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1)
- 2023(14765)
- 2022(12369)
- 2021(11725)
- 2020(9607)
- 2019(22012)
- 2018(21747)
- 2017(39856)
- 2016(22117)
- 2015(25102)
- 2014(25276)
- 2013(23587)
- 2012(21267)
- 2011(19059)
- 2010(19046)
- 2009(17030)
- 2008(15436)
- 2007(13502)
- 2006(11489)
- 2005(10140)
- 学科
- 济(73055)
- 经济(72964)
- 管理(57728)
- 业(53477)
- 企(44705)
- 企业(44705)
- 方法(33113)
- 中国(31997)
- 数学(29112)
- 数学方法(28611)
- 融(26655)
- 金融(26648)
- 银(24963)
- 银行(24939)
- 行(24064)
- 财(23197)
- 教育(22482)
- 农(21332)
- 制(18622)
- 理论(18296)
- 地方(17727)
- 业经(17535)
- 学(16194)
- 务(15332)
- 财务(15268)
- 财务管理(15229)
- 企业财务(14422)
- 农业(14277)
- 体(13045)
- 技术(13005)
- 机构
- 学院(282971)
- 大学(282813)
- 济(105088)
- 管理(103625)
- 经济(102446)
- 研究(92067)
- 理学(89101)
- 理学院(88094)
- 管理学(86246)
- 管理学院(85698)
- 中国(71043)
- 京(59417)
- 科学(54138)
- 财(51946)
- 范(45941)
- 师范(45501)
- 中心(45460)
- 江(44354)
- 所(43784)
- 农(41373)
- 财经(41098)
- 研究所(39594)
- 业大(38524)
- 教育(37718)
- 经(37407)
- 北京(37214)
- 师范大学(36815)
- 技术(36020)
- 州(35524)
- 院(34067)
- 基金
- 项目(191746)
- 科学(152595)
- 研究(149675)
- 基金(135342)
- 家(116114)
- 国家(114956)
- 科学基金(99512)
- 社会(92262)
- 社会科(87223)
- 社会科学(87204)
- 省(78066)
- 教育(76891)
- 基金项目(71008)
- 划(66535)
- 编号(64022)
- 自然(62039)
- 自然科(60633)
- 自然科学(60617)
- 自然科学基金(59491)
- 资助(54353)
- 成果(53250)
- 课题(47156)
- 重点(44754)
- 部(43551)
- 发(42645)
- 创(41326)
- 项目编号(39185)
- 年(39182)
- 教育部(38586)
- 创新(38307)
- 期刊
- 济(110946)
- 经济(110946)
- 研究(89866)
- 中国(66229)
- 教育(65406)
- 财(42395)
- 学报(40204)
- 管理(37744)
- 融(36847)
- 金融(36847)
- 农(36794)
- 科学(35976)
- 大学(32808)
- 技术(31462)
- 学学(29376)
- 农业(24266)
- 财经(19964)
- 职业(19412)
- 业经(19390)
- 经济研究(17444)
- 经(17292)
- 问题(14007)
- 图书(13563)
- 坛(13524)
- 论坛(13524)
- 技术教育(13026)
- 职业技术(13026)
- 职业技术教育(13026)
- 版(13001)
- 财会(12909)
共检索到430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苏华 方向阳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大区别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产教主体的共同发展,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章从"政府、职校、企业"三方主体的视角阐述产教融合的内涵、意义,分析了产教融合中"政府体制机制支撑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主动性不强"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三方主体”视角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志远
产业发展和城市水平是“产城教”融合的基础条件,教育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出发点、连接点和落脚点,三者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与提升、人才的储备与创新,推动城镇产业整体的升级与完善。职业院校作为供给侧,提供人才、技术,以实现自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企业作为需求侧,通过使用人才、技术,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两者形成以人才、技术为主要媒介的供需关系。实现“产城教”融合的三螺旋结构,需要三方的分工与协作,最终达到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的融合,实现跨越式区域创新,促进区域发展,探索出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文 陈东莲 方雷
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文章从转变观念、校企互动、搭建平台、实现共赢、实践育人、政策支持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所必需的实现路径,这也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波 欧阳恩剑
当前,学术界对"产教融合"的界定主要采取现状描述法,从事物的外在特征、表面形式去定义"产教融合",一定程度忽视了"产教融合"的内在本质。从耦合理论视角来看,"产教融合"具有合作内容的关联、合作体系的完整、合作模式的多元、合作机制的协调等耦合特征,其本质是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之间全要素、全方位集成整合、高度互补、彼此交融的一体化合作,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对接与交叉融合以及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依托国家的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形成的政府、行业、产业(企业)、教育(学校)等主体之间的一种教育合作关系。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产教融合关系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部门(企业)、教育部门(学校),产教融合关系的内容是主体的利益诉求,产教融合关系的客体则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既区别又联系,三者是一种包含关系,但在目的、本质和特征上存在根本区别,具有导向性、系统性、一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遵循互惠互利、因地制宜和服务需求等基本原则。产教融合的价值取向在于服务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耦合理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绍梅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存在着政府推力不足、企业动力不足、行业指导职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症结,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应加强立法建制,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法制化;强化产教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寻求利益共同点,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协调作用;搭建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为产教融合提供充裕的经费支持;构建政、校、行、企协作平台,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邵坚钢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探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具有较好的适切性。依据该理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甄别分类、战略制定、关系协调。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类;相应战略包括彰显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主导地位、发挥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导向作用、利用边缘利益相关者的调适功能;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方式包括厘清多元关系、开展契约合作、聚焦政策支撑。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贺书霞 孙超 冀涛
