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75)
- 2023(18267)
- 2022(15394)
- 2021(14615)
- 2020(12087)
- 2019(27870)
- 2018(27720)
- 2017(52893)
- 2016(28864)
- 2015(32851)
- 2014(32394)
- 2013(31263)
- 2012(28338)
- 2011(25476)
- 2010(25668)
- 2009(23150)
- 2008(22455)
- 2007(19934)
- 2006(17379)
- 2005(14807)
- 学科
- 济(111364)
- 经济(111245)
- 业(83241)
- 管理(80467)
- 企(62129)
- 企业(62129)
- 方法(51041)
- 农(49877)
- 数学(44623)
- 数学方法(43840)
- 农业(33210)
- 中国(31616)
- 业经(28675)
- 财(26063)
- 地方(23297)
- 学(23154)
- 技术(22237)
- 理论(21223)
- 制(20623)
- 贸(18329)
- 贸易(18316)
- 易(17812)
- 和(17047)
- 教育(16902)
- 环境(16872)
- 银(16294)
- 银行(16254)
- 务(15835)
- 财务(15745)
- 财务管理(15709)
- 机构
- 学院(394863)
- 大学(390606)
- 管理(157416)
- 济(152405)
- 经济(148982)
- 理学(136947)
- 理学院(135519)
- 管理学(132761)
- 管理学院(132051)
- 研究(126760)
- 中国(94732)
- 京(83031)
- 科学(79402)
- 农(74735)
- 财(66960)
- 业大(63776)
- 所(61705)
- 中心(59753)
- 江(58645)
- 农业(57023)
- 研究所(56313)
- 财经(53680)
- 范(53633)
- 师范(53165)
- 北京(52074)
- 经(49127)
- 州(47687)
- 院(46709)
- 技术(45164)
- 经济学(44424)
- 基金
- 项目(274923)
- 科学(216693)
- 研究(205310)
- 基金(196691)
- 家(170615)
- 国家(169103)
- 科学基金(146309)
- 社会(127140)
- 社会科(120085)
- 社会科学(120052)
- 省(110048)
- 基金项目(104242)
- 教育(96795)
- 自然(94731)
- 自然科(92534)
- 自然科学(92513)
- 划(91215)
- 自然科学基金(90821)
- 编号(86485)
- 资助(80343)
- 成果(68966)
- 重点(61552)
- 部(60166)
- 课题(59825)
- 发(58957)
- 创(58350)
- 创新(54359)
- 科研(52218)
- 教育部(51759)
- 大学(51563)
- 期刊
- 济(166520)
- 经济(166520)
- 研究(112409)
- 中国(80753)
- 农(73531)
- 学报(61149)
- 科学(56782)
- 教育(56691)
- 管理(55684)
- 农业(50072)
- 财(49842)
- 大学(48758)
- 学学(45193)
- 技术(40303)
- 业经(33324)
- 融(32897)
- 金融(32897)
- 财经(24776)
- 业(24679)
- 经济研究(24436)
- 问题(22563)
- 图书(22243)
- 经(21113)
- 科技(20253)
- 版(19863)
- 技术经济(19497)
- 理论(17782)
- 统计(17354)
- 职业(17139)
- 现代(17134)
共检索到573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育智 李卫祥 马晶
"新农科"建设呼唤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产业联盟等的多元合作,开展互动融合式的"新农科"实践育人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卓越农林新才"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 高等农林院校 实践育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遇春 王国栋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战略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高水平研究型农业大学应该积极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建设教学团队,创体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丽锋 鲁春铭 宋贽 陶桂红 刘宪敏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 农林院校 公共基础课 课程思政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桂清 井岗 张风平
专业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将课堂文化知识用于实战的平台,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聊城大学为应用型高校,农学院"新农科技社"为国家级"优秀学生社团",属涉农专业社团,该社团通过十多年的建设,探索出涉农专业社团的"一二三四"(一启蒙、二培训、三训练、四应用)实践育人新模式:开展启蒙教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举办培训活动,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应用锻炼,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
专业社团 新农科技社 实践育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任爱霞 高志强 何云峰 林文 陈晶晶 孙敏
立足本科生实践育人,依托旱作栽培与作物生态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探索总结本团队科研训练本科生的实践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旱作栽培与作物生态团队多年来开展科研训练的具体做法,提出了"433"实践育人模式:"4"为四阶段的科研训练过程,即基地实践的体验阶段、理论知识的强化阶段、再实践的验证阶段、综合能力的提升阶段;第一个"3"为"三维度"科研训练评价,即:兴趣态度评价、创新能力评价、科研潜能评价;第二个"3"为三层次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即: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平台开放制度,构建阶梯式指导团队、制定各级责任制度,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评价激励制度。该模式进一步推广可从4方面入手:保证科研资源开放、增强学科交叉学习;减少公共理论课时、增加实际操作课时;提升方向带头人能力、增强青年教师责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农科 “433”模式 实践育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光武 沈希 童再康 汪俐琴 罗黎敏 魏玲玲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梁丽 马瑞燕 赵志国 何云峰 王建明
教学模式事关教学质量的提高,课题组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并在农科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阐述教学实践实施的发展特点及流程,对其实践效果进行了描述分析与总结反思,证明"三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高校教育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三维互动 教学模式 农科高校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亚超 蔡明知 王洪来 段玉玺
本科教学课程组是在高等院校二级院系领导和管理下,依据一类共同课程教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级教学活动组织。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课程组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强化同一课程建设,助力精品课程形成;形成教学合作精神,夯实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课程教学梯队,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但本科教学课程组建设存在划分标准混乱,缺乏统一规范;组织权威性较低,人心凝聚力较差;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盲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沈阳农业大学从加强课程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出台系统化课程组建设方案;建立健全课程组管理标准,全面加强课程组建设;科学规划课程组权责配置,规范课程教学实施制度;强化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氛...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钰 徐琪 陈一兵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采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形成了"横向互动循环,纵向递进深入"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对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科技创新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及提升个人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科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平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祁春节 王刘坤 曾光 雷泽奎
本文在梳理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农林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结"新农科"背景下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这3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3种类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设想,并对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1)"新农科"背景下,大多农林类院校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未有明显区别且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农林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应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及配套保障机制;(2)校企联合、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是当前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政府、企业等力量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培养内容,改进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愿;(3)部分农林类高校已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林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改革经验。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教育、农业部门以及全国农林类高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 人才培养 复合型 创新型 应用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拥军
新农科建设要求农林高校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农林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新农科 农林高校 课程思政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敬锁 李丙金 温琳 牟少岩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和昆
如何促进农科教一体化发展,关系到"三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育,以教育促人才,实现了农科合作科研、农教合作培训、科教合作教学的一体化。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 农科教一体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铁军 李富翠 杨珏婕 郭旭生 吴哲 申玉华 董世魁
新农科建设对草业科学等涉农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草产品加工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BOPPPS模式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型,其重要特点在于教学互动。在新农科背景下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草业科学专业人才,笔者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草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学时、重新编写教案、改革考核方式,构建了本课程的BOPPPS教学体系。在BOPPPS模块设计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小组讨论、小型测验、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部分学生自学章节的辅助工具。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教学设计与实践也为国内高校开展草产品加工学教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晓阳
农业院校在经过以扩大招生规模、增设边缘专业为标志的数量式发展之后,正处于逐步向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过渡阶段。与其他专业相比,以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茶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农科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显得尤为艰难。华南农业大学立足于"未来三角"分析,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广东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以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