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07)
2023(14980)
2022(13001)
2021(12250)
2020(10208)
2019(23721)
2018(23598)
2017(45200)
2016(24440)
2015(27682)
2014(27546)
2013(26812)
2012(24477)
2011(21694)
2010(21206)
2009(18922)
2008(18067)
2007(15409)
2006(13141)
2005(10518)
作者
(67211)
(55984)
(55400)
(52770)
(35409)
(26976)
(25290)
(21987)
(21400)
(19729)
(19291)
(18623)
(17607)
(17270)
(17239)
(16719)
(16711)
(16513)
(16072)
(15794)
(13747)
(13420)
(13397)
(12843)
(12423)
(12411)
(12330)
(12223)
(11195)
(11149)
学科
(92627)
经济(92533)
管理(68524)
(62292)
(51952)
企业(51952)
方法(45093)
数学(38833)
数学方法(38281)
(26889)
中国(24078)
(22512)
地方(22010)
业经(21777)
(20398)
农业(18059)
环境(17511)
理论(16923)
(16398)
(15267)
贸易(15259)
技术(14954)
(14748)
(14415)
财务(14338)
财务管理(14309)
(14279)
(13568)
企业财务(13467)
教育(13140)
机构
学院(329280)
大学(328813)
管理(133104)
(122955)
经济(120087)
理学(116498)
理学院(115194)
管理学(112959)
管理学院(112373)
研究(104285)
中国(75670)
(69401)
科学(67426)
(54627)
(52628)
业大(51571)
(50136)
中心(49124)
(46862)
研究所(46264)
(45645)
师范(45227)
财经(44694)
北京(42860)
农业(41229)
(40818)
(38997)
(38598)
师范大学(36612)
经济学(36077)
基金
项目(238983)
科学(187268)
研究(175665)
基金(171390)
(149126)
国家(147860)
科学基金(127517)
社会(108860)
社会科(102925)
社会科学(102897)
(94851)
基金项目(92364)
自然(83887)
自然科(81826)
自然科学(81804)
教育(81489)
自然科学基金(80264)
(79355)
编号(73185)
资助(69412)
成果(57721)
重点(53420)
(52000)
(50832)
(49784)
课题(49643)
创新(46315)
科研(45768)
大学(44817)
教育部(44605)
期刊
(128915)
经济(128915)
研究(90067)
中国(59939)
学报(53084)
科学(47801)
(47524)
管理(46392)
(41313)
教育(41162)
大学(40818)
学学(38036)
农业(33678)
技术(30520)
业经(22988)
(22068)
金融(22068)
图书(20752)
财经(20316)
经济研究(19218)
(17281)
问题(17178)
(17131)
资源(16801)
科技(16619)
(16188)
理论(15288)
技术经济(14838)
现代(14432)
实践(14310)
共检索到460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朱凤琴  齐琪  张亚  
合肥"大湖名城"的战略定位既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又需要生态文化的引导和支撑。生态文化既是"大湖名城"的有机构成和时代构思,也是提升"大湖名城"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支点;依托和借助合肥自然与历史文化优势,科学认知以"大湖"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促进"名城"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久林    胡大卫    储金龙    雷秋慧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引起的生态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造成威胁,构建生态网络可提升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发挥。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及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生态网络,并提出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合肥市生态源地主要由林地、水体构成,面积共1 035.41 km2,主要分布于浮槎山、巢湖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空间上源地中部分布较为密集,南部稀少且面积相对较小。(2)合肥市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2 243.37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8条,总长为523.64 km。生态廊道整体呈东密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3)结合研究结果及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提出建立“一核多点三区”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通过核心保护、分区管控等措施优化生态网络的建设,研究可为合肥市国土空间整治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松志  
生态文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庐山—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以南昌为中心的赣文化、以九江为中心的庐山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生态性特征,而这些文化特性正是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萍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应该对社区居民公共观念的培养等"内在公共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促进社区文化内生机制的建立,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到民生本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慈航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分析指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务必厘清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找准推进民族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突出"师范性、民族性"的特色,注重管理和引导,大力加强图书馆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抓好规范管理和书香校园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侠妹  陈媛媛  偶春  张清怡  姚晓洁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绿色空间演变及其生态效益,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协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合肥市区的遥感影像图,借助ENVI、ARCGIS、ArcView等相关软件,利用监督分类法对其进行解译分类,分析绿色空间演变及其在固碳、空气净化、暴雨径流削减、热岛效应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合肥市区绿色空间面积降低516.59 km~2,其中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转化面积占据了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74.9%,无植物覆盖、低植被覆盖度地区增加255.5 