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7)
- 2023(16109)
- 2022(13903)
- 2021(13070)
- 2020(10759)
- 2019(24961)
- 2018(24458)
- 2017(47090)
- 2016(25042)
- 2015(28122)
- 2014(27779)
- 2013(27283)
- 2012(24799)
- 2011(22285)
- 2010(21605)
- 2009(19399)
- 2008(18369)
- 2007(15237)
- 2006(12946)
- 2005(10934)
- 学科
- 济(101424)
- 经济(101315)
- 管理(71985)
- 业(66486)
- 企(54569)
- 企业(54569)
- 方法(49588)
- 数学(44023)
- 数学方法(43480)
- 中国(27853)
- 农(26631)
- 财(24915)
- 业经(21645)
- 学(21175)
- 贸(19741)
- 贸易(19732)
- 易(19255)
- 环境(18822)
- 地方(18349)
- 农业(17888)
- 制(16436)
- 和(16348)
- 务(15857)
- 财务(15788)
- 财务管理(15758)
- 技术(15434)
- 理论(15280)
- 企业财务(14927)
- 划(14779)
- 银(14223)
- 机构
- 大学(349481)
- 学院(346568)
- 济(144392)
- 经济(141730)
- 管理(141015)
- 理学(124171)
- 理学院(122851)
- 管理学(120684)
- 管理学院(120085)
- 研究(115668)
- 中国(85917)
- 京(73228)
- 科学(71120)
- 财(62012)
- 所(55584)
- 农(52691)
- 中心(52349)
- 业大(51602)
- 财经(51588)
- 研究所(51492)
- 经(47422)
- 北京(45897)
- 江(45490)
- 范(45155)
- 师范(44744)
- 经济学(44529)
- 院(42763)
- 农业(41395)
- 经济学院(40351)
- 财经大学(38967)
- 基金
- 项目(250761)
- 科学(199276)
- 基金(185771)
- 研究(182599)
- 家(162137)
- 国家(160900)
- 科学基金(139411)
- 社会(117418)
- 社会科(111450)
- 社会科学(111422)
- 基金项目(98863)
- 省(94959)
- 自然(90981)
- 自然科(88928)
- 自然科学(88907)
- 自然科学基金(87308)
- 教育(83394)
- 划(80922)
- 资助(76002)
- 编号(72740)
- 成果(57074)
- 部(56240)
- 重点(56048)
- 发(53058)
- 创(52311)
- 国家社会(49407)
- 课题(49107)
- 创新(48946)
- 教育部(48645)
- 科研(48452)
- 期刊
- 济(144403)
- 经济(144403)
- 研究(98564)
- 中国(57963)
- 学报(53789)
- 科学(50899)
- 管理(49446)
- 农(46568)
- 财(45409)
- 大学(41588)
- 学学(39236)
- 教育(34581)
- 农业(33388)
- 技术(29584)
- 融(24913)
- 金融(24913)
- 经济研究(24690)
- 财经(24330)
- 业经(23260)
- 经(20875)
- 问题(18858)
- 业(17618)
- 图书(16814)
- 科技(16579)
- 技术经济(16314)
- 资源(16290)
- 理论(15847)
- 版(15462)
- 贸(15412)
- 统计(14856)
共检索到479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杨廷瑜
低碳效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脱碳视角更多关注各省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资源碳排放的背离程度。论文使用2011—2020年全国各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各省份CO_(2)净排放量和地区实际GDP之间的脱钩弹性系数对中国各省份进行脱碳视角分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省域角度计算全国的低碳效率,运用核密度函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各省份在脱碳视角下的低碳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存在低碳效率总体不断提高,但低碳效率时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三大碳排放类型省份空间差异性整体保持由大到小的演变趋势,低碳成长型省份空间差异变化幅度最小。未来,全国各省份要充分发挥低碳自主性,不断调整能源结构、继续转变产业结构、多手段增加森林碳汇,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增汇保驾护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杨廷瑜
低碳效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脱碳视角更多关注各省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资源碳排放的背离程度。论文使用2011—2020年全国各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各省份CO_(2)净排放量和地区实际GDP之间的脱钩弹性系数对中国各省份进行脱碳视角分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省域角度计算全国的低碳效率,运用核密度函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各省份在脱碳视角下的低碳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存在低碳效率总体不断提高,但低碳效率时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三大碳排放类型省份空间差异性整体保持由大到小的演变趋势,低碳成长型省份空间差异变化幅度最小。未来,全国各省份要充分发挥低碳自主性,不断调整能源结构、继续转变产业结构、多手段增加森林碳汇,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增汇保驾护航。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宇 刘毅
提高能源效率是节约能源、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能源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对能源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通过DEA-ESDA模型对1990、2000和201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并探索其空间集聚状态以及冷热点区域格局的演化,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各省市能源效率的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2科技投入低和基本要素配置的不合理是我国部分省市能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能源投入松弛、人力资源投入松弛、资本投入松弛和多种要素投入松弛四类;3能源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空间集聚状态基本一致,而规模效率受制于资源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晨 冯伟 邵桂兰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金萍 闫卫阳 孙玮 秦耀辰
