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05)
- 2023(16986)
- 2022(14172)
- 2021(13276)
- 2020(10832)
- 2019(24813)
- 2018(24459)
- 2017(45665)
- 2016(24652)
- 2015(27339)
- 2014(27183)
- 2013(26633)
- 2012(24937)
- 2011(22501)
- 2010(22243)
- 2009(19826)
- 2008(19193)
- 2007(16813)
- 2006(14619)
- 2005(12753)
- 学科
- 济(104188)
- 经济(104092)
- 管理(63455)
- 业(61190)
- 企(46877)
- 企业(46877)
- 方法(41020)
- 数学(36325)
- 数学方法(35810)
- 农(32857)
- 地方(32084)
- 中国(31438)
- 业经(24437)
- 财(23710)
- 农业(22541)
- 学(20343)
- 制(18655)
- 环境(16992)
- 贸(16681)
- 贸易(16665)
- 易(16020)
- 发(16006)
- 融(15901)
- 金融(15898)
- 地方经济(15880)
- 银(15676)
- 银行(15653)
- 技术(15632)
- 和(15109)
- 行(15052)
- 机构
- 学院(333529)
- 大学(331644)
- 济(132622)
- 经济(129437)
- 管理(126069)
- 研究(118781)
- 理学(107742)
- 理学院(106392)
- 管理学(104313)
- 管理学院(103691)
- 中国(87888)
- 科学(73698)
- 京(71800)
- 财(60148)
- 农(59239)
- 所(58646)
- 中心(55830)
- 江(54695)
- 研究所(53341)
- 业大(51282)
- 范(48165)
- 师范(47637)
- 财经(46994)
- 农业(45737)
- 北京(44587)
- 院(44583)
- 经(42749)
- 州(42638)
- 省(39870)
- 经济学(39827)
- 基金
- 项目(232583)
- 科学(183068)
- 研究(170924)
- 基金(165743)
- 家(144980)
- 国家(143693)
- 科学基金(123382)
- 社会(107527)
- 社会科(101666)
- 社会科学(101639)
- 省(94521)
- 基金项目(88568)
- 自然(79764)
- 教育(79172)
- 划(78564)
- 自然科(77895)
- 自然科学(77874)
- 自然科学基金(76380)
- 编号(69477)
- 资助(66552)
- 成果(54977)
- 发(54783)
- 重点(53320)
- 部(50408)
- 课题(49911)
- 创(48597)
- 创新(45403)
- 科研(44591)
- 国家社会(43938)
- 发展(43274)
- 期刊
- 济(152384)
- 经济(152384)
- 研究(98959)
- 中国(76997)
- 农(54909)
- 学报(52206)
- 科学(49007)
- 财(46097)
- 管理(45991)
- 教育(44129)
- 大学(40291)
- 农业(38187)
- 学学(37550)
- 技术(32168)
- 融(31506)
- 金融(31506)
- 业经(27139)
- 经济研究(22939)
- 财经(22203)
- 业(20272)
- 问题(19935)
- 经(19215)
- 资源(18537)
- 图书(17595)
- 版(16227)
- 科技(15907)
- 技术经济(15771)
- 发(15534)
- 统计(15060)
- 现代(14534)
共检索到510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晓菁 罗志军 许巾 李芳
【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侵占周边农田和生态用地,导致"三生"空间相互挤压。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缓解用地结构矛盾、平衡"三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协调优化的视角,首先对"三生"空间划定进行探讨,然后从生态安全、自然条件、粮食安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评价模型,对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测算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最后分析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现状开发状态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乐平市的生产空间为650.15 km~2、生活空间170.29 km~2和生态空间面积1159.73 km~2;城乡建设用地适宜区42.28 km~2、较适宜区230.52 km~2、一般适宜区149.48 km~2、较不适宜82.62 km~2、不适宜区475.27 km~2;乐平市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为21.33%,各乡镇(街道)可承载临界值为0.21%~52.70%,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在0.005~1.89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剩余开发强度、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和空间匹配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现状开发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张超 游珍
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开发对城市实体空间布局、土地功能组合、国土空间秩序开发、引导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资源的三生功能视角出发,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框架;运用GIS技术,采用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千层饼"方法,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了宁波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从分类到综合,多尺度揭示了宁波市国土开发的建设适宜规模与开发潜力。研究表明:(1)2012年宁波市生态空间面积为5872.33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60.35%,主要分布在宁波南部宁象片区;生产空间面积为2442.34km2,占宁波市总面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孙松林