数智化赋能产教融合呈现“数据化“”平台化“”交互化“”协同化”特征。数智化赋能产教融合需要关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打造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目标的互惠互生、互利共创的良性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产教融合生态网络。据此提出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提升策略:探索产教融合新思路,丰富产教融合内容;应用数智化技术,重构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要素资源,提高数据应用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帆
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综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正是遵循着不断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一路走来。通过解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近日颁布的关于职教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关会议精神,更加明确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型工业化改革,以及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发展"成为推进校企良性互动,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形成"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姜泽许
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理论与实际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学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和企业职工等各参与主体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尝试构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涉及组织保障、课程和教学、毕业生评价、行业协调指导、教师发展、基地建设等三级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质量保障 评价体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宋亚峰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是涉及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系统工程,这一过程有其内在逻辑理路。其中,关键节点的培育与打造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与前提;政、校、行、企等不同主体下的关键节点基于良性互动和竞合机制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点到线的跨越;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则会将点对点的合作线拓展为更加广阔的融合面,实现产教融合从线到面的跃升。由点到线的逻辑,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实践困境,从线到面的逻辑,则要消弭“条块分割”的融合壁垒。通过发挥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的比较优势,拓展多元主体“合作面”,构筑了更大范围的产教命运共同体,深化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婷 徐乐乐
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维度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彰显出社会价值、育人价值、资源整合价值以及人才供给价值。文章在明确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纳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指标,筑牢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实施基础;搭建评价框架,明确评价主体职责,健全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工作保障机制;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保障产教融合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与公正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毛辉 杨菲 顾伟国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是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的转变。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性优势明显,为产教融合创造了优越的产业条件。文章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主体精准对接、系统融合的模式,探索多方主体共责、共融、共建、共研、共创、共利、共评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产业园区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媛媛 朴雪涛
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系统尚未建立,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特点,总结出该系统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进行统筹,为培养出拥有技术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制度保障。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系统建立应加快立法工作,实现职业教育法制化;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建立行业协调机制;进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完善的支持系统,以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政策支持系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建洲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据系统思维理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不仅具有充分的立法根据,而且拥有独特的立法内容,还有必要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从立法根据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应与宪法和相关法律紧密对接,深度体现其法律根据和事实根据;从效力内容上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需与教育法、企业法、科技法、劳动法等法律合理衔接,补足现有法律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定的未尽事项;从违法责任上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要与相关法律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统一。只有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立法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协调一致、功能互补,才能从整体上发挥我国法治体系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规范价值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法 系统思维 立法逻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钱程 韩宝平
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特点。面对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存在的政策和保障机制缺失、产业性忽视、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脱节、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等困境,基于系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平台建设的角度,应通过建立协调协作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平台、升级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平台、打造协同育人的公共实训平台、共建创新创业的研发孵化平台、构建产教资源优化调控平台和建立独立运作的督导评价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平台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