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2)
- 2023(14558)
- 2022(12561)
- 2021(11785)
- 2020(9956)
- 2019(22860)
- 2018(22539)
- 2017(43274)
- 2016(23563)
- 2015(26328)
- 2014(26375)
- 2013(25615)
- 2012(23769)
- 2011(21347)
- 2010(21429)
- 2009(19827)
- 2008(19430)
- 2007(17313)
- 2006(14918)
- 2005(13204)
- 学科
- 济(95973)
- 经济(95887)
- 管理(67841)
- 业(62841)
- 企(50666)
- 企业(50666)
- 方法(45093)
- 数学(40166)
- 数学方法(39607)
- 农(27657)
- 财(25012)
- 中国(23695)
- 地方(21191)
- 学(20410)
- 业经(19851)
- 贸(18486)
- 贸易(18480)
- 农业(18176)
- 易(17952)
- 环境(17689)
- 制(16554)
- 务(15555)
- 财务(15497)
- 财务管理(15459)
- 和(14661)
- 理论(14655)
- 企业财务(14638)
- 银(14423)
- 银行(14377)
- 融(13814)
- 机构
- 学院(332676)
- 大学(329572)
- 济(134708)
- 经济(131865)
- 管理(129272)
- 理学(111802)
- 研究(110922)
- 理学院(110531)
- 管理学(108460)
- 管理学院(107839)
- 中国(83120)
- 科学(69914)
- 京(69088)
- 财(61528)
- 农(57492)
- 所(55666)
- 江(54348)
- 中心(52856)
- 业大(51622)
- 研究所(50943)
- 财经(49024)
- 农业(45382)
- 经(44424)
- 范(43957)
- 师范(43467)
- 北京(42089)
- 院(40558)
- 经济学(40383)
- 州(39959)
- 经济学院(36621)
- 基金
- 项目(228552)
- 科学(180309)
- 基金(165635)
- 研究(165149)
- 家(144850)
- 国家(143676)
- 科学基金(123649)
- 社会(103660)
- 社会科(98316)
- 社会科学(98287)
- 省(91076)
- 基金项目(87908)
- 自然(81753)
- 自然科(79781)
- 自然科学(79758)
- 自然科学基金(78327)
- 教育(76711)
- 划(76339)
- 资助(67990)
- 编号(67299)
- 成果(53692)
- 重点(52037)
- 部(50214)
- 发(49635)
- 创(47182)
- 课题(46641)
- 科研(44300)
- 创新(44139)
- 教育部(42694)
- 国家社会(42491)
共检索到480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项晓敏 赵庆利 林金煌 洪长桥 金志丰 胡静 周寅康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分区与热点,构建由点、线(带)、面组成的生态修复格局,提出生态管控与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具有多尺度性、对象复合性及途径多样性,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对象、目标与途径,并可以通过不同级别与类型规划进行衔接;(2)研究区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平均值为0.460,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景观层生态修复潜力热点区分布于环长江入海口区域,冷点区分布于扬泰平原区,根据系统层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划为5个聚类分区;(3)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构建"五区、三带、两核心"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并在发展导向、空间管控策略、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本文可为江苏省沿江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内涵与实施范式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诚 甄云鹏
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岸线利用类型界定为基础,构筑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数据库,通过建立岸线利用变化矩阵、关联岸线利用类型与岸线条件信息,分析沿江开发过程中岸线利用的变化特点、评判其合理性,提出岸线利用的优化建议。实证分析表明:2002年以来,江苏长江岸线利用扩张迅速,其中,北岸地区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南岸地区由工业占用和港口利用共同驱动,总体上,仍呈现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导的特征。港口、仓储、工业等重点类型岸线中,岸线质量等级结构与岸线利用要求的匹配度增加,岸线利用趋于合理化。尽管如此,用于非涉水工业开发的优质岸线仍然较多,港口岸线利用受到挤占,岸...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洪芬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利用2005年3月份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江苏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数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耕地、城镇用地、水体、自然植被、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景观斑块共57 030万块,总面积为10.18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全省总面积的68.6451%。江苏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不高,且斑块空间形状...
