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1)
2023(9014)
2022(7814)
2021(7485)
2020(6085)
2019(13901)
2018(13364)
2017(25776)
2016(13681)
2015(14998)
2014(14399)
2013(14033)
2012(12760)
2011(11116)
2010(10680)
2009(9266)
2008(8401)
2007(6533)
2006(5215)
2005(4222)
作者
(36711)
(31237)
(30688)
(29331)
(19570)
(15222)
(13964)
(12340)
(11989)
(10716)
(10616)
(10442)
(9839)
(9731)
(9440)
(9362)
(9127)
(9072)
(8985)
(8718)
(7532)
(7325)
(7273)
(7089)
(6907)
(6823)
(6604)
(6420)
(6061)
(6023)
学科
(55511)
经济(55466)
管理(34977)
(32858)
方法(27299)
(26210)
企业(26210)
数学(25080)
数学方法(24726)
(14588)
(12724)
中国(12597)
地方(12517)
(12369)
业经(10760)
农业(9922)
土地(9410)
环境(8938)
(8793)
(8485)
贸易(8481)
(8207)
(7991)
财务(7960)
财务管理(7941)
技术(7708)
企业财务(7536)
(7390)
理论(7112)
(6757)
机构
大学(181348)
学院(179244)
管理(72403)
(72195)
经济(70655)
理学(63981)
理学院(63148)
管理学(61906)
管理学院(61575)
研究(60013)
中国(41985)
科学(37955)
(37331)
(30545)
(30307)
业大(29124)
中心(28449)
(27780)
研究所(25887)
财经(25570)
(25254)
(24750)
师范(24483)
农业(24017)
(23657)
(23227)
经济学(22676)
北京(21908)
经济学院(20692)
师范大学(20397)
基金
项目(138446)
科学(111364)
基金(103868)
研究(97812)
(92081)
国家(91435)
科学基金(79900)
社会(63774)
社会科(60679)
社会科学(60663)
基金项目(56422)
自然(53955)
(53612)
自然科(52759)
自然科学(52748)
自然科学基金(51764)
(46119)
教育(45464)
资助(40321)
编号(38043)
重点(32000)
(30748)
(29688)
(29513)
创新(27736)
成果(27615)
科研(27392)
国家社会(27339)
教育部(26346)
计划(26102)
期刊
(70129)
经济(70129)
研究(46861)
中国(34624)
学报(28266)
科学(28262)
(25939)
管理(24221)
(22758)
大学(21581)
学学(20521)
农业(17957)
教育(17618)
技术(15748)
资源(11905)
财经(11739)
业经(11236)
(11108)
金融(11108)
经济研究(10402)
(10203)
(10147)
问题(9568)
(8536)
科技(8495)
统计(7921)
技术经济(7698)
(7462)
理论(7404)
(7387)
共检索到242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印泉  曹红玉  杨尽  蒋尹  张瑞虎  
研究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多功能演变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以生态空间为主导,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慢到快,生态空间收缩加快,生产空间缓慢向生态空间渗透,生活空间快速向生态空间扩张;(2)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为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模式,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格局向相对均衡状态演变,“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土地多功能水平变化特征一致;(3)生态环境是制约土地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用地、地均旅游人次、人均社会消费等均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文远  江方奇  黄万里  廖李红  姜坤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应用GIS定量研究了福州新区15 a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15 a间福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空间增长迅速,面积增加了11 224.63 hm~2,增长率达82.31%;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出现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总体增长了19.94%;生活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湿地、海域等生态空间的侵占。2)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21.69%,其中生态空间下降总量最大,减少了6.822 8亿元,生活生产空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2.10%。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提高和下降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贡献率分别达38.60%和18.77%,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4)推进福州新区"三生空间"协同布局,应加强区内生态林地、闽江河口、海岸线等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稳步推进新区核心区域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优化,集约利用生产空间,增加产出效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孙晓兵  王介勇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何强  
以城市“三生”空间功能治理效果为切入点,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不同时段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治理绩效,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城市及其“三生”空间治理绩效均呈不断提升趋势,且地区差异缩小。城市治理绩效正向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治理绩效与城市规模成正向变动关系,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集聚压力所带来的“大城市病”。鉴于此,城市治理应统筹兼顾、补齐短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多样化发展方式;注重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的适配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李靖  蔡进  李涛  王强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曦   叶可陌   李坤   金阳  
【目的】以大庆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视域下,探究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其风险和价值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基于1980、1990、2000、2010、2020年共5期多源数据,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时空立方体模型、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土地分布特征、土地利用转移规律及风险-价值时空异质性、空间关联性,探讨人类活动对“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未来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区“三生空间”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其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转移最为活跃,1980—2020年面积为418.44 km~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呈上升趋势。矿区内呈现高风险、低价值特征。矿区外呈现低风险、高价值特征。【结论】受人口数量、油田开采与产业产值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矿区内“三生空间”失调,矿区外“三生空间”协调。大庆城市边缘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以缩小矿区内外差异为首要任务,加强各区政府与油田管理局之间的协作机制,使矿区内外协同发展。图6表3参3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涛  侯兰功  
【目的】测度与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多功能视角,对2000—2018年三期成都平原用地类型进行划分,首先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方法,探究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间上的数量结构变化;接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法、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特征。【结果】(1)2000—2018年成都平原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74 108 hm~2,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73 806.3 hm~2,其中2000—2010年成都平原国土空间的变化程度整体高于2010—2018年。(2)2000—2018年生态空间向生产生态空间转移面积最大,转移面积为2410.03 hm~2,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转移面积为2310.74 hm~2;动态度较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且超过50%的区县动态度低于1.2。(3)2000—2018年稳定型国土空间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91.09%,前期变化型占比为5.49%,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绵阳市以及雅安市;后期变化型与变化型分别占比3.04%与0.38%。(4)2000—2018年研究区生产空间标准差椭圆面积以及扁率增加,长轴长度减小,其重心向东北地区偏移;生活空间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均呈现增加趋势,且转角减小;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呈扁率下降特征。(5)社会经济因子是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人口密度q值最高,为0.7816;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加强,其中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的交互式作用影响最强,为0.8646。【结论】协调各用地间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对于用地的改造,是优化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冉再琪   孔雪松   文高辉   白紫月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首先,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其次,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莹  耿文亮  邵静文  周志民  张鹏岩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转入,生产生态用地转出。用地面积结构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2)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8.7×10~9元,生态生产用地贡献最大。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山东滨州、东营等地均ESV高于河南各地市。(3)研究区社会驱动因素呈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人口、农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负,第二产业和城镇化影响为正,第三产业影响情况不稳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陈星  张安录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枫  董玉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2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何永娇  卓蓉蓉  胡书玲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