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9)
2023(11877)
2022(10109)
2021(9495)
2020(8193)
2019(19162)
2018(18859)
2017(36607)
2016(19816)
2015(22211)
2014(22242)
2013(21992)
2012(20220)
2011(18222)
2010(18170)
2009(16738)
2008(16492)
2007(14466)
2006(12386)
2005(10786)
作者
(57555)
(48051)
(47738)
(45739)
(30317)
(23209)
(21986)
(18929)
(18290)
(16905)
(16291)
(16278)
(15084)
(14936)
(14902)
(14807)
(14733)
(14197)
(13838)
(13693)
(11828)
(11649)
(11500)
(11002)
(10818)
(10632)
(10566)
(10518)
(9678)
(9553)
学科
(85194)
经济(85108)
管理(57164)
(52940)
(42897)
企业(42897)
方法(41719)
数学(37410)
数学方法(36926)
中国(22309)
(22254)
(21374)
地方(19060)
(18190)
环境(16744)
业经(16554)
农业(15093)
(14207)
财务(14156)
财务管理(14122)
(13924)
贸易(13921)
(13435)
企业财务(13421)
(13381)
(13035)
理论(12510)
(11893)
技术(11169)
(11130)
机构
学院(282542)
大学(282524)
(114976)
经济(112458)
管理(111039)
理学(96366)
理学院(95248)
管理学(93463)
研究(93068)
管理学院(92947)
中国(69209)
(61834)
科学(59721)
(50548)
(48299)
(46672)
业大(44768)
中心(43892)
研究所(42980)
财经(41360)
(41112)
北京(38601)
农业(38107)
(37615)
(36627)
师范(36230)
经济学(35688)
(33863)
(32758)
经济学院(32430)
基金
项目(197733)
科学(156081)
基金(144834)
研究(139611)
(127041)
国家(126070)
科学基金(108832)
社会(89317)
社会科(84752)
社会科学(84724)
基金项目(77614)
(76987)
自然(72563)
自然科(70699)
自然科学(70676)
自然科学基金(69355)
(65787)
教育(64014)
资助(59151)
编号(55517)
重点(44901)
(43273)
成果(42990)
(42575)
(40660)
科研(38486)
创新(38102)
课题(37838)
国家社会(37127)
计划(37001)
期刊
(118878)
经济(118878)
研究(74949)
中国(49275)
学报(45866)
科学(42367)
(41699)
(40119)
管理(37556)
大学(34342)
学学(32619)
农业(28446)
技术(24931)
教育(23595)
(21287)
金融(21287)
财经(19992)
业经(19641)
经济研究(18516)
问题(18005)
(17139)
资源(16166)
(15989)
统计(14400)
技术经济(13914)
(13896)
(13154)
现代(12722)
理论(12619)
科技(12553)
共检索到396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悦悦  彭建  高阳  赵会娟  
生态足迹是区域可持续评估的重要方法,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能区分并追踪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与流量的占用。目前三维足迹与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国家尺度。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开展区域尺度研究,核算并分析了2010年研究区13个城市的人均区域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及其组成差异与影响因素,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格局及生态可持续现状。结果表明:13个城市普遍生态赤字,足迹深度差异受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突出影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倒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京津冀城市群内4种自然资本利用类型分别为存量资本消耗水平相对于流量资本占用水平严重超前(北京、天津、唐山)、显著超前(石家庄、邯郸)、一般超前(沧州、廊坊、衡水、邢台、保定)及基本一致(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上述4种类型地域的区域生态持续性依次从最弱转向较弱、较强、最强。本文在城市群自然资本持续利用的刻画和表达方面取得了较优于传统二维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代亚婷  朱道林  张晖  郭露露  
陕西省作为中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枢纽且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改进的三维足迹模型,从产品-地类-地区三重尺度,采用国家公顷法对陕西省二十年间土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基本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人均土地承载力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地区生态赤字呈现先增加后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2)2000~2019年陕西省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总体均为增加的变化趋势,且除延安与榆林外,陕西省其他八个市的足迹深度均大于1,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严重。(3)2010年后,各市强脱钩状态的比例有所增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转变,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呈增长态势,区域内部自然资本流量利用不公平程度加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少坤  王少军  张志  陈晓倩  
[目的]本研究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①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②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17hm~(2)/人;足迹广度在0.460~0.526hm~(2)/人之间波动,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东部>北部,其中鹰潭市最大值为0.860hm~(2)/人,萍乡市最小值为0.199hm~(2)/人;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区表现为中部低于四周地区。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整体呈现变好趋势,通过定量回归分析发现,引起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且这3个因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结论]该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大力提升东、中部自然资本流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降低生态足迹强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和控制城市化速率三项因素入手,以期实现江西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德凤  刘晓星  王燕燕  吕乐婷  
目前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中国省际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仅从生产视角测度评价了区域自然资本存量、流量利用的空间格局。本文以消费视角对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不同地类足迹深度、足迹广度进行动态评估,进而通过存量流量利用比和资本流量占用率刻画了中国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现状,并利用全局和局部回归模型量化其驱动因素及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1)中国足迹深度从3.04升至4.17又降至4.06,存量资本消耗有减弱趋势;足迹深度大致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上海最高达30.69,青海最低为1.70;(2)中国足迹广度在0.36~0.39 ghm~2/人之间波动;足迹广度总体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其中最大值为新疆0.81 ghm~2/人,最小值为上海0.09 ghm~2/人;(3)从组分构成看,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4)中国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呈现变好趋势,省际呈东弱西强的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是导致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且这些因素的效应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生产视角和消费视角的测算结果相结合,可提供全面丰富的生态足迹信息,为相关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晓宁  满燕云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各个城市2005年和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利用GIS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但呈增长态势,空间上由十字结构转变为缺口饼状的递增环形结构。京津冀不同于其他城市群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行政地位和经济差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皓洋   黄颖利  
