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69)
- 2023(19104)
- 2022(16144)
- 2021(15004)
- 2020(12327)
- 2019(28255)
- 2018(28023)
- 2017(53843)
- 2016(28921)
- 2015(32456)
- 2014(32445)
- 2013(31896)
- 2012(29614)
- 2011(26677)
- 2010(26534)
- 2009(24174)
- 2008(23157)
- 2007(20226)
- 2006(17809)
- 2005(15193)
- 学科
- 济(123482)
- 经济(123351)
- 业(78633)
- 管理(78379)
- 企(60617)
- 企业(60617)
- 方法(50183)
- 数学(43505)
- 数学方法(42934)
- 农(42040)
- 中国(35508)
- 地方(31943)
- 业经(30243)
- 农业(27956)
- 财(27753)
- 学(25367)
- 制(21896)
- 贸(20213)
- 贸易(20198)
- 易(19510)
- 环境(19301)
- 技术(19029)
- 理论(18486)
- 和(18166)
- 银(17960)
- 银行(17920)
- 发(17918)
- 融(17444)
- 金融(17441)
- 行(17181)
- 机构
- 学院(402811)
- 大学(401140)
- 济(162203)
- 管理(160107)
- 经济(158538)
- 理学(138495)
- 理学院(136937)
- 研究(136619)
- 管理学(134515)
- 管理学院(133786)
- 中国(101911)
- 京(85787)
- 科学(83704)
- 财(71813)
- 农(68673)
- 所(67120)
- 中心(63432)
- 研究所(61053)
- 业大(60828)
- 江(60169)
- 财经(57286)
- 范(56085)
- 师范(55603)
- 北京(53871)
- 农业(52411)
- 经(52158)
- 院(50109)
- 州(48857)
- 经济学(48466)
- 师范大学(44968)
- 基金
- 项目(279517)
- 科学(220469)
- 研究(207542)
- 基金(201341)
- 家(174281)
- 国家(172732)
- 科学基金(149310)
- 社会(131588)
- 社会科(124440)
- 社会科学(124409)
- 省(110784)
- 基金项目(107483)
- 自然(95365)
- 教育(94780)
- 自然科(93105)
- 自然科学(93083)
- 划(91943)
- 自然科学基金(91364)
- 编号(85988)
- 资助(81347)
- 成果(68734)
- 发(63174)
- 重点(62226)
- 部(61124)
- 课题(58914)
- 创(58031)
- 创新(54081)
- 国家社会(53883)
- 科研(52719)
- 教育部(52580)
- 期刊
- 济(182259)
- 经济(182259)
- 研究(118263)
- 中国(83051)
- 农(66272)
- 学报(60809)
- 科学(58807)
- 管理(57254)
- 财(53102)
- 大学(47323)
- 教育(47093)
- 农业(45163)
- 学学(44386)
- 技术(36310)
- 融(35622)
- 金融(35622)
- 业经(33893)
- 经济研究(27615)
- 财经(26607)
- 问题(24309)
- 经(22911)
- 图书(21525)
- 业(21484)
- 科技(19608)
- 资源(19473)
- 版(19200)
- 技术经济(19075)
- 理论(18320)
- 商业(18233)
- 现代(18098)
共检索到595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颜苗苗 梅青 王明康
在乡村旅游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高度契合的理论架构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发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发展规律与特殊路径。结果表明: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分为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与稳固期4个阶段。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下的系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适应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而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优化主体间协调机制及顺应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则构成了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经验来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温莹蕾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文化空间 乡村发展 朱家峪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春美
教育志愿者送教下乡作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形式,对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民间教育志愿者和大学生教育志愿者,官方组织的教师志愿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使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多重价值目标。实践证明,为了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有效开展,志愿者组织必须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管理规范、志愿服务标准和志愿服务激励办法等。
关键词:
教育志愿者 乡村教育 志愿服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宁静 孙宇 朴永鑫
[目的]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是乡村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如何影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驱动路径具有现实迫切性。[方法]论文运用fsQCA和NCA的复合分析方法,对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指标进行组态研究,探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路径。[结果]结果表明:①非乡村耕地容量水平是影响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前因条件,黑龙江省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单一的前因条件所导致。②识别出促进黑龙江省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3种组态驱动路径(H1、H2、H3),分别是技术主导-产业兴旺双轮驱动型、人才培养-土地利用融合发展型和全要素协同驱动型。③组态H3:乡村全要素协同驱动型,其原始覆盖度及一致性检验最高,是黑龙江省发展高水平乡村经济的最优驱动路径,其乡村人力资源能力始终作为全部驱动路径的核心条件。[结论]本研究为理解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及破解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问题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先华 王志燕 雷刚
科学、准确地衡量一个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真实水平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目前关于城乡统筹的评价多是衡量城乡之间的综合差距,忽视了城乡统筹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历史前提。尝试建立基于发展基础的城乡统筹评价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更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践指导性强。
关键词:
城乡统筹 评价 基础条件 山东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娟娟 周雪涵 徐舜平 张羽
在线开放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来了契机。翻转课堂依赖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优势,对提升教育资源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教育资源薄弱学校的翻转效果进行研究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两期、多期双重差分法以及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山东一所乡村中学的翻转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管理数据等的采集,考察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对该校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翻转课堂在短期内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从长期看来,翻转课堂不仅不能显著提高学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兴起。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乡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乡村旅游的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山东省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乡村地区旅游环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开发效率较低、产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分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个人主导的3种发展模式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优缺点,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忆邵
功能分类或分区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地理学家在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分析方而曾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城市地区的功能分区,仅有少数学者探讨过乡村地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类。在我国,乡村地区的功能分析则无人问津。为了弥补不足,笔者试图借鉴并改进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乡村地区功能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乡村地区功能分类的意义乡村是介于城市之间、由多层次的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波 王兴帅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精准扶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专设一节强调"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强省,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然而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人才紧缺、物流薄弱、融资困难、品牌意识不足、产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村电商进行梳理,探究其问题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 农村电商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聚任 刘佳 梁亮
"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山东省最近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分析当前村庄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乡风文明与乡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村庄建设和文明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