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69)
- 2023(20226)
- 2022(17271)
- 2021(15978)
- 2020(13222)
- 2019(30196)
- 2018(29880)
- 2017(57056)
- 2016(30736)
- 2015(34581)
- 2014(34315)
- 2013(33640)
- 2012(31183)
- 2011(28160)
- 2010(28333)
- 2009(25910)
- 2008(25360)
- 2007(22410)
- 2006(19887)
- 2005(17451)
- 学科
- 济(125769)
- 经济(125600)
- 管理(89372)
- 业(86846)
- 企(69428)
- 企业(69428)
- 方法(51550)
- 数学(44505)
- 数学方法(43901)
- 农(41438)
- 中国(36256)
- 财(33852)
- 业经(30872)
- 地方(29987)
- 农业(27544)
- 制(27513)
- 学(26540)
- 银(21107)
- 银行(21058)
- 贸(21056)
- 贸易(21038)
- 易(20331)
- 务(20290)
- 财务(20204)
- 行(20172)
- 财务管理(20156)
- 环境(20146)
- 融(20136)
- 金融(20130)
- 理论(19593)
- 机构
- 学院(433205)
- 大学(433119)
- 济(172645)
- 经济(168730)
- 管理(168637)
- 研究(148132)
- 理学(145149)
- 理学院(143473)
- 管理学(140865)
- 管理学院(140073)
- 中国(111956)
- 京(92678)
- 科学(90965)
- 财(82452)
- 所(73651)
- 农(72898)
- 中心(68168)
- 研究所(66656)
- 江(65379)
- 财经(64561)
- 业大(64294)
- 范(59187)
- 经(58669)
- 师范(58619)
- 北京(58528)
- 农业(55781)
- 院(54391)
- 州(52596)
- 经济学(51864)
- 财经大学(47872)
- 基金
- 项目(295801)
- 科学(233608)
- 研究(217767)
- 基金(214629)
- 家(186918)
- 国家(185314)
- 科学基金(159521)
- 社会(137896)
- 社会科(130557)
- 社会科学(130527)
- 省(115796)
- 基金项目(114012)
- 自然(102877)
- 自然科(100454)
- 自然科学(100432)
- 教育(99846)
- 自然科学基金(98589)
- 划(97349)
- 编号(89208)
- 资助(87004)
- 成果(72545)
- 重点(66638)
- 发(65536)
- 部(65049)
- 课题(61620)
- 创(61167)
- 创新(57108)
- 国家社会(56796)
- 科研(56343)
- 制(55924)
- 期刊
- 济(196585)
- 经济(196585)
- 研究(129913)
- 中国(88843)
- 农(69784)
- 学报(67703)
- 科学(63756)
- 财(63300)
- 管理(62471)
- 大学(52513)
- 教育(50005)
- 学学(49459)
- 农业(47065)
- 融(41277)
- 金融(41277)
- 技术(37668)
- 业经(34590)
- 财经(31312)
- 经济研究(29959)
- 经(26746)
- 问题(25677)
- 业(22755)
- 图书(21523)
- 版(21139)
- 科技(20754)
- 理论(20209)
- 技术经济(19807)
- 资源(19608)
- 现代(19269)
- 商业(18854)
共检索到648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瑛 雷博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大都市远郊区的乡村绅士化现象兴起,研究该现象能够拓展乡村绅士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阶层主体和景观变迁表征,探索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绅士化进程中,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暂未发生置换现象,参与主体包括外来绅士群体(创业移民群体、舒适移民群体)和内部绅士群体(自我绅士群体、绅士代理人)两大类。乡村绅士化带来闲置资产的盘活、个体建筑杂糅化和公共空间旅游化等方面的乡村景观变迁。全球化时代,人员、资本和文化等要素的流动,多元群体基于乡愁与租差的互动是解释乡村绅士化的重要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是旅游驱动下,政府支持和引导,外来绅士群体自发参与,村委会和村民能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提出建立政府、村委会、外来绅士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与优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资本下乡准入与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唐燕
首先简要界定了多中心都市区的概念。从国家层面分析了德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阐述了联邦政府引导大都市区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建议,并以莱茵鲁尔和柏林为例,从城市区域层面具体说明了德国大都市区的特点、问题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
德国 都市区 多中心 空间规划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媛媛 卢道典 陆嘉
文章利用文献梳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溪头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溪头村旅游起源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影古线"徒步游,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带动了乡村发展。当前,溪头村也正面临乡村公共设施不足、服务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监管体制机制滞后、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冲击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步与思维变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区域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溪头村旅游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演变 机制 关中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鹏 彭震伟
快速交通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征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的时空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技术特征视角的理论框架,难以解释快速交通引起的时空关系重塑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背后职住活动的联系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基于时空经济属性视角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大都市区为案例进行初步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快速交通直接作用于大都市郊区特定区位职住活动的时空格局状态,以相应的时空经济价值为纽带,传导到行为主体的区位选择行为。
关键词:
快速交通 大都市郊区 居住空间 作用机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媛春 邹东海
本文对2003-2009年我国191起控制权交易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高科技公司的控制权交易定价存在明显特征:高科技公司的控制权价格相对低于其他非高科技公司的价格;并且,高科技公司的控制权价格受到股权交易比例因素更强的负向影响作用。本文认为,知识在高科技企业中具有核心作用,由知识产生的权力使得知识拥有者实际上弱化了控制权股东的权力,从而降低了高科技企业控制权的价格。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企业的特殊行业属性亦是控制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而为认识企业控制权的定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控制权交易 实际控制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余澳 黄雯
控制权是理解公司治理全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呈现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度高;以金字塔结构下的间接控制为主;小股东控制类型较典型;实际控制人拥有公司控制权,公司意志主要体现为实际控制人意志等特征。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特征造成公司治理中的权利配置失衡、"三会"流于形式、激励约束对象错位和不到位、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健全等。因此,加强对实际控制人及控制权的规制是改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控制权 公司治理 民营上市公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大道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王兴平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小城镇曾一度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然而,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向大城市的实际转移,全国范围内都开展了广泛的乡镇撤并运动,这在发达的大都市地区更为明显。本文将乡镇撤并置于大都市区化的视野内进行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发现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内乡镇撤并有很强的时空关联性,且后者高度服从于前者需要。通过对被撤并乡镇驻地的发展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与大都市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驻地都在衰退,少数发展的也是由于被城市扩张吸纳,或因受城市辐射而保持稳定,总体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失落空间"。进一步将被撤并乡镇驻地分为一般衰退型、规划控制稳定/衰退型、总体稳定型、城市吞噬再造发展型、工矿生命周期终结衰退型五种类型,针对其各自特点与现实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大都市区发展为目标提出引导策略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丁健
国际大都市CBD的功能特征、增长机制、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丁健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意为城市中心商务区,它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CBD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益坤 罗静 罗名海 田玲玲 蒋亮 陈四云
大都市周边乡村聚落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重构与转型,分析特殊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引导区域内的乡村发展,并可为特殊地域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以武汉市新城区1868个行政村为研究区,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及形态分异三个方面出发,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集聚特征显著,但空间分异明显,具体展现为自近郊向偏远乡村地区呈“倒U型”结构;在规模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表现为近郊大,外围小的连片分布态势,并在局部上与密度分布存在正相关;在形态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主要为条带、团簇、散点等形态。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识别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近郊以发展都市农业和到中心城区兼业为主,多为城乡两栖生活模式,远郊以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