关键词:
MODIS 遥感 景观格局 江苏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冀亚哲 张小林 吴江国 李红波
以镇江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按照中心属性值法和面积最大法从现状数据粗化为30m、100m、500m和1 000m栅格和矢量数据的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显示:最大面积值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其它土地,在空间粒度为1 000m时消失,中心属性值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在聚落景观变化方面,研究区斑块密度、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降低,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邻近距离升高,说明聚落景观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空间分布更为离散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龚俊杰 杨华 邓华锋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周边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沿线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结构指数(Ei)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Ri),结合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方法,定量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二者面积比重之和占总面积的83.38%。其中,有林地中又以阔叶林比重为最高,达21.64%。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二者面积较少,均不到总面积的1%,属于绝对弱势的景观类型。(2)阔叶...
关键词:
明长城 景观 生态风险 分布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凤武 沈春竹 王振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是强化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国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旨在解决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的冲突问题,以达到土地利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空间的快速扩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对红线区域实施差别化管控政策,对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品一 陆玉麒 彭倩
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算1993—2009年江苏省各县市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苏北地区生产效率最低;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苏南下降幅度最小,苏北下降幅度最大;苏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为均衡,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差距逐渐增大。②城市化率、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出口与GDP之比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与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逐步增加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贡献的。④通过对TFP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联合对比把各县市分为四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形成过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谢思聪
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诸多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就江苏省在生态环境调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监测业务领域等方面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艳艳 唐晓岚 刘振威 刘德保 杨阳
以芜湖区段1995、2005和2016年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和空间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揭示芜湖区段风险状况和城市建设发展对长江生态廊道的影响,旨在为芜湖区段综合风险防范、景观生态管理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研究表明:1)1995—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优势度升高,破碎度和分离度降低;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风险时空分析表明,1995年以低、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2005年以较低、中和较高生态风险为主,2016年以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空间上,生态风险等级的分布基本以长江为轴向南北两侧呈递减变化,且整体上江南的景观生态风险高于江北。3)各等级生态风险转换类型多样,1995—2005、2005—2016年风险等级由低向高转换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3%、8.05%,由高向低转换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07%、26.76%,即景观生态风险在前10 a、后10 a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崔莉
本研究以浙江沿海区域为例,基于CLUE模型,揭示了未来规划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与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与湿地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和规模较规划情景下都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境质量指数对历史时期和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并据此遴选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识别出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区和生态系统健康潜在威胁区。最后,依据未来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提出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和保护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诚
岸线利用管理是促进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支撑沿江开发有序、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以泰州长江岸线利用时空变化数据库(2003~2013年)为基础,构建岸线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关联岸线类型与岸线条件,从规模扩张、结构变化和类型转移三方面分析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政府部门和企业访谈以及相关研究,剖析岸线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特点,为岸线利用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实证分析表明:沿江开发实施以来,泰州长江岸线利用扩张迅速,但2009年之后扩张减缓,优质岸线利用率较高,后备岸线不多。2009年以前,岸线开发以工业、仓储和港口等生产性占用为主,旅游休闲、生态保护与污染处理岸线也有较多增长。2009年之后,港口岸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徐媛媛 李晓静
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支撑和信息三大视角系统研究了驱动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动因;利用2006-2013年的动态数据并基于结构方程测定了江苏各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异及其梯度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已成为城市智慧型建设新的战略性支点;完善的支撑技术、发达的经济实力和高效的信息平台是发展城市物流业的"三驾马车"。验证了支撑系统、经济系统和信息系统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正向、依次减弱的影响力度;支撑系统是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经济系统是城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系
关键词:
城市物流业 驱动因素 结构方程 江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向庆
本文从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现金运行情况分析和要素总结出发,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现金运行的要素系统进行动态设计,指出各要素的方向和因果关系,分别采用季节趋势、SARIMA和BP神经网络三种模型对江苏省2010年4季度现金投放回笼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并对现金供应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沈萍
[目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针对江苏省某一地区进行分析,并未分析江苏省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探索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目的是缓解江苏省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方法]基于江苏省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指标权重,并利用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监测2005~2015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程度,并划分预警级别,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土地生态环境较为乐观,且效果明显,但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过两个低潮;从空间格局来看,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预警程度越来越低,且江苏省各地级市空间内部差异性越来越小。[结论]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朝着较好态势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谢辉 谭灵芝
根据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GIS和数学建模方法,在对1990和2002年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景观分类后,以7种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为风险受体,通过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划分风险小区,利用地统计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首先获得了1990和2002年以人类干扰为风险源的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图。然后通过对这两期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图进行5个级别的风险区划后,不仅对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而且对这13年间各级别风险区的空间转换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风险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