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5)
- 2023(16283)
- 2022(14067)
- 2021(13201)
- 2020(11032)
- 2019(25523)
- 2018(25180)
- 2017(48426)
- 2016(26310)
- 2015(30111)
- 2014(30047)
- 2013(29152)
- 2012(26474)
- 2011(23654)
- 2010(23490)
- 2009(21149)
- 2008(20498)
- 2007(17847)
- 2006(15503)
- 2005(13169)
- 学科
- 济(98561)
- 经济(98418)
- 管理(80624)
- 业(72907)
- 企(62426)
- 企业(62426)
- 方法(46745)
- 数学(40571)
- 数学方法(39998)
- 财(28915)
- 中国(27044)
- 农(26861)
- 业经(23306)
- 制(22071)
- 学(20091)
- 地方(19810)
- 理论(19091)
- 务(18395)
- 财务(18312)
- 财务管理(18274)
- 农业(17556)
- 技术(17501)
- 企业财务(17354)
- 贸(16424)
- 贸易(16412)
- 环境(16355)
- 和(16279)
- 易(15944)
- 银(15432)
- 银行(15393)
- 机构
- 学院(363113)
- 大学(359846)
- 管理(144574)
- 济(139508)
- 经济(136306)
- 理学(125580)
- 理学院(124230)
- 管理学(121936)
- 管理学院(121265)
- 研究(114054)
- 中国(84758)
- 京(75928)
- 科学(69970)
- 财(66904)
- 所(54922)
- 农(53814)
- 江(53381)
- 中心(53304)
- 财经(53287)
- 业大(53007)
- 研究所(49871)
- 经(48540)
- 北京(47367)
- 范(47320)
- 师范(46867)
- 州(43161)
- 技术(42529)
- 院(42321)
- 经济学(41845)
- 农业(41772)
- 基金
- 项目(252615)
- 科学(199490)
- 研究(189086)
- 基金(181916)
- 家(157012)
- 国家(155672)
- 科学基金(135306)
- 社会(117376)
- 社会科(111060)
- 社会科学(111030)
- 省(100375)
- 基金项目(96915)
- 教育(89874)
- 自然(88012)
- 自然科(85973)
- 自然科学(85953)
- 自然科学基金(84362)
- 划(83660)
- 编号(79103)
- 资助(74294)
- 成果(63429)
- 重点(56514)
- 部(56054)
- 课题(54823)
- 创(53236)
- 发(52805)
- 创新(49529)
- 制(49147)
- 教育部(48758)
- 项目编号(48509)
- 期刊
- 济(149735)
- 经济(149735)
- 研究(103933)
- 中国(72514)
- 学报(54572)
- 管理(53675)
- 财(52554)
- 科学(49995)
- 教育(49746)
- 农(48578)
- 大学(42935)
- 学学(39992)
- 技术(36323)
- 农业(33565)
- 融(29042)
- 金融(29042)
- 财经(25837)
- 业经(24917)
- 经济研究(22872)
- 经(22008)
- 图书(19799)
- 问题(19335)
- 理论(17303)
- 科技(17211)
- 业(16800)
- 职业(16738)
- 版(16577)
- 技术经济(16534)
- 实践(15884)
- 践(15884)
共检索到523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雪
高层次人才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从聘用方式、成果考核、发展通道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着手,有效地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也存在"短聘期"考核模式导致发展基础厚植不够、"轻培养"管理体制导致成长平台支撑不足、"数量化"评价体系导致成果反哺力度不够、"单一性"激励机制导致精神关怀深度欠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健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打造共育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实施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引领,以此来完善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助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双高"建设稳步发展。
关键词:
“双高”建设 高层次人才 成长机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忠艳 赵永乐
新经济时代,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逐步成为各地打造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制度杠杆。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11个国家高新区83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并揭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呈现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但适用对象、激励时机、产业选择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双创政策的地方性元素还有待于深入挖掘,以高层次人才双创发展周期性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精准性的政策供给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围绕突出问题,提出契合地方发展元素的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供给体系和差异化精准治理的改革路径和具体策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忠艳 赵永乐
新经济时代,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逐步成为各地打造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制度杠杆。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11个国家高新区83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并揭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呈现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但适用对象、激励时机、产业选择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双创政策的地方性元素还有待于深入挖掘,以高层次人才双创发展周期性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精准性的政策供给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围绕突出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江珊 刘少雪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聘任成为各高校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层次人才聘任涉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与规划等宏观战略性问题,也涉及高校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等微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通过对上海市4所不同类型的公立本科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探析当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聘任机制的运行现状,以期能从政策制度的公开透明、非行政性的参与力量和问责制度建设3个方面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聘任工作 运行机制 内部治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段玉厂 傅首清
人才循环是创新型经济的实现形式之一。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需要探索人才循环机制。中关村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从创新创业人才转化为天使投资人并继续支持创新创业等五种人才循环模式,与硅谷的比较分析表明,硅谷创新创业人才循环是在循环经济、文化环境、政策制度和天使投资形成机制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实现的,但中关村在这几个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驱动机制。从文化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循环 机制 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青兰 孙乃纪 于桂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高端引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该文在对大量国内外有关人才成长的文献进行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分析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为理论依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系统地提出了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成长规律 实践路径 培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袁军鹏 潘云涛 李俊峰
本文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利用Kaplan-Meier法研究了不同因素下各阶段生存风险率的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了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具体影响效果。KM结果表明在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别对科技人才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影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或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实现快速成长;在较高级阶段这种影响越来越不显著。Cox结果表明博士毕业后选择在研究所工作增加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加速职业成长;而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则降低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减缓了成长速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孟庆东
高职院校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加强顶层设计。一要落实政治认同、职业价值观契合、学术技能适用和工作业绩实用四条原则,回答好如何定义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二要统筹用好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校企共享、短期特聘四种方式,回答好如何获得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三要处理好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引进派"与"本土派"高层次人才、显性成果与隐性成果、潜心业务与转行管理四对关系,回答好如何用好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四要运用好雷尼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共生效应四条规律,回答好如何成就高层次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层次人才 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云 黄艳
动力机制是推动系统运动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决定着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在凝聚高层次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其中,薪酬待遇是人才集聚的"启动器",科研平台是"催化剂",人本管理是直接推动力,"共同愿景"则是核心的不竭助推力。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动力机制 共同愿景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毛天平 杨魁
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激励对策进行了研究。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在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实施激励时,要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自主、胜任和归属等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为基础,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非控制性的、信息性的自主支持性环境,并辅以心理资本建设来增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定向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内部动机及其外部动机的内化,继而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积极工作行为和心理健康。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江 王斌 申丽娟
高层次人才培养绩效评估结果的处理和应用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评价结果,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通过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才能使高层次人才自身、培养单位和使用单位做出正确的自我发展规划、培养措施制定和用人决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爱华 侯永峰 郝杰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支撑。回顾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期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当前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加强人才布局、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特殊通道、统筹推进人才计划项目、完善海外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等方面提出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层次 创新人才 培养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姜小岩
文章针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评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医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及特点,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选取山西某三甲医院进行了实例研究,以期完善医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伟
全社会都渴望和期盼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他们的出现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依赖于他们所置身的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破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质量提升,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环境氛围的营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刚刚 彭自力 王能东
"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日益频繁,这也为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博弈提供了条件。根据理性人假设,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和委托-代理博弈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流动博弈。研究发现:高校与高层次人才博弈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高层次人才流动还与薪酬奖励、城市发展、家庭幸福和科研平台有直接关系。最后立足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并结合博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