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57)
2023(12054)
2022(10141)
2021(9545)
2020(8158)
2019(18937)
2018(18831)
2017(36282)
2016(19595)
2015(22073)
2014(21787)
2013(21187)
2012(19388)
2011(17138)
2010(16943)
2009(15040)
2008(14488)
2007(12683)
2006(10909)
2005(8775)
作者
(53934)
(44987)
(44636)
(42547)
(28420)
(21852)
(20293)
(17837)
(17175)
(16073)
(15530)
(15247)
(14201)
(13941)
(13878)
(13691)
(13523)
(13271)
(12930)
(12928)
(11083)
(11017)
(10933)
(10394)
(10092)
(10039)
(9926)
(9858)
(9086)
(8941)
学科
(79027)
经济(78880)
管理(57347)
(52783)
(44194)
企业(44194)
方法(38734)
数学(34892)
数学方法(34235)
(22036)
(20625)
中国(19369)
地方(19128)
业经(16823)
农业(14494)
(13787)
(13728)
财务(13641)
财务管理(13608)
企业财务(12908)
(12802)
理论(12772)
环境(12333)
技术(12105)
(11997)
贸易(11987)
(11887)
(11614)
(10815)
(9693)
机构
学院(260440)
大学(257368)
管理(105149)
(100880)
经济(98511)
理学(91391)
理学院(90440)
管理学(88357)
管理学院(87898)
研究(82022)
中国(61486)
(53803)
科学(52193)
(45877)
(43998)
业大(41763)
中心(40156)
(39887)
(39433)
财经(36528)
研究所(36435)
农业(34579)
(33646)
(33321)
师范(33254)
北京(32589)
(31293)
(30770)
经济学(29904)
技术(29667)
基金
项目(187645)
科学(148179)
研究(136030)
基金(134639)
(117766)
国家(116797)
科学基金(101536)
社会(84853)
社会科(80379)
社会科学(80351)
(77827)
基金项目(71597)
自然(67689)
自然科(66150)
自然科学(66134)
自然科学基金(64838)
教育(64488)
(63711)
编号(55605)
资助(55308)
成果(43134)
重点(42781)
(40959)
(40420)
(39752)
课题(38999)
创新(37205)
科研(36455)
教育部(34939)
计划(34854)
期刊
(105208)
经济(105208)
研究(67803)
中国(55356)
学报(40195)
(39208)
管理(38483)
(36939)
科学(36871)
大学(31012)
教育(30839)
学学(29064)
技术(27989)
农业(27556)
(19151)
金融(19151)
业经(18587)
财经(16957)
经济研究(16132)
(15542)
(14537)
统计(14314)
资源(13810)
问题(13742)
图书(13463)
技术经济(13343)
(13263)
科技(12468)
(12383)
决策(11909)
共检索到374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张勇  李慧燕  高宇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深刻认识其过程性内涵、特征及变量关系,对于创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五量"协同概念模型,界定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总量规模(T)、增量效应(I)、质量弹性(Q)、存量潜力(S)、流量效率(F)"五位一体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加权求和、多边形面积求算与障碍因子诊断的综合测法,通过山东省17地市实证分析,提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五量"协同调控方法与对策。结果显示:(1)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T、I、Q、S、F分值整体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19.81%、18.23%、21.13%、20.84%和16.78%,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局地相似性;(2)建设用地综合集约度分值为2.05~7.77,对应"五量"分值的协调性逐渐提升,但"极值互补"集簇现象更为明显;(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五量"障碍因子具有较强的区域主导性和相似性,在总量规模和增量效应方面表现为单因子强势影响,在质量弹性、存量潜力和流量效率方面则表现为双因子均衡影响;(4)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核心在于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规模,应沿着存量优化、减量增效和质量提升的路径,逐渐降低年度增量计划,实现规划总量控制的目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张勇  李慧燕  高宇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深刻认识其过程性内涵、特征及变量关系,对于创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五量"协同概念模型,界定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总量规模(T)、增量效应(I)、质量弹性(Q)、存量潜力(S)、流量效率(F)"五位一体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加权求和、多边形面积求算与障碍因子诊断的综合测法,通过山东省17地市实证分析,提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五量"协同调控方法与对策。结果显示:(1)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T、I、Q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谷缙  任建兰  于庆  张玉  
文章采用2016年相关数据,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构建的山东省17地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与障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较高,1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于平均值,空间上高值区域大都处于济南、青岛两极辐射范围内,低值区域大都集中在鲁西与鲁南地区,但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间发展不协调;区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素存在相似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协调、创新驱动力不足是制约五大地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同因素,另外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莹  王慧敏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结构绩效、经济绩效、公平绩效、环境绩效的建设用地供应绩效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十二五"期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水平,判定影响绩效水平的障碍因子。[方法]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1~2015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及因子障碍度进行测算。[结果]"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结构绩效呈波动式上升,经济绩效贡献度降低,公平绩效有所提升,环境绩效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结构障碍度平均达到58.44%,其后依次是经济障碍度、公平障碍度、环境障碍度,均值分别为14.84%、13.66%和11.24%。[结论]"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旧处于中级水平。结构与经济是制约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的主要方面,而公平与环境则对土地供应绩效贡献度较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贾海发   杜鹏阳  
