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2)
2023(10343)
2022(8745)
2021(8499)
2020(7155)
2019(16639)
2018(16150)
2017(30353)
2016(16027)
2015(18258)
2014(17546)
2013(17282)
2012(15786)
2011(14238)
2010(13606)
2009(12248)
2008(11690)
2007(9389)
2006(7823)
2005(6630)
作者
(43146)
(36489)
(36084)
(34264)
(23166)
(17306)
(16348)
(14171)
(14009)
(12538)
(12505)
(12359)
(11336)
(11330)
(11206)
(11206)
(10797)
(10447)
(10411)
(10402)
(8877)
(8631)
(8550)
(8387)
(8302)
(8128)
(7811)
(7367)
(7182)
(7119)
学科
(68984)
经济(68903)
管理(42057)
(40163)
方法(35321)
数学(32343)
数学方法(31919)
(31694)
企业(31694)
中国(20941)
(17365)
(15768)
(14865)
贸易(14858)
(14558)
业经(12893)
(12809)
农业(11560)
(10793)
地方(10379)
环境(10325)
(9628)
(9527)
财务(9492)
(9488)
金融(9484)
财务管理(9472)
(9470)
银行(9453)
技术(9323)
机构
大学(227741)
学院(222798)
(101143)
经济(99745)
管理(87973)
研究(78588)
理学(77736)
理学院(76869)
管理学(75445)
管理学院(75027)
中国(59184)
(47017)
科学(45833)
(42613)
(37760)
财经(35834)
中心(35679)
研究所(35042)
(33649)
经济学(33391)
(33189)
业大(31404)
经济学院(30323)
北京(29304)
(29148)
师范(28871)
(28585)
(28531)
财经大学(27325)
农业(26532)
基金
项目(162269)
科学(130658)
基金(124019)
研究(116786)
(109334)
国家(108555)
科学基金(93683)
社会(78388)
社会科(74522)
社会科学(74506)
基金项目(65157)
自然(60360)
自然科(59059)
自然科学(59040)
自然科学基金(58024)
(57876)
教育(53822)
(51199)
资助(50627)
编号(44096)
(38213)
重点(36894)
成果(34952)
国家社会(34862)
(34615)
(33887)
教育部(33290)
创新(31924)
科研(31802)
中国(31526)
期刊
(96919)
经济(96919)
研究(65086)
中国(36852)
科学(34236)
学报(33923)
(31283)
管理(31260)
(29039)
大学(26831)
学学(25482)
农业(20617)
教育(19143)
技术(18878)
财经(17680)
经济研究(17155)
(16768)
金融(16768)
(15294)
问题(13559)
业经(13519)
(12808)
世界(12323)
(11976)
国际(11499)
统计(11434)
资源(10821)
技术经济(10750)
(10454)
理论(9913)
共检索到310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丽波  张加龙  李亚娟  曹影  
收集整理了云南省第四、五、六次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数据,创建了1990,2000,2010年GIS数据集,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20年中,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人员的再分配,其空间相关性在逐步降低。(2)2000—2010年的10年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出现了在局部区域内显著聚集且增加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滇东南地区,而且表现出了一定的扩散效应。(3)随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区域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有可能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人口迁移在三大人口变动中最活跃,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然而,文章通过对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迁移强度分布、人口迁移流分布的考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分布具有明显的顽健性。胡焕庸线历时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频繁的人口迁移仍未能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其稳定性。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第一自然的决定作用密切相关。只要第一自然不变化,中国的人口分布及胡焕庸线就会保持高度稳定,人口迁移分布也不太可能失去顽健性而导致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的改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天路,季咏华  
80年代以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婚姻、生育、死亡、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的民族的人口问题还相当严峻,但同时,已有个别民族进入了或即将进入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80年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美玲  封志明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惠智新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人口聚居地区。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全区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48个,总计415807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38%。其中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族等六个,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9.6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淑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生活在祖国各地。同汉民族一样,少数民族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曾作出卓越的贡献,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探讨中国历史时期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朝科,郭凤芝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并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建立离散递推数学模型,对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长期预测(1990-2050年)。由于篇幅限制,省略了建模过程和对有关参数进行技术处理的细节,仅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希望能对决策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