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4)
- 2023(10306)
- 2022(8725)
- 2021(8236)
- 2020(6953)
- 2019(15821)
- 2018(15323)
- 2017(30085)
- 2016(15827)
- 2015(17212)
- 2014(16789)
- 2013(16394)
- 2012(14800)
- 2011(13068)
- 2010(12548)
- 2009(11132)
- 2008(10364)
- 2007(8433)
- 2006(7112)
- 2005(5843)
- 学科
- 济(68435)
- 经济(68373)
- 管理(45990)
- 业(43165)
- 企(34087)
- 企业(34087)
- 方法(33114)
- 数学(30141)
- 数学方法(29750)
- 农(20023)
- 财(17084)
- 地方(16029)
- 环境(15247)
- 中国(15208)
- 学(14279)
- 农业(14099)
- 业经(14091)
- 务(10929)
- 财务(10889)
- 财务管理(10869)
- 企业财务(10401)
- 划(10035)
- 贸(10002)
- 贸易(9998)
- 和(9953)
- 土地(9837)
- 易(9716)
- 技术(9625)
- 制(9561)
- 发(8765)
- 机构
- 学院(212223)
- 大学(210430)
- 济(89878)
- 经济(88245)
- 管理(87959)
- 理学(77484)
- 理学院(76728)
- 管理学(75389)
- 管理学院(75017)
- 研究(66541)
- 中国(49838)
- 京(42103)
- 科学(41751)
- 财(39043)
- 农(35652)
- 业大(33766)
- 中心(32858)
- 财经(32603)
- 所(31176)
- 江(30444)
- 经(30007)
- 研究所(29057)
- 经济学(28681)
- 农业(27620)
- 范(26575)
- 师范(26298)
- 经济学院(26230)
- 院(24939)
- 财经大学(24752)
- 北京(24658)
- 基金
- 项目(160291)
- 科学(128753)
- 基金(119864)
- 研究(114306)
- 家(104709)
- 国家(103931)
- 科学基金(91402)
- 社会(76358)
- 社会科(72611)
- 社会科学(72589)
- 基金项目(64620)
- 省(64403)
- 自然(60184)
- 自然科(58594)
- 自然科学(58575)
- 自然科学基金(57480)
- 划(52513)
- 教育(51837)
- 资助(47658)
- 编号(44073)
- 重点(36113)
- 部(35547)
- 发(34789)
- 创(33820)
- 国家社会(32624)
- 成果(32094)
- 创新(31719)
- 科研(31189)
- 教育部(30748)
- 人文(30527)
共检索到288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代亚婷 朱道林 张晖 郭露露
陕西省作为中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枢纽且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改进的三维足迹模型,从产品-地类-地区三重尺度,采用国家公顷法对陕西省二十年间土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基本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人均土地承载力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地区生态赤字呈现先增加后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2)2000~2019年陕西省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总体均为增加的变化趋势,且除延安与榆林外,陕西省其他八个市的足迹深度均大于1,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严重。(3)2010年后,各市强脱钩状态的比例有所增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转变,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呈增长态势,区域内部自然资本流量利用不公平程度加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少坤 王少军 张志 陈晓倩
[目的]本研究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①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②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17hm~(2)/人;足迹广度在0.460~0.526hm~(2)/人之间波动,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东部>北部,其中鹰潭市最大值为0.860hm~(2)/人,萍乡市最小值为0.199hm~(2)/人;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区表现为中部低于四周地区。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整体呈现变好趋势,通过定量回归分析发现,引起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且这3个因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结论]该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大力提升东、中部自然资本流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降低生态足迹强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和控制城市化速率三项因素入手,以期实现江西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悦悦 彭建 高阳 赵会娟
生态足迹是区域可持续评估的重要方法,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能区分并追踪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与流量的占用。目前三维足迹与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国家尺度。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开展区域尺度研究,核算并分析了2010年研究区13个城市的人均区域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及其组成差异与影响因素,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格局及生态可持续现状。结果表明:13个城市普遍生态赤字,足迹深度差异受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突出影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倒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京津冀城市群内4种自然资本利用类型分别为存量资本消耗水平相对于流量资本占用水平严重超前(北京、天津、唐山)、显著超前(石家庄、邯郸)、一般超前(沧州、廊坊、衡水、邢台、保定)及基本一致(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上述4种类型地域的区域生态持续性依次从最弱转向较弱、较强、最强。本文在城市群自然资本持续利用的刻画和表达方面取得了较优于传统二维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德凤 刘晓星 王燕燕 吕乐婷
目前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中国省际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仅从生产视角测度评价了区域自然资本存量、流量利用的空间格局。本文以消费视角对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不同地类足迹深度、足迹广度进行动态评估,进而通过存量流量利用比和资本流量占用率刻画了中国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现状,并利用全局和局部回归模型量化其驱动因素及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1)中国足迹深度从3.04升至4.17又降至4.06,存量资本消耗有减弱趋势;足迹深度大致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上海最高达30.69,青海最低为1.70;(2)中国足迹广度在0.36~0.39 ghm~2/人之间波动;足迹广度总体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其中最大值为新疆0.81 ghm~2/人,最小值为上海0.09 ghm~2/人;(3)从组分构成看,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4)中国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呈现变好趋势,省际呈东弱西强的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是导致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且这些因素的效应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生产视角和消费视角的测算结果相结合,可提供全面丰富的生态足迹信息,为相关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皓洋 黄颖利