探究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能够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青海省为研究范围,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分析2010—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由2000年的0.31增加至2020年的0.71,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水平提高到较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稳步向好发展趋势。市州层面,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指数增幅最大,玉树州增幅最小,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从“东部领先”到“东南超越”的演进格局。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发现,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起初的智力资本不足与污染排放转变为人口增长与畜牧业发展。提出应加强推行禁牧、轮牧与休牧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土地优化利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提升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贾海发   杜鹏阳  
探究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能够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青海省为研究范围,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分析2010—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由2000年的0.31增加至2020年的0.71,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水平提高到较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稳步向好发展趋势。市州层面,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指数增幅最大,玉树州增幅最小,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从“东部领先”到“东南超越”的演进格局。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发现,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起初的智力资本不足与污染排放转变为人口增长与畜牧业发展。提出应加强推行禁牧、轮牧与休牧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土地优化利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提升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绍良  王振山  侯湖平  
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的崭新使命。随着城镇雾霾、城镇热岛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城镇、森林城镇和低碳城镇的建设热潮正在高涨,城镇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国土资源行业的共性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菊  袁源  王亚华  杨壮壮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颜双波  
为了研究我国"五化协同"的发展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五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构建VAR模型对"五化协同"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各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存在协整关系,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五化"之间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等问题,进一步通过VAR(1)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表明"五化"之间互相作用,不可或缺。提出须加大协同发展力度,从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加深五化融合和倡导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多方面促进"五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李晓静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一体的整合过程。文章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4年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Topsis法评价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诊断产业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05-2014年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市际之间产业生态系统水平差别较小;2005-2014年,各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增有减有波动";系统层PSR对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障碍度各不相同,压力、状态以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李晓静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一体的整合过程。文章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4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Topsis法评价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诊断产业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05-2014年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市际之间产业生态系统水平差别较小;2005-2014年,各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增有减有波动”;系统层PSR对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障碍度各不相同,压力、状态以及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聪  林坚  
为定量化评估不同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选取分别处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市青浦区、长沙市长沙县和固原市彭阳县三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不同地区2001—2018年耕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各地区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青浦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体较高;长沙县生态效益较高,但经济效益低于青浦区;彭阳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效益方面,各地区总体呈上升趋势。2)经济水平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青浦区耕地利用效益水平最高,而经济水平较低和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彭阳县最低,中部的长沙县则处于中间水平。3)东部青浦区的社会效益是制约其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子,其2016—2018年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障碍指标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和土地生产力;长沙县和彭阳县主要影响因子为经济效益,长沙县2016—2018年主要障碍指标为农业机械化效率、劳动生产率等和人均粮食产量,彭阳县则为农业机械化效率、灌溉指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东中西地区应做到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自身主要障碍因子对耕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影响,从而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华伟  张锐  杨兴典  刘友兆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394 5增加到0.557 3,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的演变历程;(2)压力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首要因素,2000~2008年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8.81%和0.97%的速度增加,而系统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