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9)
- 2023(16599)
- 2022(13985)
- 2021(13459)
- 2020(11253)
- 2019(25733)
- 2018(25299)
- 2017(47515)
- 2016(26093)
- 2015(30254)
- 2014(29655)
- 2013(28015)
- 2012(25402)
- 2011(22941)
- 2010(22982)
- 2009(20512)
- 2008(19697)
- 2007(17265)
- 2006(14870)
- 2005(13136)
- 学科
- 济(97206)
- 经济(97074)
- 管理(78757)
- 业(73264)
- 企(62700)
- 企业(62700)
- 方法(46430)
- 数学(41034)
- 数学方法(40289)
- 中国(32473)
- 财(26783)
- 农(25566)
- 技术(22418)
- 制(22328)
- 业经(22207)
- 理论(19553)
- 贸(18959)
- 贸易(18944)
- 易(18563)
- 银(16642)
- 银行(16618)
- 农业(16443)
- 务(16356)
- 财务(16286)
- 财务管理(16247)
- 学(15992)
- 行(15900)
- 体(15509)
- 教育(15503)
- 企业财务(15399)
- 机构
- 学院(353446)
- 大学(348884)
- 济(146327)
- 经济(143444)
- 管理(137135)
- 理学(118972)
- 理学院(117711)
- 管理学(115420)
- 管理学院(114749)
- 研究(113762)
- 中国(86193)
- 京(72969)
- 财(67843)
- 科学(64430)
- 所(54032)
- 财经(53979)
- 中心(52619)
- 江(51815)
- 经(49418)
- 研究所(48866)
- 农(47522)
- 范(47205)
- 师范(46778)
- 业大(46555)
- 北京(46072)
- 经济学(45680)
- 技术(42918)
- 院(41516)
- 经济学院(41024)
- 州(40585)
- 基金
- 项目(238487)
- 科学(192264)
- 研究(182820)
- 基金(173498)
- 家(149013)
- 国家(147713)
- 科学基金(129211)
- 社会(116745)
- 社会科(110697)
- 社会科学(110676)
- 省(93753)
- 教育(90908)
- 基金项目(90526)
- 自然(81234)
- 自然科(79528)
- 自然科学(79510)
- 划(79477)
- 自然科学基金(78115)
- 编号(75748)
- 资助(71051)
- 成果(61035)
- 部(55016)
- 重点(54348)
- 课题(54307)
- 创(54067)
- 发(50762)
- 创新(49804)
- 制(48919)
- 教育部(48813)
- 国家社会(48442)
- 期刊
- 济(153331)
- 经济(153331)
- 研究(103503)
- 中国(79339)
- 教育(59132)
- 管理(54514)
- 财(53746)
- 学报(46269)
- 科学(46118)
- 农(42321)
- 技术(40687)
- 大学(38054)
- 学学(35272)
- 融(30197)
- 金融(30197)
- 农业(29204)
- 财经(27301)
- 经济研究(25656)
- 经(23602)
- 业经(23533)
- 职业(23157)
- 问题(19382)
- 技术经济(17668)
- 坛(17599)
- 论坛(17599)
- 业(17270)
- 统计(16948)
- 贸(16935)
- 科技(16631)
- 策(16343)
共检索到523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杜鸣 唐赓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对制造类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已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教育供给侧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供给精准性差、实效性低的问题。因此提出构建"三级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以通过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师资、课程、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层层协作、三级推进模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小兰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学历层次高移化、知识结构复合化、技术素养实践化等新特征。同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卓越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应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为基础,从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以教学内容变革为依托,实施"专度"与"广度"相协同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教学方式变革为重点,构建"教、学、做"融通开放化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变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锦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增强校内孵化能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中国制造2025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规划之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不仅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具体行动提供了坐标系,也描绘了路线图。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整体框架下,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通过对接需求的专业布局推进高职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通过确立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实现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通过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推动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以及通过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促进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黎修良 沈言锦 张坤
复合型、创新型及具有环保意识、国际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必须要对传统的订单模式加以提升、优化,拓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仁凤
《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司徒渝 杨跃 张斌 郭杰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客观要求从业人员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建华
本文拟结合目前高端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研究探讨高端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外培养经验,提出优化创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会计硕士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家礼 许芳奎
职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成林 李慧婷
智能制造对本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机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国家政策驱动、全球发展趋势是创新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面向智能制造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培养内容在知识选择与课程设计上寻求新突破,培养过程实现教育的技术与生产的技术同频共振,培养评价强化以人为本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建议在三方面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宏观层面推进政策衔接,形成各级政策上下一体合力;中观层面实施组织变革,集聚产教协同育人资源;微观层面转变公众认知,强化"成才"与"成人"兼顾的育人观。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本科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陆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高职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春明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形势下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发展中国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对于制造业的GDP占比高达50%以上的工业强市苏州,这一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苏州物流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在分析存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伶
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发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高胜任力(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但目前"中国制造2025"所需高胜任力技能人才匮乏,并在其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将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此,在梳理了国内外技能人才胜任力的界定与培养成果基础上,从当前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现状入手,提出了开展科学引导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蔡泽寰 肖兆武 蔡保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实施,我国制造产业将全面改造升级,这必将影响到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的状况及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针对目前高职制造类专业存在的专业改革发展准备不足、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滞后和教学资源储备不够等问题,需要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素: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重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教学条件及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东君
创新实践教育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只有切实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创新实践教育作为教改的突破口,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培养模式 创新实践 创新团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