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2)
2023(7897)
2022(6421)
2021(5592)
2020(4902)
2019(11019)
2018(10950)
2017(21486)
2016(11603)
2015(12978)
2014(12938)
2013(12912)
2012(11772)
2011(10114)
2010(10587)
2009(10015)
2008(10104)
2007(9129)
2006(8216)
2005(7557)
作者
(32420)
(27461)
(27231)
(25577)
(17666)
(12774)
(12253)
(10620)
(10308)
(9961)
(9350)
(9107)
(9093)
(8749)
(8548)
(8258)
(8116)
(8110)
(7980)
(7727)
(6875)
(6822)
(6662)
(6483)
(6229)
(6106)
(6072)
(5957)
(5577)
(5436)
学科
(70353)
(63054)
企业(63054)
(54930)
经济(54868)
管理(49344)
方法(23856)
业经(23391)
(22408)
(20208)
农业(17609)
数学(16709)
数学方法(16634)
(16139)
财务(16132)
财务管理(16126)
企业财务(15243)
技术(14801)
中国(13337)
理论(12473)
(11527)
(11508)
(10774)
(10733)
企业经济(10371)
经营(9935)
地方(9795)
技术管理(9749)
(9662)
(9338)
机构
学院(170478)
大学(162562)
(75086)
经济(73658)
管理(71061)
理学(60532)
理学院(60077)
管理学(59463)
管理学院(59159)
研究(50227)
中国(41135)
(34818)
(33567)
(30280)
科学(28556)
(27754)
财经(27421)
(25148)
(24850)
业大(23845)
农业(23673)
中心(23119)
经济学(22381)
研究所(22312)
(21712)
北京(20917)
商学(20824)
商学院(20650)
经济学院(20396)
财经大学(19732)
基金
项目(107439)
科学(85832)
研究(82067)
基金(77332)
(65536)
国家(64849)
科学基金(57908)
社会(53398)
社会科(50620)
社会科学(50606)
(44792)
基金项目(40951)
教育(37097)
自然(36092)
自然科(35326)
自然科学(35317)
自然科学基金(34777)
(34655)
编号(34013)
资助(31183)
(29813)
成果(26213)
(26040)
(24141)
重点(23706)
(23284)
创新(23280)
课题(22687)
国家社会(21929)
(21807)
期刊
(88790)
经济(88790)
研究(48679)
中国(35941)
管理(31365)
(30882)
(29055)
科学(21071)
学报(20804)
农业(20330)
技术(18425)
业经(17248)
教育(17141)
大学(16734)
学学(15875)
(14364)
金融(14364)
财经(14199)
经济研究(13651)
(13266)
(12435)
技术经济(11489)
问题(11412)
财会(9560)
现代(9281)
商业(9171)
世界(9150)
(8843)
图书(8477)
经济管理(8429)
共检索到262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姜长云  邱灵  洪群联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服务业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的凸显,我国服务业增长动力不足和难以持续的压力增大,需要着力培育多元化、可持续、可接续的服务业增长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颜士高  左文亮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提供同一种服务或与此相关服务的企业和经营者在特定区域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特色服务区。这种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关联度强、服务网络化,资源共享、交易集约化,品牌效应、幅射面广等特点,是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严  
社会服务业对稳增长和调结构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受体制机制束缚,社会服务产业仍然面临总量规模偏小、民间资本进入不足问题。建议以医疗、教育、养老为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社会服务业改革,加快培育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一鸣  
中国进入了改革深化、结构重组和再平衡的新阶段,中国经济也步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换挡到中高速增长,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多元创新。经济换挡期要应对如下挑战: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增大。其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城镇化、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等都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具体路径。围绕上述路径深化改革,对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必要且迫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一鸣  
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随着外部环境和内生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换挡期,原有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之中。今后一个时期,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重塑增长新动力,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释放增长新动力,通过"走出去"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增强增长新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增长新动力,将是培育增长新动力的主要路径。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效应和关联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昌文  
近期,东北三省出现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新东北现象"。对此,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新东北现象"成立的话,那么,它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正常表现,但同时又不能完全用经济新常态来解释。除全国经济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外,东北地区的根本问题是: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增长动力接续转换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所以,东北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要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今年以来,在三大经济引擎减速的背景下,尽快培育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双重效应,是我国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可以达到经济和社会效应"双丰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江建平  
在新常态背景下,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迫切需要通过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虽然我国现阶段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需求能够引导供给,需求的发展和升级也会促进供给要素质量的改善和结构的优化,对于培育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扶持六大内需是培育增长新动力的有效抓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宝明  田杰棠  贺俊  李东红  李钢  
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目前新动能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经济新动能源自何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是什么?传统产业能否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在新动能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家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本期笔谈邀请了多位科技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乃文  邵良杉  罗海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子修  
“经济增长点”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来的,一般用于对产业成长的分析,将那些符合国情、有较高收入弹性、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带动系数,且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供给的产业,称之为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培育这些经济增长点作为主导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田杰棠  杨帅  
改革和创新是生产率提高的两大源泉。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并不是互相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如果改革和创新的进程能彼此配合、共同推进,将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选择一些传统领域作为突破口,放开新兴创新型企业的准入、引入良性竞争,再逐步推进存量改革,形成改革与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长茂  
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赵长茂[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100091]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一个较长期的快速增长,一些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带动作用的行业的“能量”逐渐衰减,进入调整阶段。为了使我国经济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采取有效措...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邱灵  刘中显  
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保就业、防通缩等方面作用突出,但需谨慎关注"台阶式"下降走势。面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制约,应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增加供给;突出重点,扩大需求;强化监督,创造更加适合服务业增长的软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祖才  薛元  刘宇南  
扩大内需、促进服务消费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中的"短板",社会性服务产业①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和发展空间,应着力破解制约其加速发展的各种瓶颈,充分发挥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