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93)
2023(9479)
2022(8044)
2021(7621)
2020(6338)
2019(14464)
2018(14029)
2017(27328)
2016(14225)
2015(15567)
2014(15250)
2013(14666)
2012(13162)
2011(11479)
2010(10990)
2009(9756)
2008(9092)
2007(7378)
2006(6212)
2005(4995)
作者
(36755)
(31142)
(30868)
(29321)
(19636)
(14994)
(13889)
(12140)
(11869)
(10938)
(10612)
(10358)
(9760)
(9619)
(9281)
(9266)
(9194)
(9150)
(9038)
(8751)
(7314)
(7296)
(7261)
(7174)
(7043)
(6936)
(6488)
(6464)
(6065)
(5970)
学科
(60785)
经济(60735)
管理(37992)
(36526)
方法(31605)
(30116)
企业(30116)
数学(26933)
数学方法(26559)
(15682)
地方(13788)
(13644)
业经(13326)
中国(12666)
理论(11195)
农业(11129)
(10659)
(9704)
贸易(9700)
环境(9420)
(9364)
(8628)
(8614)
财务(8594)
财务管理(8577)
技术(8379)
企业财务(8164)
(8080)
(7620)
(6976)
机构
学院(193505)
大学(191676)
管理(79917)
(78805)
经济(77242)
理学(70695)
理学院(69935)
管理学(68656)
管理学院(68285)
研究(56637)
中国(41055)
(37765)
科学(34660)
(34615)
财经(29127)
中心(28053)
业大(27460)
(27102)
(27027)
师范(26845)
(26695)
(25798)
经济学(24910)
(24764)
研究所(22988)
经济学院(22646)
北京(22120)
财经大学(22101)
师范大学(22045)
(21444)
基金
项目(142741)
科学(115342)
基金(106446)
研究(103983)
(91686)
国家(90991)
科学基金(81211)
社会(68709)
社会科(65394)
社会科学(65378)
基金项目(58096)
(57964)
自然(53283)
自然科(52079)
自然科学(52066)
自然科学基金(51107)
教育(48200)
(46739)
资助(42586)
编号(40806)
重点(31740)
(31472)
(31127)
(30185)
成果(29764)
国家社会(28871)
创新(28162)
人文(27868)
科研(27854)
教育部(27743)
期刊
(79358)
经济(79358)
研究(48674)
中国(28201)
管理(27743)
科学(25842)
(25687)
学报(25541)
(22118)
大学(20856)
学学(19905)
技术(18146)
教育(16087)
农业(15841)
业经(14030)
财经(13545)
经济研究(11977)
(11805)
金融(11805)
(11671)
问题(11141)
资源(10484)
(9423)
技术经济(8877)
商业(8679)
统计(8649)
科技(8600)
(8370)
(8359)
(8340)
共检索到255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唐勇  李楠  陈春燕  
跨省旅游通道是新时期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川陕金三角旅游协作区是我国跨省旅游通道建设的重要区域。针对该区域的旅游通道设计实践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跨省旅游区空间修复理论框架的确立,解析了跨省旅游区核心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并规划了"1310"旅游线路走向方案;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带来的地理空间阻隔,实现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地理扩张与旅游资本的空间重组。研究结论将丰富和深化"旅游线路统筹"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可为其他旅游通道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俊新  张凯云  钟笑寒  
文章通过中国的跨省数据对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和开发程度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开发程度对国内旅游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国际游客则更看重文化遗产资源禀赋本身。③古代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国内游客的吸引力显著高于近现代文化遗产资源,而这两者对于国际游客的吸引程度差异不大。针对这一结果,不同地区在发展遗产旅游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勇  
选取2000-2005年中国各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相关数据,在省际层面上就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非旅游资源部门也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张玲  陈方  
在分析运输通道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从通道的运输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定义了旅游运输通道演化的三个阶段,即完备型旅游运输通道、发展型旅游运输通道和滞后型旅游运输通道;并在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机制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旅游线路进行统计分析,从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旅游景点出现率、旅游线路选择集中度、旅游线路重复系数、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运输通道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的改善能提高旅游景点选择率;2旅游线路的选择集中度随着通道发展程度的改善而逐渐增大,而区域内其他通道的演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增长幅度;3旅游运输通道的发展程度与旅游线路重复系数具有一致性;4旅游运输通道内交通方式的完善使得交通服务水平提升,进而对旅游空间模式产生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钦安  郭爽  吴俏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分析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从宏观上看,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可达区位、人口丰度与旅游业绩重心呈现空间错位态势,相对于几何中心,人口丰度指数、可达区位指数重心略偏西北,经济指数、旅游业绩指数重心略偏东南,旅游资源指数重心明显偏南;从组合矩阵看,全省16个地市表现为同步与错位并存态势,同步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中,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北、皖西和皖南;同步性较好、偏离错位较弱的是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区位可达的组合,同步性较弱、偏离错位较强的是旅游业绩与经济水平、人口丰度的组合;同步型组合较好的地市为合肥、蚌埠和滁州,偏离错位较强的地市为六安、阜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立新  杨效忠  姚慧  卢松  
