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59)
2023(14615)
2022(12321)
2021(11519)
2020(9532)
2019(21800)
2018(21310)
2017(40380)
2016(21582)
2015(24009)
2014(23449)
2013(23036)
2012(21023)
2011(18773)
2010(18530)
2009(16907)
2008(16120)
2007(13969)
2006(12269)
2005(10463)
作者
(58690)
(49710)
(48858)
(46870)
(31375)
(23983)
(22169)
(19160)
(19003)
(17347)
(17167)
(16774)
(15859)
(15324)
(15258)
(15003)
(14514)
(14372)
(14144)
(14106)
(12097)
(11849)
(11792)
(11460)
(11117)
(11000)
(10711)
(10684)
(9749)
(9691)
学科
(85994)
经济(85877)
管理(63202)
(60242)
(46617)
企业(46617)
方法(35909)
(33552)
数学(31908)
数学方法(31480)
(24019)
地方(22826)
农业(22474)
业经(22021)
中国(22019)
(21142)
环境(17260)
(16324)
(14258)
财务(14214)
财务管理(14177)
(13789)
(13559)
贸易(13550)
企业财务(13387)
(13101)
(13099)
(12848)
银行(12827)
(12778)
机构
学院(293991)
大学(292755)
(118627)
经济(115913)
管理(115063)
理学(99792)
理学院(98626)
管理学(96871)
研究(96398)
管理学院(96307)
中国(72166)
(60648)
科学(57846)
(55945)
(48935)
(48799)
中心(46517)
(45274)
财经(44089)
业大(43543)
研究所(41138)
(40358)
(40059)
师范(39961)
农业(36905)
经济学(36559)
北京(36106)
(36062)
(35438)
经济学院(33039)
基金
项目(209013)
科学(166704)
研究(155047)
基金(152963)
(132139)
国家(131010)
科学基金(114591)
社会(100669)
社会科(95263)
社会科学(95240)
(83768)
基金项目(82235)
自然(73527)
自然科(71753)
自然科学(71737)
教育(71353)
自然科学基金(70411)
(68743)
编号(62716)
资助(60193)
成果(49105)
重点(47267)
(46247)
(45387)
(44228)
课题(43362)
(43068)
国家社会(41868)
创新(41442)
科研(40167)
期刊
(133376)
经济(133376)
研究(84243)
中国(60807)
(47490)
(44820)
学报(42608)
科学(41074)
管理(40722)
大学(34366)
学学(32421)
教育(31787)
农业(31752)
(27011)
金融(27011)
技术(25696)
业经(24432)
财经(21267)
经济研究(18568)
(18204)
问题(17733)
资源(16409)
(15065)
(14856)
科技(13505)
现代(12934)
理论(12908)
图书(12720)
财会(12670)
技术经济(12630)
共检索到432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易韵  窦银娣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量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和生计多样化指数,将农户分为均衡经营型、其他商贸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规模种植型和传统纯农型等6大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农户的生计转型,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传统规则、民族认同和民族节庆等角度进行了文化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越高,农户的生计转型情况越好,生计结果也越可观。2)生计转型程度越高,农户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后续的相关研究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农户失权现象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的反作用等问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常昊  杨智勇  都泓源  
在从演进韧性视角界定乡村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韧性内涵层次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江永县为数据单元,对江永县乡村韧性进行综合指数与多维度指数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江永县韧性综合指数由0.38趋增为0.57,整体为中等韧性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其中,生态和文化维度韧性基础最好,并相对稳定;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维度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最为显著。同时,其韧性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农药使用过度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教育投入不够以及反映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不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常昊  杨智勇  都泓源  
在从演进韧性视角界定乡村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韧性内涵层次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江永县为数据单元,对江永县乡村韧性进行综合指数与多维度指数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江永县韧性综合指数由0.38趋增为0.57,整体为中等韧性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其中,生态和文化维度韧性基础最好,并相对稳定;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维度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最为显著。同时,其韧性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农药使用过度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教育投入不够以及反映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不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易韵   窦银娣   李萍萍  
当前,传统村落地域空间系统呈空心化态势,而三生融合作为地域空间系统发展的优良状态,其融合过程也是空心化问题治理的过程。探索典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达到“三生”融合的驱动因素和驱动过程,可为传统村落空心化治理提供借鉴思路。基于此,论文从实践论的角度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融合的概念进行定义,以湖南德夯苗寨为例,依托扎根理论对影响传统村落“三生”融合的相关变量进行解构,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融合的动力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生态子系统是“三生”融合的本底基础,包括人化生态实践和原始生态实践两条回路;(2)生产子系统是“三生”融合的物质动力,囊括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创新和旅游生产阻力三条回路;(3)生活子系统是“三生”融合的关键保障,由物质生活实践、精神生活实践和制度生活建设互动三条回路组成;(4)生态保护限制了生产和生活的无序扩张,生态产品打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居民生活实践又反促旅游生产创新和生态保护,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功能叠加。总结其地域系统在多重因果键和因果回路循环下达到“三生”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式,可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提供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包亚芳  孙治  宋梦珂  李政欣  叶馨遥  臧德霞  
在提出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概念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兰溪市为研究案例地,以传统村落居民为实地问卷调研对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剖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5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公共空间的文化性、包容性、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以及安全性。文化性、管理与维护以及布局与设计3个因子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性的影响效应最强,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的影响效应次之。据此,提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杨馥端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李伯华  刘沛林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乡村振兴与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有机更新视角探索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旅游驱动下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福华  李坚飞  
本文以湖南江永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商贸流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瓶颈,认为市场主体观念落后,地方政府工作缺位,区域市场基础建设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是当前制约少数民族商贸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转换政府角色,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商贸流通发展中的引导、培育作用,加强商品市场流通主体的培育,进一步健全商品流通市场体系,规范商品市场建设与管理,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等可行对策和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运隆,刘正德  
江永县地处湘、桂边界,介于北纬24°55′~25°29′,东经110°57′~114°41′之间。四境山岭绵亘,都庞岭纵贯全县西北半部,最高峰杉木顶海拔1,951米,花山横卧西南角,南有蛮子岭,东临九嶷山,属南岭山地。山势巍峨陡峭,河流深切。都庞岭山脊走向大体与岩层走向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主要由板岩、石英砂岩构成中山地貌,是森林和脊岭草场的主要分布带。中部及东南半部地区,多为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丘陵,海拔500米左右,呈峰丛状。沿岩层倾向坡缓(10~15°)谷宽,发育着岩溶洼地和溶蚀谷地,是较理想的天然草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孟明浩  俞益武  张建国  
诸葛村具有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这些资源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基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目前诸葛村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为此应遵循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达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