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9)
- 2023(12458)
- 2022(10537)
- 2021(9914)
- 2020(8278)
- 2019(18509)
- 2018(18013)
- 2017(34773)
- 2016(18279)
- 2015(20026)
- 2014(19110)
- 2013(18363)
- 2012(16348)
- 2011(14297)
- 2010(13666)
- 2009(12073)
- 2008(11236)
- 2007(9611)
- 2006(7833)
- 2005(6445)
- 学科
- 济(71263)
- 经济(71205)
- 管理(59086)
- 业(55717)
- 企(48708)
- 企业(48708)
- 方法(33210)
- 数学(29389)
- 数学方法(29005)
- 财(25918)
- 中国(19510)
- 地方(18428)
- 技术(18087)
- 农(17627)
- 业经(16142)
- 务(13182)
- 财务(13144)
- 财务管理(13114)
- 技术管理(12889)
- 制(12784)
- 企业财务(12495)
- 贸(11929)
- 理论(11924)
- 贸易(11923)
- 农业(11657)
- 易(11565)
- 财政(11535)
- 环境(11005)
- 学(10995)
- 和(10724)
- 机构
- 学院(233182)
- 大学(230749)
- 管理(99319)
- 济(97464)
- 经济(95739)
- 理学(87369)
- 理学院(86538)
- 管理学(85224)
- 管理学院(84761)
- 研究(68484)
- 中国(52840)
- 财(47749)
- 京(44872)
- 科学(40099)
- 财经(36646)
- 中心(34201)
- 经(33538)
- 江(33032)
- 业大(30542)
- 经济学(30309)
- 所(30190)
- 范(29197)
- 师范(28946)
- 农(28143)
- 财经大学(27627)
- 经济学院(27511)
- 研究所(27431)
- 北京(26733)
- 州(26447)
- 商学(26395)
- 基金
- 项目(170974)
- 科学(139431)
- 研究(128578)
- 基金(126891)
- 家(108420)
- 国家(107559)
- 科学基金(96586)
- 社会(85622)
- 社会科(81456)
- 社会科学(81438)
- 省(68605)
- 基金项目(68005)
- 自然(61008)
- 教育(60121)
- 自然科(59743)
- 自然科学(59732)
- 自然科学基金(58666)
- 划(56454)
- 编号(51419)
- 资助(49044)
- 创(41641)
- 成果(39442)
- 重点(38139)
- 创新(38103)
- 部(37864)
- 发(37064)
- 国家社会(36227)
- 课题(34678)
- 人文(33717)
- 教育部(33708)
共检索到326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许辉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和行业商业协会、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有机体。本文在剖析了协同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网络软环境。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 机制 产学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王静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紧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以及南京市在江苏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最紧密,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次之,装备制造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紧密度最小,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 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品平 袁剑锋 翟铖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网络结构 三螺旋理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青 梁超
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演化程度相对成熟的服务于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实证案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即网络自组织性、网络动态性、网络共生性、网络自增益性。提出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成长期。在每一阶段的演化进程中,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核心参与主体的共同推动。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网络 演化 绿色制药中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秋明 顾新 杨雪
创新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两者及其作用机制均嵌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之中,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问题。论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视角,利用2011-2018年四川省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验证了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值网络嵌入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正向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结构嵌入性正向调节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关系嵌入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
资源禀赋 城市创新能力 网络嵌入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海军 冯军政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海军 冯军政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志奇 王玉 付业林
构建风车模型应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李雅普诺夫判别法分析市场驱动机制、政府引导机制、资本支持机制以及平台联动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使用MATLAB软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表明,与政府引导、资金支持以及平台联动作用机制相比,市场驱动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之间合作意愿更加明显,激励效果显著。通过对比各主体演化博弈策略,构建循环式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升
文章以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研究数据,验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据此,从技术创新网络、网络联盟与企业组织学习等维度,对提升技术网络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
技术创新网络 组织学习 协同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段云龙 乐念 王墨林
本文考虑到各省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科研交流与合作,因此将超效率DEA模型与网络DEA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各省产学研之间协同创新效率,打开了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三大主体的创新效率极其不均衡;②不考虑共生关系时得出的结果存在偏误,而从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协同创新耦合度得分的结果来看,得分偏高的地区都处在经济发达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的耦合度得分偏低;③目前区域共生模式中暂时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模式,大部分城市都处在点、线共生模式中,并且各地区会沿着点、线、面、一体化的"正金字塔型"方向转化,最终发展成为"倒金字塔型"的格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娜 王孟钧 郑俊巍
针对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分析,绘制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依据其聚类图谱分析结果,分别归类为网络特性、知识管理及资源整合三大视阈,逐一进行细化解读,其中网络特性主要包含网络结构位置、网络关系镶嵌及网络组织能力3个子层面;最后,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并点明未来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以供后续研究参考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