区域的低碳发展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301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量化指标体系,把2011年中国低碳发展水平分为4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并通过Moran指数与散点图、LISA集聚图,结合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中国经济区划分方案,分析低碳发展类型的宏观和局域分异特征,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型区低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国低碳发展以高碳和相对高碳类型为主,一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多样化分布,而大多数二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具有相近性。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结构的LLL和LHL类型在胡焕庸线上方和沿线集聚分布,而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LLH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下方。低碳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盖兆雪 徐颖 杜国明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效应。【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增加38.863×10~(4) t,而2010—2020年碳储量损失6012.175×10~(4) t,损失近155.701倍。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北方移动了13.396 km,空间上呈现“边密中疏”的分布格局,且集聚性逐渐增强,由单核分布向多核分布转变,破碎化程度加剧。③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脱钩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过程,脱钩关系向非良性趋势发展。④1990—2020年研究区脱钩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不均等性,由两级分化向三级分化转变。【结论】1990—2020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碳储量不断下降,且空间破碎化程度显著,碳储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研究区应重视粮食碳储量损失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伟 潘武林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关键词:
DEA 碳排放 配额 省际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申岚 丁爽
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来说极具挑战。政府需兼顾中期内的增长目标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顾中期内的增长目标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减碳要求中国经济推进重要转型,这将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同时需降低短期内的转型成本。金融业在为绿色投资融资,管理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风险,以及推进碳排放合理定价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交易市场 可再生能源 碳中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涛 傅强
本文基于非意愿变量Ruggiero三阶段模型对1998-2008年我国29个省级地区进行评价,旨在求解生产过程中给定各种投入要素和产出水平下实现碳排放污染最小化的效率指标。继而进行区域效率差异的比较,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地区差异动态演进,最后,采用面板回归考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效率逐步提高,但区域分化明显,由"单峰"向"双峰"演变;效率改善更大程度上是来源自逼近效率前沿的结构性改善,而技术进步效应尚且不足。我国经济的迅速扩张并未对碳排放效率构成较大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碳排放效率卓有成效,但改善作用对不同区域影响力度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洪桃 丁宝龙 王璐 郑春雨
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国际海事组织将航运业净零排放时间节点从本世纪末提前至2050年,欧盟率先垂范,通过EU ETS和Fuel EU Maritime航运减排组合拳,走出独具特色的脱碳实践样板。对于全球航运业脱碳转型发展来说,如果说2023是奠基性的一年,2024年则是全球绿色航运发展的试点年、探索年、转折年。文章从ESG理念视角出发,分析当下航运业脱碳发展进程现状,探讨全球航运业最佳脱碳路径,为各方主体提供总体框架认知,致力于推进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步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从八大经济区的角度测算各省农业碳排放和碳源贡献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对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各因素在不同时空层面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稻田碳排放占比最大,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农用物资与农田利用碳排放占比最大,大西北除宁夏、新疆外,动物养殖碳排放占比最大;各省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农业对外开放度、人均农业GDP对大部分省份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