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93)
2023(2793)
2022(2542)
2021(2414)
2020(2005)
2019(4645)
2018(4921)
2017(9833)
2016(5851)
2015(7022)
2014(7202)
2013(6989)
2012(6732)
2011(6304)
2010(6638)
2009(6131)
2008(6144)
2007(5587)
2006(5219)
2005(4778)
作者
(17022)
(14074)
(13695)
(13475)
(8738)
(6586)
(6451)
(5383)
(5272)
(5137)
(4712)
(4581)
(4574)
(4463)
(4427)
(4337)
(4307)
(4068)
(4054)
(4052)
(3849)
(3544)
(3468)
(3282)
(3268)
(3241)
(3165)
(3102)
(2899)
(2758)
学科
(20172)
经济(20151)
管理(13191)
(12274)
中国(10269)
方法(8961)
数学(8299)
数学方法(8215)
(8154)
企业(8154)
(7050)
(6453)
(5534)
银行(5524)
(5469)
(5418)
贸易(5414)
(5372)
教育(5347)
(5340)
理论(5076)
教学(4958)
(4121)
金融(4121)
(3962)
农业(3914)
(3887)
税收(3757)
业经(3741)
(3729)
机构
学院(87477)
大学(85501)
(34577)
经济(33678)
研究(29706)
管理(28297)
理学(23382)
理学院(23081)
中国(22938)
管理学(22711)
管理学院(22562)
(19114)
(18957)
科学(16627)
(15578)
财经(14755)
(13779)
研究所(13750)
(13217)
(12864)
北京(12795)
师范(12766)
(12713)
中心(12529)
技术(11815)
(11174)
业大(11010)
经济学(10914)
职业(10906)
财经大学(10744)
基金
项目(47320)
研究(38963)
科学(35662)
基金(30675)
(25961)
国家(25721)
社会(21808)
教育(20831)
社会科(20532)
社会科学(20524)
科学基金(20509)
(19590)
编号(18393)
(16788)
基金项目(16062)
成果(15983)
课题(13988)
资助(13223)
(11848)
自然(11742)
自然科(11389)
自然科学(11383)
重点(11308)
(11159)
自然科学基金(11143)
(10706)
(10516)
项目编号(10400)
规划(10063)
(9652)
期刊
(41175)
经济(41175)
研究(30475)
中国(19702)
教育(19132)
(12865)
(11436)
学报(11260)
管理(11084)
(10286)
金融(10286)
科学(9824)
技术(9823)
大学(8684)
农业(7961)
学学(7917)
财经(7434)
职业(7250)
业经(7178)
经济研究(6977)
(6389)
问题(6363)
(6041)
理论(5288)
国际(5005)
(4940)
论坛(4940)
技术教育(4830)
职业技术(4830)
职业技术教育(4830)
共检索到139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伟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两方面。本文厘清了培养目标的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还就国务院《决定》中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在重塑我国职业教育格局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新提法,做了诠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厚望  龚添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也是进行教育评价、评估的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发展,随着"工匠精神"正式的提出与获得高度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调整与改变,"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新探索并对其解构与重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建  
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吕明  
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就业导向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是对人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学生精神的殿堂,要突出育人功能,破除功利主义的育人误区,克服培育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技能、没有文化的现象。惟有如此,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公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关云飞  肖贻杰  徐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联翔  韩德静  
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如何从人的发展、职业的延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建立起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甚至引领的作用,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目标定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继蓉  李素琴  
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阐明研究生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到双元、再由双元到多元的不断分化、逐渐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并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及当前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提出明确的目标定位,即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努力形成多样化培养模式,保证目标多样化的实现,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卓宝  王孙禺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若干特色李卓宝王孙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高等学校是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将成为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人才。因此,...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有声  
工程教育历来是我国最受重视的高等教育组成之一,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工程界和教育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工程教育”究竟是培养科学家,还是培养工程师?这既涉及工程教育的定位,又涉及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本文从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与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晓欣  闫志利  杨帆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规定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与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数次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表现出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和就业导向并重、由培养专门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等特征。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职教育必须基于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层次,面对生源多元变化的现实,妥善处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就业与升学的关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追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翔东  李名梁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尚处于一种模糊、游移的状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孝理  
学校教育应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发展有机的结合,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发展高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产学结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郄海霞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它推动着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类型、模式、规格的多元化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调整,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趋合理和完善,它们融合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既受改革的影响,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逐步从单纯的政治目标转向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进而转向多元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前进的指南。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汤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实用人才""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再到"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反思人才培养目标厘定的争议史,可以探讨人才培养属性、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程度,以进一步明确今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的核心框架应为:注重"立德树人",凸显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目标;加强一体化设计,厘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各阶段、各层次的培养目标;明确"准入水平",厘清不同培养主体的培养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文伟  
通过对我国硕士生原有培养目标的分析,认为其在时代发展中已然陈旧,不能适应国家、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三方面的要求。认同多种类型并举,提出应用型、复合型应为大多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培养部分教学科研专门人才与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应为新时期我国硕士生教育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