骨干交通设施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媒介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通达性指数、三步深度值、空间距离通达性指数等3个指标和点的中间中心度、线的中间中心度2个指标分别定量分析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通达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线路变化等多种因素,认为:大连、烟台成为新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增长极;跨海通道旅游发展轴将凸显,此轴辐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辐射带和辽中南旅游辐射带;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由"双核、四轴、三块、五区"演变为"双核、二轴、三块、六区、两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晓桃  揭筱纹  
跨省界区域旅游目的地,是我国一种在同一自然地理单元中核心旅游资源较集中的旅游目的地。这种旅游目的地是受省级行政边界分割,但地理位置处在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省级行政区域边界内。跨省界区域旅游目的地内的同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域之间旅游相关组织、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形态的协作,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由于跨省界区域旅游目的地合作可以缓和利益冲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论文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为鉴,从理论层面对我国跨省界区域旅游目的地合作机制与运行进行剖析,试图为此类型旅游目的地合作机制与运行提供相关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我国跨省界区域旅游目的地朝着合理有序、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河清  
湘、黔、桂三省(区)省际边境区域,是我国侗民族相对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侗族聚居区域,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和相近的人文习俗,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这一地区的旅游开发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构建中国侗文化旅游圈,促进区域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洪  夏明  
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黄山为安徽旅游核心城市,安徽旅游存在"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且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安徽存在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爱莲  
空间生产观念之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其价值在于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在对空间本体的追溯中,它重新书写了人文地理学对于旅游研究的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把研究的重心牢牢置于空间的流动性和再生性。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爱莲  
空间生产观念之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其价值在于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在对空间本体的追溯中,它重新书写了人文地理学对于旅游研究的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把研究的重心牢牢置于空间的流动性和再生性。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爱莲  
空间生产观念之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其价值在于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在对空间本体的追溯中,它重新书写了人文地理学对于旅游研究的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把研究的重心牢牢置于空间的流动性和再生性。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易开刚  厉飞芹  
旅游空间开发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对物理空间相对有限的特色小镇而言,创新、融合、拓展、提升旅游空间,对于破解区域空间资源瓶颈,实现"小空间大聚合"具有显著意义。在全域旅游视阈下,文章以价值网络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包含逻辑起点、作用过程、空间效果在内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旅游+内容"和"旅游+手段"为主要方向,提出了三类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即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增量空间挖潜模式以及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要素挖潜、要素集聚、要素耦合的角度着重思考了旅游空间开发的具体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易开刚  厉飞芹  
旅游空间开发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对物理空间相对有限的特色小镇而言,创新、融合、拓展、提升旅游空间,对于破解区域空间资源瓶颈,实现"小空间大聚合"具有显著意义。在全域旅游视阈下,文章以价值网络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包含逻辑起点、作用过程、空间效果在内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旅游+内容"和"旅游+手段"为主要方向,提出了三类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即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增量空间挖潜模式以及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要素挖潜、要素集聚、要素耦合的角度着重思考了旅游空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建设  朱翔  徐美  
旅游中心地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文章首次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区域旅游中心地的规模和空间结构,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可行的;分形理论和方法是优化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