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4)
- 2023(10690)
- 2022(9026)
- 2021(8526)
- 2020(7078)
- 2019(16128)
- 2018(15917)
- 2017(30094)
- 2016(15550)
- 2015(16896)
- 2014(16638)
- 2013(15883)
- 2012(14104)
- 2011(12516)
- 2010(12037)
- 2009(10845)
- 2008(10082)
- 2007(8404)
- 2006(6986)
- 2005(5839)
- 学科
- 济(62132)
- 经济(62075)
- 管理(52420)
- 业(49089)
- 企(43034)
- 企业(43034)
- 方法(31366)
- 数学(26852)
- 数学方法(26458)
- 技术(17291)
- 农(15856)
- 中国(15618)
- 财(15563)
- 业经(14827)
- 环境(13316)
- 学(12760)
- 技术管理(12482)
- 地方(12256)
- 理论(12221)
- 农业(10949)
- 划(10882)
- 和(10557)
- 务(10103)
- 财务(10064)
- 财务管理(10044)
- 制(9826)
- 贸(9564)
- 企业财务(9558)
- 贸易(9556)
- 易(9272)
- 机构
- 学院(209717)
- 大学(209226)
- 管理(89325)
- 济(86969)
- 经济(85408)
- 理学(78815)
- 理学院(78069)
- 管理学(76797)
- 管理学院(76390)
- 研究(62330)
- 中国(46977)
- 京(41874)
- 财(38241)
- 科学(37638)
- 财经(31644)
- 中心(30518)
- 江(29551)
- 业大(29529)
- 经(29000)
- 所(27601)
- 农(27263)
- 经济学(27174)
- 范(26268)
- 师范(25984)
- 研究所(25582)
- 北京(25027)
- 经济学院(24563)
- 商学(24014)
- 财经大学(23996)
- 商学院(23804)
- 基金
- 项目(154561)
- 科学(125659)
- 基金(115112)
- 研究(114153)
- 家(99594)
- 国家(98813)
- 科学基金(87981)
- 社会(75521)
- 社会科(71805)
- 社会科学(71793)
- 基金项目(61826)
- 省(61185)
- 自然(56893)
- 自然科(55615)
- 自然科学(55606)
- 自然科学基金(54641)
- 教育(53099)
- 划(51201)
- 资助(44760)
- 编号(44474)
- 创(38167)
- 重点(34917)
- 创新(34752)
- 部(34259)
- 成果(33291)
- 发(33117)
- 国家社会(31989)
- 教育部(30285)
- 课题(30060)
- 人文(29908)
共检索到287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杜勇宏
在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导致三类主体在功能上实现部分重叠,加之相互合作产生的创新战略与创新实践,在科技服务业的推动下,与创新支持组织一起构成创新群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使三重螺旋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核心载体作用,构建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服务中介等支撑体系。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 创新生态系统 驱动力 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秀娥 张宝文 秦鹤
笔者在解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三螺旋理论,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各司其职,还需要上述"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内部形成良性的螺旋互动。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加强高校、产业和政府之间的螺旋互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丰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秀娥 张宝文 秦鹤
笔者在解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三螺旋理论,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各司其职,还需要上述"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内部形成良性的螺旋互动。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加强高校、产业和政府之间的螺旋互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丰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2)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晓辉 张航语 王惠
本文在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五螺旋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从组态视角分析我国绿色创新绩效状况。研究发现:(1)高产业运营是实现高绿色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实现高绿色创新绩效共有4种组态:自然环境压力倒逼下的产研联合驱动型、自然环境压力倒逼下的产业与公众联合驱动型、政策和公众助力下的产研联合驱动型、市场和政策双元主导下的产业驱动型;(3)导致非高绿色创新绩效的是4种二阶等价组态,非高产业运营和非高政策驱动是核心条件。本研究不仅拓展了QCA和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场景,也指出了我国绿色创新发展背后的地区发展与制度逻辑的差异性,为地方开展绿色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菲菲 童奕铭 黄鲁成
随着产业创新活动开放性不断增强及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四螺旋模式逐渐成为产业协同创新主流模式。当前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多建立在三螺旋模式上,作为反映市场采纳接受程度与公众需求的第四螺旋测度指标应纳入创新生态系统有机性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体现当前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评估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四螺旋模式出发,采用协同学与生态学概念及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机性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四螺旋多维度视角评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性和动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四螺旋创新协同性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协同程度普遍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地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进化空间差距悬殊,第四螺旋创新动能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还需加大引导与宏观调控力度,在维持多主体利益平衡的同时,充分发挥第四螺旋作用,努力实现各创新螺旋积极效应最大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畅 李建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物学隐喻的方式研究形成的创新系统范式,被看作是创新3.0时代的核心要义。基于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视角,借鉴五重螺旋理论构建的"政府、企业、科研、用户、自然"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各要素间的生态互动、创新联结及知识转化等方式,可形成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等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整个系统的协同升级。对此,需要发挥政府创新政策的指导作用,大力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发挥科研组织的原始创新优势,助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罗怡帆
[目的/意义]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了社会原有生产模式的变革。研究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分析数智技术赋能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特征和协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结合知识链理论,对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分析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多螺旋的演变动因,并构建知识生成多螺旋模型;采用协同学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多螺旋模型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在数智技术的参与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表现出新的特征;人类螺旋和非人类螺旋的演化经历了局部人机协作、人机协同和人智融合三个阶段。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芮正云 蒋豪
[目的/意义]发展创客空间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途径,而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镇理应起到带头作用,基于众创空间快速兴起的时代背景,探讨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问题。[方法/过程]首先总结了高校建设创客空间的独特优势;其次,分析了基于线上线下"双螺旋"模型的创客空间构建,以及创客空间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最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论证了引起高校创客空间生态系统熵变的内外部因素,并结合高校创客空间的新生劣势提出相应的稳固机制和发展策略。[结果/结论]高校建立线上线下动态耦合的"双螺旋"创客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文魁 刘小畅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三螺旋创新理论阐述了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内在驱动力、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弥补了现有创新理论的不足,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文章在阐述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北京市的科技创新系统效率并不是很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环境有待提高、科技产业化不足、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结构不合理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 DEA 科技创新系统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敏
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主体和结构进行了综述,然后介绍了三螺旋模型理论的提出和主要观点,并分析了三螺旋创新模型的三阶段及其在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利用方面产生和变化的四个步骤,最后阐述了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大学、企业和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产业、政府和由三螺旋产生的混合组织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剖析各类主体在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制度协同创新方面的非线性协同互动机制。
关键词:
三螺旋 区域创新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网络结构 三螺旋理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雪芹 周怀营 蔡翔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世界各国纷纷改变高校的传统职能,开始建设"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战略。它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加强调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力。依据"三螺旋"理论和国际上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在建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