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
- 2023(1287)
- 2022(1139)
- 2021(1045)
- 2020(918)
- 2019(2031)
- 2018(2041)
- 2017(3281)
- 2016(2282)
- 2015(2806)
- 2014(2897)
- 2013(2513)
- 2012(2340)
- 2011(1970)
- 2010(2040)
- 2009(1608)
- 2008(1687)
- 2007(1521)
- 2006(1191)
- 2005(1037)
- 学科
- 理论(5165)
- 教育(4984)
- 教学(4512)
- 文化(3677)
- 济(3259)
- 经济(3255)
- 学法(3191)
- 教学法(3191)
- 研究(2979)
- 企(2961)
- 企业(2961)
- 学理(2887)
- 学理论(2887)
- 业(2712)
- 管理(2583)
- 中国(2450)
- 产业(1991)
- 业经(1917)
- 方法(1915)
- 市场(1843)
- 文化产业(1766)
- 文化市场(1766)
- 农(1730)
- 和(1671)
- 政治(1670)
- 思想(1651)
- 思想政治(1617)
- 政治教育(1617)
- 治教(1617)
- 德育(1598)
- 机构
- 学院(26552)
- 大学(24773)
- 研究(8479)
- 管理(6418)
- 范(6293)
- 师范(6238)
- 职业(6006)
- 技术(5953)
- 教育(5659)
- 京(5589)
- 科学(5533)
- 理学(5256)
- 理学院(5137)
- 江(5077)
- 管理学(4905)
- 济(4862)
- 管理学院(4849)
- 师范大学(4688)
- 经济(4554)
- 农(4536)
- 中国(4509)
- 所(4317)
- 职业技术(4264)
- 技术学院(4212)
- 州(4071)
- 研究所(3930)
- 业大(3861)
- 北京(3607)
- 中心(3555)
- 农业(3516)
共检索到43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田建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的伟大号召。文化自觉自信,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现代大学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谦
文化格局与秩序的重建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承载着独特的价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当提高文化自觉性。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提高文化自觉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坚守信念的意志与能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美德,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操守;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与渊源,更好地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素养。同时,在实现策略上应突出思想性、主体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 文化自觉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谦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通过自主的适应,取长补短,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加强文化自觉性培养是育人规律的基本要求,是主体文化人格养成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传承的基本要求,更是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保证。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就是培养其对于当今时代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性培养的路径包括传播全面的知识,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加强制度建设和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
育人为本 文化自觉性 主体文化人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晓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新媒体境域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存在着现实困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原则,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多途径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文化自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显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大学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令。这必将促进广大师生提高对文化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一、大学文化建设要有宏观视角和战略眼光大学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诠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的文化自觉,被认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变革中,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开放大学作为还在探索和成长中的新型大学,现在强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章仁彪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对大学文化功能的强调,关于大学文化的讨论正方兴未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组织建构,大学本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但何以当下还需要重启大学文化的复兴呢?何谓大学文化?首先要问何谓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人化,即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痕迹。一般将文化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同理,大学文化也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建设。对大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宝印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最重要的结合点、最主要的突破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历史自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增强自觉性、坚定自信心、提高自驱力,积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大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人才资源储备、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走出一条坚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之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 自主培养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新局面,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俊忠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热议和质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担忧特区全面开放后,还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天,我们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顾深圳特区建立41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历程,可以坚定而自信地说:那种对特区发展路径的担忧是不切实际完全多余的。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奇迹",而且党建工作政治站位高,创新意识强,书写了特色鲜明的特区党建新篇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任良玉 张吉维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拓宽了培养途径,在引导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本科生学习方法创新和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保障其卓有成效的实施,大学应建立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学术竞争、导师选聘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和激励制度,营造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使师生能远离浮躁名利,专心沉潜于科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
创新性实验计划 制度环境 文化环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薛伟
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研究开放大学的文化,需要理清开放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并深刻认识其与其他大学文化所不同的独特内涵,才能在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战略中发挥开放大学的独特作用。本文试图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以上海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为例,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剖析开放大学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特色,揭示开放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影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今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文化自觉程度体现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也维系着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频繁且文化冲突愈发严重的情势下,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继承与批判等关系,培养其逐渐养成高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钱佩忠 宣勇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关键词:
大学 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制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罗生全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关键词:
课程理论 文化自觉 方法论 本土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