(27767)
- 院(27263)
- 州(27163)
- 经济管理(27101)
- 基金
- 项目(176889)
- 科学(141341)
- 基金(129413)
- 研究(126883)
- 家(112871)
- 国家(112008)
- 科学基金(98483)
- 社会(80751)
- 社会科(76665)
- 社会科学(76642)
- 省(73492)
- 基金项目(69267)
- 自然(66259)
- 自然科(64792)
- 自然科学(64779)
- 自然科学基金(63563)
- 教育(60066)
- 划(59628)
- 资助(52890)
- 编号(50651)
- 重点(40254)
- 部(38863)
- 发(38165)
- 创(38043)
- 成果(37498)
- 创新(35520)
- 课题(34923)
- 科研(34565)
- 教育部(33578)
- 计划(33064)
共检索到32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杜瑶瑶
为寻求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利用改进后的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实现了对2010—2016年湖南省14个市(州)碳排放绩效静态和动态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发现:(1)湖南省碳排放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规模效率偏低,经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多数地区的绩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区域间形成阶梯型差异,长沙市碳排放绩效居于全省前列,其次为常德市和张家界市,余下地区稳定在0.6左右。(3)2010—2016年整体碳排放绩效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化一致,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4)五大能源区域中,湘东地区碳排放绩效较高,其次为湘北地区和湘南地区,湘中地区与湘西地区受到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制约。应注重各市(州)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技术创新驱动力,协调各地区发展关系。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晓红 易国栋 刘翔
结合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SFA方法,提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用于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算。该模型具有非径向和非角度的特点,而且能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使效率评价更接近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我国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碳排放效率不高,但从2006年呈现加速上升趋势,表现了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碳减排效率将进一步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中>西"的格局,且东部的优势有所扩大。基于对投入、产出冗余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表明,提升能源、资本、人员的配置效率,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和技术交流,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晓红 易国栋 刘翔
结合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SFA方法,提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用于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算。该模型具有非径向和非角度的特点,而且能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使效率评价更接近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我国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碳排放效率不高,但从2006年呈现加速上升趋势,表现了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碳减排效率将进一步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中>西"的格局,且东部的优势有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董锋 刘晓燕 龙如银 周德群
对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准确测评是各省区针对性制定减排战略的基础,经典DEA模型未能排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构建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区域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高效率地区共有广东等9省,中效率地区共有湖南等16省,低效率地区共有甘肃等4省。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出的各省1997~2010年平均碳排放效率结果与经典DEA模型测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预期结果更加吻合,各省可以根据自身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碳排放效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强凤娇 许宇轩 罗文春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农业生态效率做出客观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还可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山东16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使用三阶段SuperSBM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GML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呈“先升后降”趋势,地区内差异大体表现为鲁西南>鲁东>鲁中>鲁西北;地区间差异趋于同一水平。GML指数均值总体呈现“先降后升”趋势,2018年以前,GML指数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此后,技术效率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逐渐显现;鲁东、鲁西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优化和技术创新协同驱动的结果,鲁西北、鲁中地区在技术效率优化方面还存在短板。研究结论对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和绿色转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强凤娇 许宇轩 罗文春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农业生态效率做出客观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还可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山东16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使用三阶段SuperSBM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GML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呈“先升后降”趋势,地区内差异大体表现为鲁西南>鲁东>鲁中>鲁西北;地区间差异趋于同一水平。GML指数均值总体呈现“先降后升”趋势,2018年以前,GML指数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此后,技术效率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逐渐显现;鲁东、鲁西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优化和技术创新协同驱动的结果,鲁西北、鲁中地区在技术效率优化方面还存在短板。研究结论对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和绿色转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罗丹 谢守红
在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港口作为重要一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所关注的焦点。港口物流运作绩效作为港口管理的重点,对港口竞争力与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据此,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构建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弥补以往三阶段DEA的不足,创新性的使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港口物流的运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港口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闵剑 曹孟天
本文基于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角度,设计基于三阶段D EA的科研机构预算拨款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2017年的经验数据对除港澳台外31省份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各省科研机构整体预算的创新绩效水平。研究发现,大部分省份创新科研成果产出效率不高,重产轻质问题突出,且成果的转化受外部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预算拨款 创新绩效评价 三阶段DEA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振坡 牛家威 王丽艳
科学评价土地整理储备绩效,能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构建城市土地整理储备绩效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6年中国34个大中城市土地储备绩效,进而以天津市为例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效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东部各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2003—2016年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效率呈现出"快速上升—波动下降—趋于稳定"的演化特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教育支持力度可以提高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土地整理储备效率。
关键词:
三阶段DEA模型 土地整理储备 绩效评价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罗丹 谢守红
在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港口作为重要一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所关注的焦点。港口物流运作绩效作为港口管理的重点,对港口竞争力与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据此,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构建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弥补以往三阶段DEA的不足,创新性的使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港口物流的运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港口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郑洁 冯彦 戴永务
基于2014年的内蒙古国有林场的相关数据,运用DEA与SFA相结合的三阶段DEA模型,对内蒙古57个旗县市国有林场剔除环境因素、随机误差影响前后的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区位和人力资本因素显著降低了投入松弛程度,能够有效提高国有林场生产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对降低在职职工人数和林地面积投入松弛影响显著,而对固定资产和营林生产投入松弛影响不显著;制度环境对降低在职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和营林生产投入松弛影响显著,而对林地面积投入松弛影响不显著。经过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内蒙古各旗县市国有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郑洁 冯彦 戴永务
基于2014年的内蒙古国有林场的相关数据,运用DEA与SFA相结合的三阶段DEA模型,对内蒙古57个旗县市国有林场剔除环境因素、随机误差影响前后的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区位和人力资本因素显著降低了投入松弛程度,能够有效提高国有林场生产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对降低在职职工人数和林地面积投入松弛影响显著,而对固定资产和营林生产投入松弛影响不显著;制度环境对降低在职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和营林生产投入松弛影响显著,而对林地面积投入松弛影响不显著。经过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内蒙古各旗县市国有林场整体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国有林场效率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栾昊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对2005—2015年江苏省12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整体排放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苏州、无锡、盐城的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处于排放效率前沿,其他城市的排放效率均有待提高。江苏省区域间碳排放效率呈现"苏中>苏南>苏北"的格局,与传统经济格局存在差异。因此,为提高碳排放效率应着力改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干预程度、科技支撑强度、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秀梅 张慧 綦振法 董会忠
文章探索性地将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SBM模型相结合来测算我国东西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并对东西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受科技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西地区受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运气等随机因素影响,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显著差异,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虽然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依旧高于西部地区,但其差距明显缩小;其中,R&D人员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而R&D项目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认为,东西地区碳排放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因素,实现西部地区科技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慧 黎炯婵 原伟鹏 聂春霞
准确测度和深入分析中国真实的碳生产率(CTE)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本文基于三阶段Super-Window-SBM模型测算199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修正的碳生产率,并借助Kernel核密度、Dagum基尼分解方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区域碳生产率的时空动态演化与收敛性。研究表明:未考虑外部环境和跨期前沿面问题时,中国43.33%的省份碳生产率被高估,修正的碳生产率相较于常规的碳生产率波动更小;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区域间“赶超效应”作用明显;区域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和σ收敛特征;地区间碳生产率的不均衡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基于此,东中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提升碳生产率,加强地区间信息沟通,依据空间溢出效应采取帮扶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