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4)
- 2023(11537)
- 2022(9783)
- 2021(9181)
- 2020(7665)
- 2019(17508)
- 2018(16916)
- 2017(32204)
- 2016(17585)
- 2015(19286)
- 2014(18838)
- 2013(18426)
- 2012(16949)
- 2011(15077)
- 2010(14909)
- 2009(13217)
- 2008(12691)
- 2007(10446)
- 2006(8995)
- 2005(7369)
- 学科
- 济(71161)
- 经济(71088)
- 管理(44019)
- 业(40336)
- 方法(33894)
- 企(32236)
- 企业(32236)
- 数学(29724)
- 数学方法(29217)
- 中国(19252)
- 农(18058)
- 地方(18019)
- 学(16231)
- 财(15582)
- 业经(14437)
- 农业(12441)
- 环境(11883)
- 理论(11459)
- 制(11276)
- 贸(10791)
- 贸易(10786)
- 易(10358)
- 和(9762)
- 务(9608)
- 财务(9563)
- 财务管理(9542)
- 技术(9318)
- 企业财务(9019)
- 划(8822)
- 融(8570)
- 机构
- 大学(241299)
- 学院(240416)
- 管理(93009)
- 济(91742)
- 经济(89539)
- 研究(82693)
- 理学(81361)
- 理学院(80255)
- 管理学(78479)
- 管理学院(78026)
- 中国(57585)
- 科学(53811)
- 京(51078)
- 财(40565)
- 江(40502)
- 农(40093)
- 所(39777)
- 中心(38169)
- 业大(37670)
- 研究所(37058)
- 范(35273)
- 师范(34850)
- 财经(33587)
- 农业(31545)
- 院(31513)
- 经(30717)
- 北京(30066)
- 师范大学(28761)
- 州(28503)
- 经济学(28309)
- 基金
- 项目(177983)
- 科学(142163)
- 基金(131850)
- 研究(124803)
- 家(116788)
- 国家(115928)
- 科学基金(100605)
- 社会(80447)
- 社会科(76366)
- 社会科学(76343)
- 基金项目(71244)
- 省(70527)
- 自然(67963)
- 自然科(66377)
- 自然科学(66359)
- 自然科学基金(65145)
- 划(59863)
- 教育(58018)
- 资助(53098)
- 编号(48476)
- 重点(41134)
- 发(38866)
- 部(38750)
- 创(36936)
- 成果(36545)
- 科研(35023)
- 创新(34677)
- 课题(34081)
- 国家社会(33848)
- 计划(33830)
共检索到333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传浩 谭君印 胡钰苓 赵柄鉴 李益
在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基于“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视角,利用2008~2019年长江上游33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OLS回归、空间计量和逐步回归方法,详细探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基建赋能长江上游城市绿色转型,对生态空间转型的赋能效应较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转型更加突出;(2)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因素具有加速效应,强化了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的正效应;(3)新基建能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企业数字化赋能效应和环境规制导向效应对“三生”空间转型产生差异化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其中,绿色技术主要驱动生产空间转型,企业数字化重点赋能生活空间转型,环境规制则促进生态空间转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数字化、实施多样化环境规制工具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磊 董捷 李璐 张俊峰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生产功能显著,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长江、汉江流域和"长株潭"地区,生态功能较优城市分布在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2)优化方案将国土空间重构为6种类型区,分析每种类型区的功能特征,以空间均衡利用为导向,定位不同城市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磊 董捷 李璐 张俊峰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生产功能显著,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长江、汉江流域和"长株潭"地区,生态功能较优城市分布在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2)优化方案将国土空间重构为6种类型区,分析每种类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陈星 张安录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志雄 肖莺
利用长江上游流域5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逐年、四季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站Z指数旱涝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典型旱涝年的确定及旱涝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Z指数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变化,作为长江上游流域旱涝指标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3)长江上游流域四季旱涝与500hPa高度场分布形势有密切关系,除冬季旱涝与海温场关系较弱外,春、夏、秋季旱涝均与海温场关系密切。研究结论对长...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旱涝 Z指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春风 陶和平 刘斌涛 史展 郭兵 华娟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立元 危起伟 张辉 王成友 杜浩 谢晓
为了探明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宜宾44 km江段鱼类在枯水期(1—4月)的分布特征,2006—2012年期间采用裂波式探鱼仪BioSonics DT-X对该江段进行了7次水声学调查,并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采集流速等环境特征数据,此外,还在2011年3月同期进行试验性捕捞。水声学探测目标(Max.(TSc)≥-45 dB)的平均强度为(-42.32±5.02)dB,推算平均体长为22.71 cm。试验性捕捞共采获20种鱼类,平均体长21.31 cm。鱼类在研究区域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横河口、岷江口、南广河口三处河口以及打铁窝、李家沱两处深水区。分析认为枯水期该江段鱼类对环境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蒲艳 杨浩 田辉伍 邓华堂 倪文静 魏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师长兴
针对一般编制输沙模数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要基于侵蚀量加权平均绘制输沙模数图的方法。利用1956~1987年152个水文站输沙资料和其他相关数据,将各水文站观测数据插补延长到同样的长度,通过侵蚀量加权空间插值制作了长江上游输沙模数分布图。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输沙模数插值结果要优于直接插值法的结果。所绘制的输沙模数图显示长江上游高产沙区主要集中于两个条带:一个是从北向南沿陇南和川滇山地延伸,另一个是从秦巴山地向东南,过川中丘陵北部,至黄陵背斜。同时,该图也揭示出在低产沙区存在局部高产沙斑块或条带;在高产沙区则存在局部低产沙斑块。充分反映了长江上游强烈的产沙空间变异性。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输沙模数 空间插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凌子燕 李延顺 蒋卫国 廖超明 凌玉荣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019年的国土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空间呈“一核两横两纵”分布格局,生活、生产空间沿江沿海分布,并在山间丘陵和平原扩展,山地和河流是主要的生态空间。研究区的空间构成以绿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可见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力。(2)研究区三生空间冲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镇生活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绿地生态空间减少。(3)研究区的重心转移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可见1995—2019年研究区的生活空间建设较快,生态空间相对稳定,6个地级市之间的生活、生产重心呈现吸引靠拢的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合发展与国土空间布局具有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璐 李继龙 陈大庆 倪朝晖 李小恕
本文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关键词:
GIS 长江上游 鱼类地理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