km~2,景观格局向破碎化且异质化发展;(2)合肥市区绿色空间生态效益在总量上共计减少4.2亿元,固碳、大气污染物去除、暴雨径流削减分别减少了1.77亿元、548.9万元以及2.61亿元,同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至原来的700倍;(3)原围绕中心城区、长江西路等地的高温区,随城市空间扩展而不均匀的扩散到合肥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同时研究区域内地表温度随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而增高,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合肥市区城市绿色空间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而降低,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随之降低,致使城市出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生态供需失衡、热岛效应加强等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宝兰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体现,它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而城市环境文化则是与城市生态文明相一致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开亚  叶文振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一种新方法 ,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的程度。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以安徽省合肥市的统计数据 ,计算分析了该地区2 0 0 1年的生态足迹 ,并讨论了其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及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罗彬彬  
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详细阐述文化生态与档案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析了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并以医院档案文化建设作为实例,具体阐述了医院档案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为其他领域档案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成凤   章皓宇   鲍婕   孔亚婧   韩会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部分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地理学、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问卷调查获取合肥市“老漂族”社交行为特征及城市融入状况的数据,同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合肥市“老漂族”以省内流入为主,来源地呈现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且受迁出地人口数的影响。(2)“老漂族”依旧以原有的社交网络为主,新的社交网络并未完全建立,但社交总体情况满意。从不同类型来看,城城型较乡城型的城市融入状况更好,乡城型群体对原住地的依恋情感更为强烈,且在融入感知方面乡城型比城城型更多地感受到本地人对外地人不够友善。(3)综合“老漂族”融入意愿水平发现“,愿意和本地人做朋友”比“愿意融入本地,成为本地的一员”的意愿高;“老漂族”对本地人是否持友好态度的感知总体表现较好;不过在融入现状中,相比于认同“自己已成为本地人”“老漂族”更认同“自己还是老家人”。(4)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职业、个人月收入、是否愿意与本地人做朋友、在合肥的交友目的对“老漂族”的城市融入各方面(融入意愿、融入感知、融入现状)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乡城型群体的融入感知和融入现状水平不如城城型,且存在明显的消极融入现状。研究结论能够引导城市公共政策关注“老漂族”群体,对促进社会公平、改善“老漂族”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志耀  刘滨铨  
基于DSR生态系统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大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权法对2001—2013年洞庭湖流域14个地区的生态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生态质量在中等水平附近波动并略有提升,波幅收窄呈空间趋同势头;其中湘江水系区域生态质量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资江、沅江和澧水水系区域生态质量均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水质变化和雾霾扩散是导致近几年洞庭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志耀  刘滨铨  
基于DSR生态系统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大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权法对2001—2013年洞庭湖流域14个地区的生态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生态质量在中等水平附近波动并略有提升,波幅收窄呈空间趋同势头;其中湘江水系区域生态质量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资江、沅江和澧水水系区域生态质量均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水质变化和雾霾扩散是导致近几年洞庭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唐天伟  凌玉洁  史菲菲  
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但目前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探究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2010年合肥经济圈为研究对象,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合肥经济圈建设处于成长期阶段时,伴随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引发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圈内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目前合肥经济圈处于成熟期的初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手段的研发,使得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实证分析证明:只有持续提升圈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邢勤锋  杨力  
城市圈一体化合作治理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凸显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推动城市圈一体化合作治理须构建相应分析模型并破解妨碍跨区域合作治理的困境。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并建构分析模型的6个潜在变量、18个观测指标以及6个关系命题假设。其次,将分析模型运用到合肥-巢湖城市圈的建设实践,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权重赋值,利用SPSS分析软件并基于指标权重完成新变量计算、基本情况及相关性分析,通过SEM结构方程完成分析模型的路径验证。最后,通过分析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客观情况透析,完成实际情况与理论模型要求的契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 ,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 ,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离开人的生命意识 ,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只从教育者的理解力出发 ,而要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突破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框架 ,在新的哲学背景上构筑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