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9)
- 2023(1611)
- 2022(1386)
- 2021(1492)
- 2020(1248)
- 2019(2812)
- 2018(2855)
- 2017(3923)
- 2016(3285)
- 2015(4346)
- 2014(4451)
- 2013(3461)
- 2012(3064)
- 2011(2935)
- 2010(3148)
- 2009(2538)
- 2008(2476)
- 2007(2339)
- 2006(2038)
- 2005(1808)
- 学科
- 教育(8698)
- 教学(6772)
- 理论(5279)
- 学法(4362)
- 教学法(4362)
- 管理(3861)
- 中国(3805)
- 学理(3530)
- 学理论(3530)
- 研究(3110)
- 政治(2899)
- 思想(2895)
- 思想政治(2824)
- 政治教育(2824)
- 治教(2824)
- 学校(2818)
- 德育(2812)
- 高等(2251)
- 济(2161)
- 经济(2159)
- 业(2036)
- 生(1929)
- 学(1796)
- 农(1651)
- 研究生(1605)
- 工作(1503)
- 企(1344)
- 企业(1344)
- 革(1235)
- 体(1226)
- 机构
- 大学(38233)
- 学院(34488)
- 研究(13166)
- 教育(11691)
- 范(9834)
- 师范(9734)
- 京(8970)
- 科学(8873)
- 技术(8006)
- 师范大学(7551)
- 职业(7416)
- 农(7203)
- 江(6944)
- 所(6814)
- 管理(6314)
- 研究所(6286)
- 北京(6144)
- 中国(6096)
- 业大(6086)
- 农业(5715)
- 技术学院(5499)
- 州(5411)
- 济(5355)
- 职业技术(5279)
- 理学(5242)
- 院(5146)
- 理学院(5056)
- 中心(5038)
- 经济(4940)
- 管理学(4543)
共检索到62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随军
法治信仰是社会公众自觉自愿地从内心深处接受与认同法治,维护法治的权威,对法治真正的信服和尊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事关我国法治建设的效能。通过对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多重意义进行分析,引领大学生群体对法治的认同,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并维护其权威。
关键词:
法治信仰 法治意识 法治思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婷婷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的权威除了用制度维护,更重要的是将法治观念植入人心,并培育为一种坚定的信仰。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形式,以此促进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以及法治自觉性的养成,为法治中国的建成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符涛
信仰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时代使命的承载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前途的意义不言而喻,其信仰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当前大学生整体的信仰状况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信仰动摇、不坚定等问题,值得重视,需要通过发挥"中国梦"教育在大学生信仰重塑中的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志华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大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提出高校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曦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意义重大。法律认知程度低、法律信仰不足、权责把握失衡、程序意识滞后、法律践行"知行"脱节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大学生法治意识明显不足。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应通过明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目标、优化教学主阵地、推进高校管理法治化、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实践活动等举措,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生 法治意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颜吾佴 荆学民
注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论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第一,从理论上区分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讲清信仰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方法;第二,从理论上搞清楚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第三,从理论上讲清信仰的政治性与公众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教育 方法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巧云 杨晖
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关键词:
中国梦 信仰教育 大学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志勇
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跨越人生不同阶段的长期过程,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三个途径为依据,并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提出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反向社会化倾向,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与实践、政治活动、理论活动的脱节及负面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摆脱信仰缺失的现状是个长期过程,高校的任务应是提高大学生哲学理论素养、加强大学与社会的有效结合,最终在理论和实践及政治活动相互结合中,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姗姗 王素芬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学说、主义、某人或某物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具有个体性、超越性、稳定性和神圣性等特点。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一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承认信仰多样性的必要性,明确信仰教育的超越性;二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身心特点,确立信仰教育的有机体系;三要净化信仰教育的外在环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协调,分辨和利用网络环境,转变校园文化的功利性。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信仰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燕锋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三步曲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关键词:
当代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本先 刘庆明 何元庆
本文对651名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信仰认知由高到低依次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家族崇拜、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2)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宗教信仰,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3)文科大学生比理工科大学生更易产生超自然信仰。(4)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神灵崇拜、政治信仰、民族主义信仰、家族崇拜和金钱崇拜。(5)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情感投入,二年级大学生信仰的情感、意志因素最高,大学生四年级最低。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信仰结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爽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国家理论和执政兴国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加强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和法律意识培养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它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守法用法意识。可以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大学生参与相关法律活动和社会法律环境的熏陶感染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及法律认知,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坚定大学生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婉
马克思主义是对我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伟大思想,在我国局势动荡的近代历史中,马克思主义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在现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四个全面"、"十四个坚持"、"中国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思想重点放在了作为新时代有生力量的大学生身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各大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着手,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政治信仰 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齐明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民族自豪感是青年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精神支柱,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自豪感的概念逐渐模糊。因此,亟需通过主动思考研究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方法,努力寻找破解各种影响的应对措施及路径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自豪感 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贺彦凤 张丽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增多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还有高校教育不够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教育 引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