【目的】本文旨在对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耕地自然资本使用情况,为推动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作物产量和人口经济等数据,通过构建“开放”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综合可持续利用指数来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1)从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来看,在2009—2016年黑土区人均耕地资源有0.084 hm~2由外地居民占用,本地居民占用0.208 hm~2。(2)从自然资本流量角度来看,黑土区全域耕地自然资本流量的人均占用量在0.199 hm~2左右,最高值为2016年的0.200 hm~2;从自然资本存量角度来看,2009—2016年黑土区耕地足迹深度先增长至1.114后波动下降至1.071。(3)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基本在0.55上下浮动;分省份来看,除辽宁外,其他省份均处在0.45~0.56之间。【结论】黑土区承载了部分耕地转移压力,其自然资本经历了存量保持、存量消耗和存量恢复的三阶段演进路径,黑土区及各省份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本文可为黑土区耕地资源后续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及政策启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素芳  
研究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京津冀是我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之一,其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进步、政治稳定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SPSS21.0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做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排序,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关晓光  刘柳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明焱  王刚  于伯康  
京津冀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3省市在2001~2013年间生态足迹数值呈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数值呈下降趋势,总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运行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京津冀生态安全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转变消费模式,协同互助,实现资金、技术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土地的承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淑敏  高阳  黄姣  杨卓翔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1996~2008年京津冀和江浙沪经济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将两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做了相应的对比。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圈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江浙沪经济圈,其中江浙沪经济圈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两大经济圈人均生态承载力在1998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后基本保持不变;两大经济圈1996~2008年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经济圈内核心城市人均生态赤字远高于同区域的省份,京津冀经济圈大部分年份人均生态赤字高于江浙沪经济圈;北京、天津、上海3大核心城市的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天津市和上海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两项指标均高于北京市,且历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关系,并利用该权衡关系协调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友好型协同发展的需求,设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经济价值最大化2种优化目标,每种目标下再设置"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4种土地利用情景,采用CLUE-S模型模拟2025年京津冀城市群在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价值在不同目标的各种情景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2015年,2025年在不同目标不同情景下,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的数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均有较大不同,且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下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配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生态目标生态保护情景下最大,为14423.58亿元;而经济价值则在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情景下最大,为96771.49亿元。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上来看,生态用地中林地与草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和燕山与太行山山地,水体的增加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存在权衡关系,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结果对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实践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储  李振瑜  耿玉环  檀畅  
[目的]确定合理的城市群规模、职能和分布格局是区域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精准识别城市发展状态,量化空间功能竞争力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方法]以生态位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城市发展系统模型,将城市发展系统视作经济、环境和社会有机耦合的生态系统。具体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前者既能克服主成分分析后指标间为单一线性关系的缺点,又能发挥考虑各层级指标阈值对综合分值放缩效应的优点,体现系统整合原理;后者可有效识别相邻单元属性的空间聚集和异常现象,凸显单元的空间关系和分布格局。[结果](1)北京和天津的综合竞争力强,城市地位高、功能强且作用大,因此生态位扩张效应最显著,内向集聚要素,外向拓展空间,最终占据最优或最大生态位;(2)河北省各市的生态位普遍偏低,存在梯度层次,石家庄、唐山和廊坊等地竞争力较强,衡水和邢台等地则相对较弱;(3)生态位是城市发展系统各组分耦合作用的结果。3个时点下各生态位的聚类结果各异,表明城市群还未能形成稳定的集聚现象,仍有较大的协调发展空间。[结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均衡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维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议尽快明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态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空间功能竞争力,建议从污染共治、生态同建、经济合作等方面入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宇飞  方创琳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是近年来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县域为单元,利用PM2.5、NO2遥感反演等数据,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县域单元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结果显示:1资源投入、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格局存在明显时空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三市及周边部分县区;22006、2010、20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