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8)
- 2023(14631)
- 2022(12430)
- 2021(11537)
- 2020(9870)
- 2019(23063)
- 2018(22926)
- 2017(43907)
- 2016(23765)
- 2015(26479)
- 2014(26798)
- 2013(26169)
- 2012(24196)
- 2011(21594)
- 2010(21487)
- 2009(19807)
- 2008(19461)
- 2007(17542)
- 2006(14825)
- 2005(12857)
- 学科
- 济(96789)
- 经济(96680)
- 管理(71699)
- 业(68056)
- 企(57697)
- 企业(57697)
- 方法(46402)
- 数学(41054)
- 数学方法(40505)
- 中国(27091)
- 财(26065)
- 农(24712)
- 地方(20227)
- 业经(20040)
- 技术(19949)
- 学(19925)
- 制(19489)
- 务(16328)
- 理论(16280)
- 财务(16270)
- 财务管理(16229)
- 农业(16037)
- 贸(15923)
- 贸易(15916)
- 企业财务(15416)
- 易(15410)
- 银(14818)
- 银行(14772)
- 体(14450)
- 和(14449)
- 机构
- 学院(335204)
- 大学(334593)
- 济(135255)
- 管理(132343)
- 经济(132228)
- 理学(114724)
- 理学院(113476)
- 管理学(111359)
- 管理学院(110732)
- 研究(109522)
- 中国(81607)
- 京(70184)
- 科学(68971)
- 财(61585)
- 农(56147)
- 所(54494)
- 中心(51846)
- 业大(51552)
- 江(50458)
- 研究所(49846)
- 财经(49345)
- 经(44796)
- 农业(44340)
- 范(43335)
- 北京(43222)
- 师范(42821)
- 经济学(41258)
- 院(40354)
- 州(39762)
- 经济学院(37378)
- 基金
- 项目(231690)
- 科学(183368)
- 基金(167971)
- 研究(166568)
- 家(146943)
- 国家(145751)
- 科学基金(125965)
- 社会(105676)
- 社会科(100242)
- 社会科学(100213)
- 省(92942)
- 基金项目(89549)
- 自然(82849)
- 自然科(81031)
- 自然科学(81009)
- 自然科学基金(79566)
- 教育(78223)
- 划(77974)
- 资助(68363)
- 编号(66681)
- 成果(53145)
- 重点(52470)
- 创(51844)
- 部(51040)
- 发(49642)
- 创新(47884)
- 课题(46982)
- 科研(44701)
- 教育部(43613)
- 国家社会(43491)
- 期刊
- 济(141977)
- 经济(141977)
- 研究(93063)
- 中国(64239)
- 学报(52956)
- 财(49319)
- 科学(49078)
- 农(49033)
- 管理(48207)
- 大学(40152)
- 学学(38021)
- 教育(36252)
- 农业(32990)
- 技术(32305)
- 融(26736)
- 金融(26736)
- 财经(24097)
- 业经(23636)
- 经济研究(22923)
- 经(20751)
- 问题(20308)
- 业(18281)
- 统计(17944)
- 技术经济(17884)
- 科技(17328)
- 策(17240)
- 版(16191)
- 商业(15191)
- 决策(14788)
- 理论(14787)
共检索到480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杰 程言美 胡树华 王松
本文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顶层框架,构建了我国城市群创新体系运行评价的"四三结构",设计了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相对模糊偏差矩阵的计算,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内容和创新产出4个维度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现状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文婷 程杰
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顶层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市群创新体系运行评价的"四三结构"模型;运用相对模糊偏差矩阵的方法,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产出四个维度对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现状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情况。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状况可以分为4个层次,并在四维上均出现了同步非均衡现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冀新 胡维丽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性和创新依赖性特征,基于"四三结构"创新体系,从研发创新、转化创新、产品创新、载体创新4个维度及创新价值链3个环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4个维度作为产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维度影响程度不均衡,仅载体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转化创新与载体创新协同作用影响显著。考虑到4个维度的非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运用均衡判别法和威弗组合指数,设计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筛选体系,选定粤、京、苏、陕、沪、浙、鲁、鄂8个省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均衡推进区,最后提出创新价值链前端研发创新优势向中末端扩散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茹 王宏伟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茹 王宏伟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茹 王宏伟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相瑞兵 田成诗 侯立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立足本土实际,从城市视角客观评价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推动体系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视角的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DEA混合模型,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35个中心城市的创新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呈现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的协调性测度结果显示,各中心城市以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为主,两者间多呈现同步变化;而创新条件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能力是影响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杰 王孝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均衡性与可及性,是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43个城市2010-2021年的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和Tsui指数,对比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于成渝双城经济圈;(2)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人口可及性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高于成渝双城经济圈;(3)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程度高于长三角城市群。基于此,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从可及性与均衡性双重维度,重点探索群内按需流动与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松华
基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就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体(经济适用房)的非均衡供给作了实证分析,得出全国经济适用房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和非均衡度的量化结果,通过对回归结果的考察,最后基于融资角度提出构建PPP模式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住房保障 非均衡模型 公私合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小成
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基于创新主体的多元性,本文从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五个层面指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卡脖子”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薄弱、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缺失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要求,提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路径:夯实企业地位,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计划;强化基础研究,激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动力;培育中介机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鼓励公众参与,提升绿色低碳市场消费活力。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群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王丹丹 周海燕
城市群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群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城市群竞争力目前仍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将城市群竞争力定义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最大化的力量总和。在对城市群竞争力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中部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城市群 竞争力模型 评价体系 中部城市群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勃昕 韩先锋
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特征,通过塔基部分的知识积累突破、基础科研拓扑、产研融合创新逐层酵变进化,撬动塔尖部分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显性回报,从而驱动整个国家创新系统运行。中国创新绩效研究更多强调创新产业化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选择性忽视塔基建设和塔尖收益的依存关系,是一种断层绩效,中国创新发展严重缺乏塔基支撑。本文借鉴以色列的塔基驱动创新发展经验,提出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金字塔"模式:注重基础学科教育和知识积累,建立国家、机构紧密结合的科研机制,培育公平高效的自主产研融合环境,以技术竞争矫正创新产业化,通过坚实的塔基建设支撑中国创新产业化升级,以创新产业化回报反哺塔基进化,系统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
关键词:
创新绩效 国家创新体系 “金字塔”结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理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徐丽群 毛燕武
分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公共交通基本特征,指出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非均衡性;根据木桶原理和区位理论,提出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非均衡性会产生制约城市群整体能力提升和加速城市群人口梯度倾斜等问题;在对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设定城市群公共交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点考核城市群弱势公交发展情况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公共交通 非均衡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徐丽群 毛燕武
分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公共交通基本特征,指出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非均衡性;根据木桶原理和区位理论,提出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非均衡性会产生制约城市群整体能力提升和加速城市群人口梯度倾斜等问题;在对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设定城市群公共交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点考核城市群弱势公交发展情况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公共交通 非均衡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