【目的】本文旨在对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耕地自然资本使用情况,为推动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作物产量和人口经济等数据,通过构建“开放”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综合可持续利用指数来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1)从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来看,在2009—2016年黑土区人均耕地资源有0.084 hm~2由外地居民占用,本地居民占用0.208 hm~2。(2)从自然资本流量角度来看,黑土区全域耕地自然资本流量的人均占用量在0.199 hm~2左右,最高值为2016年的0.200 hm~2;从自然资本存量角度来看,2009—2016年黑土区耕地足迹深度先增长至1.114后波动下降至1.071。(3)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基本在0.55上下浮动;分省份来看,除辽宁外,其他省份均处在0.45~0.56之间。【结论】黑土区承载了部分耕地转移压力,其自然资本经历了存量保持、存量消耗和存量恢复的三阶段演进路径,黑土区及各省份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本文可为黑土区耕地资源后续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及政策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维兢 刘斌 杨德伟 郭青海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快速上升,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压力加剧;(2)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除林、草地外,其它用地从2011年开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最快,是区域生态足迹加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3)促进九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在于增加资本流量限度、减少资本存量消耗,为此需要倡导节约型消费、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维兢 刘斌 杨德伟 郭青海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事 程钰 王鑫静 丁立
研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LMDI分解模型、Tapio脱钩理论等方法,测算2007—2016年山东省及17市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2007—2016年,山东省生态足迹呈上升态势,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半岛沿海地区高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内陆地区;(3)从LMDI分解因素看,生态足迹正向响应于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而技术效应对生态足迹的变化贡献值为负值,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4)在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中,强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2.222%、11.111%、66.667%。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时空演变 因素分解 山东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恺 Heijungs Reinout
自然资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生态足迹方法,为测度人类占用自然资本的状况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研究成果,然后从概念、计算方法和优缺点等方面评述了该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生态足迹三维模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补充方案:①通过明确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在自然资本性质方面的差异,将存量资本和流量资本的分类测度扩展到具体的地类层面,改进了区域尺度上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错误抵消的情况;②构建了人均历史累积足迹广度、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和理论足迹广度3项新指标,以分别表征人均自然资本占用的历史累积水平、区域自然资本占用的不公平程度和自然资本存量持续减少对自然资本流量的潜在影响。最后分析了上述新增指标的局限性,以及自然资本存量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自然资本 生态足迹 三维模型 进展 改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秋怡 颜凤芹 丁智 汤旭光 姚丽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之一,其生态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开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十分重要。论文选取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模拟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以及三维生态足迹,而后进一步构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等指标量化生态安全变化,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足迹广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利用水平不高,足迹深度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除外),通过消耗资本存量来满足自然资源需求;在空间上,地类足迹广度呈“西高东低”格局,足迹深度则相反;在地类组分构成上,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各地类占比不平衡,耕地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贡献率最大,林地生态可持续性较好。(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过度消耗存量资本,生态安全形势严峻。长江中游、成渝双城地区生态环境相对安全,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逐渐失衡的趋势。云贵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3)驱动力分析表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是导致区域生态资本占用增加的重要因素,而科技水平、生态建设在目前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可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安娥 陈丽
为定量评价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本文计算湖北省1995-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利用指标,识别其真实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社会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程度,并构建协调发展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足迹近1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资源压力指数近6年逐步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从1995年的7.85元/m3显著提高至2010年的53.72元/m3,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由强脱钩的优质协调向弱脱钩的初级协调转化,协调发展状态呈减弱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胡蝶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田杰 姚顺波
本文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量化计算,并引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发展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达到7.856%,生态赤字年均增长率高达15.772%;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过度耗用;近10年陕西省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且呈现增强的趋势,但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对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发展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是2010年已超出其发展潜力,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发展持续性出现矛盾,生态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