探究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对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衡乡村开发和协调空间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单一目标导向型的空间规划较为忽视乡村空间的多元特征,无法应对当前城市化影响下乡村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通过研究乡村三生空间的乡村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来综合评估三生空间内建设用地的适宜与否、适宜高低程度,以此作为科学依据进行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首先分析了乡村空间的四大特征,并提出了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随后阐述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因子识别——建立评估体系——各类型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因子叠加——与相关规划衔接——确定空间方案的方法体系,最终定量揭示乡村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雄安新区北沙口乡作为案例进行了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为该乡村空间利用与有序发展提出了科学指引和决策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近年来,乐平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保护与利用、服务与管理并举的方针,切实保护国土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永年 鲍桂叶 王静 严长清 金志丰 杨兴典 黄琪
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确定区域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能力即承载规模和承载边界对土地利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从生态限制与适宜性的角度尝试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承载能力,选择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土壤条件、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保护5个方面的指标要素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水桶效应"原理,对江苏沿海地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进行评价,制作了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可承载性格局分布图,确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承载阈值及其分布,统计了各县市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比照江苏沿海地区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与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分布图,开展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宇德良 汪景宽 李双异 孙静
为了更加合理的选择拆旧地块,以辽宁省桓仁县华莱镇为例,通过实际分析与特尔菲法选取14个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得分,并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将评价对象分为四类区域。结果表明最适宜拆旧区占居民点总面积的4.14%,适宜拆旧区占居民点总面积的6.16%,不适宜拆旧区占居民点总面积的31.91%,最不适宜拆旧区占居民点总面积的57.79%。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韦仕川 吴次芳 杨杨
研究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模式,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GIS技术,加权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1)未利用地面积2676.2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3.94%;从未利用地的构成来看,盐碱地、沼泽地、滩涂所占比例接近90%,决定了该区域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极易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与离海洋远近和地势高低呈现正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林牧草综合开发利用、林牧生态用地保护、牧草生态用地保护、入海口生态保护和滨海水产养殖开发利用7种未利用地开发模式,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宝强 徐建刚 蒋海兵
以南京市金陵监狱地区为例,以GIS分析技术为手段,选取影响该地区土地开发和城乡建设的高程、坡度、坡向、洪水、地质、水域、植被七个因子作为衡量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将该地区划分为规划调控区、引导开发区和严格保护区,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开发策略,对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舒帮荣 黄琪 刘友兆 李彦 严长清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永年 高俊峰 韩文权
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地形条件、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物保护、一般水体保护和太湖湖体保护6个要素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水桶效应"原理,对湖州市综合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制作了湖州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即安全区、临界安全区、较不安全区和不安全区的空间分布图,比照湖州市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与综合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得到湖州市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生态安全格局,根据湖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确定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优先建设区、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对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即挖潜边界、扩展边界、整理边界和禁建边界等进行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凯 甘筱青
我国正在推行把村医集中到村卫生室执业即"一村一室"政策;未集中执业的村医为"非法行医"。调研发现,该政策改善了村卫生室条件,但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条件更差的"非法诊所"为何依然有竞争力;二是收入分配平均主义,对高水平村医激励不足。建立农民就医行为选择模型分析"非法诊所"存在的原因发现,在乡土社会的农村,因为熟悉和直接间接联系,"非法诊所"可获得村民信任,并在方便度、费用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有存在价值。建立村医执业行为选择模型分析收入平均分配的影响发现,在"非法诊所"存在前提下,高水平村医将退出村卫生室而选择单独执业,低水平村医将集中执业,导致村医水平的逆向选择,并导致"一村一室"政策难以持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