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1)
2023(14138)
2022(11809)
2021(11062)
2020(9141)
2019(20849)
2018(20382)
2017(38743)
2016(20763)
2015(22784)
2014(22453)
2013(22064)
2012(20064)
2011(17853)
2010(17408)
2009(15600)
2008(14724)
2007(12542)
2006(10545)
2005(8505)
作者
(56646)
(47804)
(46981)
(44858)
(29873)
(23285)
(21490)
(18591)
(18176)
(16596)
(16214)
(16046)
(15008)
(14647)
(14495)
(14314)
(14308)
(13908)
(13473)
(13373)
(11519)
(11487)
(11328)
(10927)
(10627)
(10519)
(10276)
(10243)
(9521)
(9483)
学科
(82901)
经济(82818)
(54826)
管理(53411)
(41142)
企业(41142)
方法(38374)
数学(34934)
数学方法(34391)
(32876)
农业(21808)
中国(21008)
地方(21008)
(20802)
业经(19767)
(17998)
贸易(17992)
(17558)
(15688)
(15406)
环境(12528)
(12305)
技术(12270)
财务(12254)
财务管理(12224)
企业财务(11470)
理论(11358)
(11235)
(11229)
银行(11209)
机构
学院(278306)
大学(276721)
(111185)
管理(108948)
经济(108670)
理学(95512)
理学院(94431)
管理学(92587)
管理学院(92060)
研究(91029)
中国(66259)
科学(56571)
(56253)
(50619)
(48973)
业大(44378)
中心(43551)
(43056)
(40907)
财经(39750)
研究所(39642)
农业(38578)
(37826)
师范(37428)
(36386)
经济学(34523)
(34303)
北京(33617)
(32449)
经济学院(31411)
基金
项目(204428)
科学(162106)
基金(149245)
研究(148546)
(130219)
国家(129123)
科学基金(112133)
社会(95779)
社会科(90683)
社会科学(90660)
(82004)
基金项目(80079)
自然(72917)
自然科(71275)
自然科学(71258)
自然科学基金(69939)
教育(68694)
(68038)
资助(59705)
编号(59423)
重点(46063)
成果(45842)
(44850)
(44775)
(42924)
课题(41225)
创新(40152)
国家社会(39872)
科研(39774)
教育部(38594)
期刊
(117391)
经济(117391)
研究(75965)
中国(53838)
(49759)
学报(43900)
科学(40841)
(37608)
管理(36196)
大学(34692)
农业(33588)
学学(32953)
教育(29474)
技术(25135)
业经(22840)
(22588)
金融(22588)
财经(18180)
经济研究(17630)
问题(16305)
(15823)
(15685)
(14930)
资源(14227)
统计(13512)
科技(13125)
(12792)
技术经济(12697)
(12084)
业大(11887)
共检索到393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孙松林  
探究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对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衡乡村开发和协调空间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单一目标导向型的空间规划较为忽视乡村空间的多元特征,无法应对当前城市化影响下乡村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通过研究乡村三生空间的乡村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来综合评估三生空间内建设用地的适宜与否、适宜高低程度,以此作为科学依据进行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首先分析了乡村空间的四大特征,并提出了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随后阐述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因子识别——建立评估体系——各类型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因子叠加——与相关规划衔接——确定空间方案的方法体系,最终定量揭示乡村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雄安新区北沙口乡作为案例进行了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为该乡村空间利用与有序发展提出了科学指引和决策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晓菁  罗志军  许巾  李芳  
【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侵占周边农田和生态用地,导致"三生"空间相互挤压。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缓解用地结构矛盾、平衡"三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协调优化的视角,首先对"三生"空间划定进行探讨,然后从生态安全、自然条件、粮食安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评价模型,对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测算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最后分析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现状开发状态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乐平市的生产空间为650.15 km~2、生活空间170.29 km~2和生态空间面积1159.73 km~2;城乡建设用地适宜区42.28 km~2、较适宜区230.52 km~2、一般适宜区149.48 km~2、较不适宜82.62 km~2、不适宜区475.27 km~2;乐平市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为21.33%,各乡镇(街道)可承载临界值为0.21%~52.70%,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在0.005~1.89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剩余开发强度、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和空间匹配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现状开发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睿  
文章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协调规划,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用地保障,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以天津市段截庄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探索,根据所在村庄的影像数据、规划数据和自主调查等相关数据,对不同的空间要素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类型进行空间要素功能的识别与分类;然后,基于段截庄乡村空间载体的识别,建立以村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素为对象的“空间适应性”评价体系;最后从“三生”协调融合的创新角度,提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北部区域,以生态空间为绝对主导;中部区域则以生活空间为主,生态空间为辅进行优化建设;南部区域以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为辅,并最终总结出其对乡村振兴的启发与思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  张鹏  李争  
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是了解乡村"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三生"空间的协调度分析则能反映各类"三生"空间发展的均衡性。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例,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根据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永和镇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偏低,整体评价分值较低,且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各行政村"三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协调度不一,存在"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根据永和镇"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状况,采取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方法来优化生产空间,划分城镇融入型、集中发展型、拆迁集约型类型优化生活空间,采取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走廊优化生态空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张超  游珍  
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开发对城市实体空间布局、土地功能组合、国土空间秩序开发、引导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资源的三生功能视角出发,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框架;运用GIS技术,采用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千层饼"方法,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了宁波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从分类到综合,多尺度揭示了宁波市国土开发的建设适宜规模与开发潜力。研究表明:(1)2012年宁波市生态空间面积为5872.33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60.35%,主要分布在宁波南部宁象片区;生产空间面积为2442.34km2,占宁波市总面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恒阳  张静  周渊博  
以陕西省西乡县为例,选取自然、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共9个因子,构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分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类型。最适宜区沿十(堰)天(水)高速走向成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冲积盆地;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最适宜区周围的河谷阶地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丘陵区、西部和东南部低山区;不适宜区集中连片分布于十天高速以南的中山区。沙河镇、城关镇、堰口镇和白勉峡镇北部、茶镇中部以及罗镇北部是移民工程选址的理想区域。受制于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不高,面积由小至大依次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应节约土地,科学布局,实现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广龙  马睿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准确把握目前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基础现状,制定可行性短期目标,把握具体努力方向,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研究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构建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度模型得到2017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度,并选择空间自相关法,采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通过GeoDA095i和ArcGIS10.1软件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协调度发展总体上处于Ⅲ和Ⅳ等级,且以第Ⅲ等级为主,说明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为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比较良好的基础。(2)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协调度高的地级市相邻,协调度低的地级市相邻,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冀中和冀南,协调发展较低的是冀北地区,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特征。[结论]2017年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极化特征明显,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整体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及去除两极化差异入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霍小龙  崔民选  胡长松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十八大以来河北区域协调发展进展,结合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新形势剖析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河北应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对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目标同向、路径多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苏金豹  杨娇娇  李瑞娟  
乡村旅游是响应国家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旅游开发前的必要一步。文章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法建立以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条件、旅游基础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为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为框架的适宜性评价模型。最终得出哈尔滨乡村生态旅游属于高度适宜地区,从而进行适宜度区域划分,为哈尔滨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