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6)
- 2023(17719)
- 2022(15228)
- 2021(14192)
- 2020(11711)
- 2019(26923)
- 2018(26535)
- 2017(51090)
- 2016(27501)
- 2015(30564)
- 2014(30451)
- 2013(29853)
- 2012(27512)
- 2011(24785)
- 2010(24611)
- 2009(22180)
- 2008(21432)
- 2007(18451)
- 2006(16127)
- 2005(14152)
- 学科
- 济(115712)
- 经济(115603)
- 管理(76532)
- 业(73383)
- 企(59603)
- 企业(59603)
- 方法(49496)
- 数学(43097)
- 数学方法(42529)
- 中国(32590)
- 农(31209)
- 地方(29722)
- 财(26444)
- 业经(26156)
- 学(23737)
- 农业(21185)
- 贸(20115)
- 贸易(20102)
- 制(19944)
- 易(19416)
- 环境(18481)
- 理论(17967)
- 技术(17831)
- 和(17826)
- 银(17484)
- 银行(17436)
- 融(17398)
- 金融(17395)
- 行(16731)
- 务(16469)
- 机构
- 大学(381537)
- 学院(381411)
- 济(152762)
- 管理(151389)
- 经济(149481)
- 理学(131409)
- 理学院(129911)
- 研究(129530)
- 管理学(127548)
- 管理学院(126860)
- 中国(96097)
- 京(81303)
- 科学(80598)
- 财(68028)
- 所(63935)
- 农(60695)
- 中心(59050)
- 研究所(58426)
- 业大(56500)
- 江(55295)
- 财经(54785)
- 范(52591)
- 师范(52056)
- 北京(51235)
- 经(49989)
- 院(48105)
- 农业(47159)
- 经济学(45698)
- 州(45214)
- 师范大学(42246)
- 基金
- 项目(266893)
- 科学(210776)
- 研究(195982)
- 基金(193160)
- 家(168244)
- 国家(166838)
- 科学基金(143917)
- 社会(123553)
- 社会科(117113)
- 社会科学(117084)
- 省(104796)
- 基金项目(102615)
- 自然(93383)
- 自然科(91222)
- 自然科学(91202)
- 教育(90314)
- 自然科学基金(89522)
- 划(88227)
- 编号(80033)
- 资助(79105)
- 成果(63959)
- 发(60300)
- 重点(60205)
- 部(58491)
- 创(55526)
- 课题(55241)
- 创新(51840)
- 科研(50955)
- 国家社会(50733)
- 教育部(50265)
- 期刊
- 济(166735)
- 经济(166735)
- 研究(111599)
- 中国(73420)
- 学报(59044)
- 管理(55625)
- 科学(55431)
- 农(55022)
- 财(50079)
- 大学(45225)
- 教育(45082)
- 学学(42461)
- 农业(38506)
- 技术(34817)
- 融(32512)
- 金融(32512)
- 业经(29075)
- 经济研究(26692)
- 财经(25854)
- 经(22166)
- 问题(21797)
- 图书(20223)
- 业(19400)
- 科技(18674)
- 技术经济(18230)
- 理论(17720)
- 资源(17707)
- 商业(17650)
- 版(17150)
- 现代(16922)
共检索到556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桐
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今天,重新回顾和梳理杜能、弗里德曼、克鲁格曼、伯吉斯等学者有关"中心—边缘"结构的理论脉络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变革和未来的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下,工业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在区域发展中尤其如此,即中心区在资源占有、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并借此对边缘区域进行支配或控制。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作为工业社会成熟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总体上已经表现出了许多去中心化的迹象与趋势,但要完全消解这一不平等结构仍然充满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任务与命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汇丰 邓忠奇
将双重差分法引入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中,采用中国大陆285座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更准确地评估了成渝经济区政策对规划范围内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政策效应并进行机制检验,同时对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成渝经济区政策显著提升了规划范围内城市的TFP;(2)从传导途径看,企业集聚、城市创新和行业创新是成渝经济区政策促进城市TFP提升的主要机制;(3)成渝经济区政策虽然显著促进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TFP,但是对“中心”城市TFP的促进作用更强;(4)成渝经济区政策通过对产业结构与企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缩小了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但通过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扩大了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俊成
多中心城市经济族群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与财富积累与增长中心。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经济板块间的联系与关联性越来越明显。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城市经济多中心化与模块化成为其重要表现载体,如何实现多中心的互动、关联与协调发展成为长三角未来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长三角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多中心共生作为多中心间新的关联形式,有利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利用城市经济能级、城市经济关联、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外向功能指数等对长三角16个城市进行定量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运行态势,并在诊断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晶
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惩罚"不均衡发展的思想,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乘积法原则构建地区协调发展指数(HDIr),用以测度和反映地区差距和不协调程度。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对HDIh(混合人类发展指数)与HDIr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Ir不但具有统计上优于HDIh的稳健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发达地区,不但在经济、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发展程度都比较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海洋 袁倩莹
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省级宏观数据相结合,从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角度,探究了数字金融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并且对中西部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大于东部,有利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收入差距,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就传导机制而言,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并且在中西部的效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中西部内部而言,数字金融对经济和教育水平较低省份的居民收入有着更强的拉动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张宁 李胜会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不仅对于全国及省际区域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省内区域层面也影响重大,因此,本文从省内地区间研究出发,以珠三角九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专业化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珠三角九个地级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十年间珠三角各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但每个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却不尽相同。接着再引入产业专业化系数测度各市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珠三角9个地级市单位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珠三角各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业专业化程度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最后,结合对应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十年间各个城市间产业专业化以及职能分工互补的发展情况,并给出相应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明明 冯海波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比较静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税制结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直接税与间接税比值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有积极稳健的作用,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所得税对区域经济收敛有促进作用,个人所得税对区域经济收敛有抑制作用,增值税与消费税对区域经济收敛都会产生负向作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
关键词:
税制结构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收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晓斌 易理强 王慎敏 周寅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
区域发展差异 综合评价 空间结构 江苏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红艳
文章从财政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困境中的财政制度和府际关系问题,构建"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构建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从而利用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和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财政治理 区域协调 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元青 薛东前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学城 城市边缘区 协调发展 西安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党兴华 郭子彦 赵璟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关中城市群实例,分析得出市场外部性与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导致城市群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进而造成城市群发展不协调。要减弱外部效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解决思路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制定,达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外部性 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汉兵
生态地位特殊省区是提供生态产品、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区域,但这类省区内部也分布着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在主体功能区视域下审视和处理这类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布局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理念,构建了一个研究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由生态区位、环境容量、资源保障条件、现有发展基础等典型因素决定的各地之间经济重要性与生态重要性的相对大小,再根据这种相对大小明确各地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功能定位。并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实际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