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3)
- 2023(9667)
- 2022(7917)
- 2021(7265)
- 2020(5884)
- 2019(13047)
- 2018(12967)
- 2017(23014)
- 2016(13240)
- 2015(15032)
- 2014(15268)
- 2013(14657)
- 2012(13531)
- 2011(12472)
- 2010(13048)
- 2009(12245)
- 2008(11912)
- 2007(11316)
- 2006(10101)
- 2005(8934)
- 学科
- 济(44874)
- 经济(44782)
- 管理(37810)
- 业(37129)
- 企(27143)
- 企业(27143)
- 农(26539)
- 农业(17508)
- 制(17214)
- 中国(15718)
- 财(15637)
- 业经(15446)
- 方法(13732)
- 体(11614)
- 教育(11281)
- 学(11207)
- 数学(11189)
- 数学方法(11026)
- 理论(10784)
- 地方(10041)
- 银(9793)
- 银行(9763)
- 行(9344)
- 融(9179)
- 金融(9172)
- 度(8716)
- 制度(8712)
- 体制(8468)
- 发(8191)
- 策(8060)
- 机构
- 学院(189150)
- 大学(186945)
- 济(69953)
- 经济(67884)
- 研究(67479)
- 管理(64978)
- 理学(54605)
- 理学院(53967)
- 管理学(52873)
- 管理学院(52540)
- 中国(49412)
- 京(40046)
- 科学(40003)
- 农(39294)
- 财(36871)
- 所(34030)
- 江(32275)
- 中心(30833)
- 研究所(30444)
- 业大(29831)
- 农业(29650)
- 财经(27465)
- 范(26893)
- 师范(26548)
- 州(24948)
- 北京(24882)
- 经(24650)
- 院(24633)
- 省(24527)
- 技术(23657)
- 基金
- 项目(123759)
- 科学(95778)
- 研究(95331)
- 基金(85497)
- 家(74322)
- 国家(73557)
- 科学基金(61884)
- 社会(58672)
- 社会科(55037)
- 社会科学(55027)
- 省(51829)
- 教育(46169)
- 基金项目(44501)
- 划(42355)
- 编号(40995)
- 自然(37388)
- 自然科(36483)
- 自然科学(36468)
- 自然科学基金(35786)
- 成果(35563)
- 资助(33967)
- 课题(30767)
- 重点(28662)
- 制(28347)
- 部(27145)
- 发(27117)
- 创(26215)
- 性(25128)
- 年(25042)
- 创新(24396)
共检索到301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邹心平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产权初始取得的无偿性、福利性、天然性特权,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住房及宅基地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受限等,构成了农村产权的封闭性;产权的封闭性又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等农村各类组织的封闭性,使当前的农村不仅排斥外地人进入,也排斥从乡村走出去已取得城镇户口的本地人,而新乡贤的主体正是生在农村却已有城镇户口的群体,因而乡村的封闭性在住房、参与乡村治理、投资、归属感家园感的落实等方面阻碍了新乡贤的培育。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封闭性 农村宅基地 农村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何畔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 新乡贤角色 公共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萧子扬 马恩泽
近年来,"新乡贤"逐渐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且连续多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当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培育新乡贤、促进乡村治理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本文结合中国新乡贤研究的现有成果,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新乡贤的定义、新乡贤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以及新乡贤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未来发展路径等进行梳理,指出当前中国新乡贤研究存在概念界定尚未统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有待扩展,缺少系统的理论提炼、总结和全局视角,新乡贤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研究力度不够等问题。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新乡贤"概念,扩展新乡贤研究的领域、内容和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积极思考新乡贤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积极思考新乡贤与村两委的互动和运作机制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旭慧 梁剑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承担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加快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目前农民主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强,缺乏法治观念;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农民主体意识缺失主要有历史、制度和内在原因。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徐明强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面临着治理任务加重与治理主体缺失的双重难题,H县打造了以"任务型乡贤"为主体的"321治理模式",吸纳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中心户长多元主体参与到国家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并采用精细化、网格化、任务化以及平台化的运作机制与技术治理策略,实现了对于农村精英的整合与再造。不同于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任务型乡贤"的运作是一种半正式化的吸纳性治理模式,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上级治理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这种将先进治理方法技术与传统治理经验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在研究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基础上,发掘能够全面整合乡村内外生产要素的主体力量。其中身心俱在乡村的“中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关注的农民主体力量。在由表及里深入研究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缺失表现的基础上,要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重塑“中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内外融合思路保障“中坚农民”发展权益,以上下联结激发“中坚农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建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龚毓烨
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人才要素之一,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效果,进而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产生影响。梳理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发现,对新乡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角度、能力角度、范围角度和时代角度来考察新乡贤的内涵;从乡村治理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乡村文化传承与社会道德引领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新乡贤的效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新乡贤缺乏法律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城乡人才循环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经济封闭性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局限性等因素存在,极大地抵消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预期。要想发挥新乡贤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可通过探索转变基层政府治理方式,合理定位新乡贤功能;赋予新乡贤一定的政治待遇,促进新乡贤与其余治理主体的交流协作;完善城乡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交流和激励机制;弘扬新乡贤文化,增强乡村的内在软实力;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吸纳和培育专业化的新乡贤,转变小农思想等方面入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钰
乡贤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贤文化具有教化民众、延伸管理、造福家乡的作用。在国家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我们更应看到乡贤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
乡贤文化 时代价值 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秀 孔德永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乡贤群体在乡村场域内具备独特意义。新时代以来,为解决乡村秩序失衡、共识离散、公益虚化等问题,需要乡贤人才回归乡土。乡贤人才赋有地域性、示范性、公共性、崇善性,以乡贤嵌入县域内地方组织、规范乡贤个体行为范式、完善乡贤治村制度体系保障、加强乡村公益共同体建设,来优化乡贤内嵌乡土的具体路径,发挥着乡贤人才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贤人才 乡村振兴 需求 内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