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8)
- 2023(15433)
- 2022(12934)
- 2021(12589)
- 2020(10387)
- 2019(24295)
- 2018(24325)
- 2017(45038)
- 2016(25130)
- 2015(28738)
- 2014(28452)
- 2013(26957)
- 2012(24252)
- 2011(22053)
- 2010(22059)
- 2009(19789)
- 2008(19243)
- 2007(16701)
- 2006(14611)
- 2005(13197)
- 学科
- 济(91521)
- 经济(91395)
- 管理(68611)
- 业(61904)
- 企(52203)
- 企业(52203)
- 方法(43632)
- 数学(39203)
- 数学方法(38485)
- 中国(32287)
- 财(25577)
- 农(24343)
- 教育(23685)
- 制(22485)
- 业经(20149)
- 理论(19336)
- 贸(17815)
- 贸易(17804)
- 易(17476)
- 学(16959)
- 体(16092)
- 银(15371)
- 银行(15354)
- 技术(15338)
- 农业(15221)
- 务(14841)
- 财务(14774)
- 财务管理(14733)
- 行(14712)
- 融(14542)
- 机构
- 大学(338130)
- 学院(333629)
- 济(137320)
- 经济(134559)
- 管理(125770)
- 研究(113776)
- 理学(108891)
- 理学院(107682)
- 管理学(105555)
- 管理学院(104887)
- 中国(82956)
- 京(72103)
- 财(65266)
- 科学(63701)
- 所(54288)
- 财经(51377)
- 中心(51197)
- 范(51153)
- 师范(50778)
- 江(49238)
- 研究所(49092)
- 经(47066)
- 北京(46295)
- 农(45304)
- 业大(43461)
- 经济学(43292)
- 师范大学(41529)
- 院(41400)
- 教育(41078)
- 经济学院(38863)
- 基金
- 项目(222778)
- 科学(179234)
- 研究(172315)
- 基金(161765)
- 家(139145)
- 国家(137885)
- 科学基金(119641)
- 社会(109357)
- 社会科(103584)
- 社会科学(103563)
- 教育(88640)
- 省(85754)
- 基金项目(83760)
- 自然(74636)
- 划(74439)
- 自然科(72997)
- 自然科学(72979)
- 自然科学基金(71677)
- 编号(71493)
- 资助(66777)
- 成果(60092)
- 部(52882)
- 课题(52341)
- 重点(51458)
- 发(47753)
- 创(47600)
- 教育部(47103)
- 制(46108)
- 国家社会(45345)
- 大学(44322)
- 期刊
- 济(144695)
- 经济(144695)
- 研究(109152)
- 中国(78239)
- 教育(71113)
- 财(51705)
- 管理(48818)
- 学报(44239)
- 科学(43429)
- 农(40538)
- 大学(37071)
- 技术(36361)
- 学学(33301)
- 融(28623)
- 金融(28623)
- 农业(27842)
- 财经(26183)
- 经济研究(24193)
- 经(22615)
- 业经(21614)
- 职业(20479)
- 问题(18386)
- 贸(16249)
- 统计(15989)
- 业(15967)
- 技术经济(15356)
- 坛(15226)
- 论坛(15226)
- 世界(15046)
- 策(14487)
共检索到505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小兰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学历层次高移化、知识结构复合化、技术素养实践化等新特征。同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卓越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应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为基础,从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以教学内容变革为依托,实施"专度"与"广度"相协同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教学方式变革为重点,构建"教、学、做"融通开放化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变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桑雷 郑毅
"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挥棒和路线图,正在引发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影响到职业的流动和变化,对技能人才提出更趋智能化的要求,为此构建起职业教育智能素养核心框架,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网络素养五个方面十五项能力。智能素养的培育应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资源交互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构建"纵横有道"的智能素养培育载体和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如俊
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系列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顺应"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内涵,主动转轨与适应:目标定位的"转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素养融合培养的"转轨"——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教育内容选择的"转轨"——推行"专"与"广"同心圆结构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转轨"——构建"基于项目运作的‘产业+’融合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施的"转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开放式行动导向驱动教学;信息化方法运用理念的"转轨"——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成长培育的"转轨"——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制度的"转轨"——建立体现现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显泽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校企合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成林 李慧婷
智能制造对本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机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国家政策驱动、全球发展趋势是创新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面向智能制造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培养内容在知识选择与课程设计上寻求新突破,培养过程实现教育的技术与生产的技术同频共振,培养评价强化以人为本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建议在三方面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宏观层面推进政策衔接,形成各级政策上下一体合力;中观层面实施组织变革,集聚产教协同育人资源;微观层面转变公众认知,强化"成才"与"成人"兼顾的育人观。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本科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汉武 阎汉生 徐勇军
当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岗位和能力需求,从智能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型人才角度出发,阐述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职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滞后,高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专业能力单一,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缺失,社会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新职业、新需求背景下培养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智能制造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仁凤
《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锦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增强校内孵化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秀华 郝婧
本文在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期、调整期、转型期、示范期,并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雪园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产生工作范围扩大化、工作组织扁平化、工作内容创新化及工作方式协作化四个方面的变革,变革必然带来智能化生产系统对高度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遵循"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单个专业"还是"专业集群"、"浅层合作"还是"深度融合"等问题的持续追问。因此,在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蓄力推动专业群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探寻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昭良 韩凯辉
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变革的机遇包括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因材施教、精准教育将成为可能,有助于打破壁垒形成人才培养的新形态;变革的挑战包括无业可就的挑战,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挑战、人才培养内容调整的挑战;为此,可采取的路径包括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内容和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永宽 秦玛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必须围绕基本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总体框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前新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观念。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对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重新认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予以构建。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本文主要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创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涵
只有认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得失,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文章从人才观与教育观、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几方面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审视。
关键词:
传统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审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