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9)
2023(6701)
2022(5686)
2021(5102)
2020(4397)
2019(8963)
2018(8532)
2017(15099)
2016(9082)
2015(9903)
2014(9369)
2013(8937)
2012(7954)
2011(7245)
2010(7162)
2009(6325)
2008(6135)
2007(5226)
2006(4431)
2005(3652)
作者
(29892)
(24984)
(24928)
(23296)
(15793)
(12304)
(11100)
(9812)
(9578)
(8839)
(8468)
(8385)
(8310)
(8154)
(7956)
(7764)
(7535)
(7412)
(7283)
(7189)
(6741)
(6240)
(6113)
(5731)
(5693)
(5579)
(5427)
(5423)
(5274)
(5169)
学科
(29328)
经济(29294)
(22389)
管理(22354)
(16868)
企业(16868)
方法(14808)
数学(13435)
数学方法(13305)
(9717)
(8918)
中国(8024)
(7595)
(7417)
贸易(7416)
(7240)
业经(7019)
农业(6712)
理论(6405)
技术(5963)
环境(5442)
教育(5235)
教学(5062)
(4718)
财务(4715)
财务管理(4709)
(4677)
产业(4659)
(4575)
地方(4559)
机构
学院(126977)
大学(125822)
(45966)
研究(45799)
经济(45105)
管理(43247)
理学(38895)
理学院(38361)
(37822)
管理学(37436)
管理学院(37258)
科学(33915)
农业(30817)
中国(30194)
业大(29387)
(25720)
(25716)
研究所(24340)
农业大学(20977)
中心(19645)
(18693)
(18195)
技术(17339)
(16404)
(16301)
(16230)
(16027)
(15534)
财经(15508)
实验(15197)
基金
项目(96605)
科学(73687)
基金(68940)
(64891)
国家(64354)
研究(60776)
科学基金(53045)
(40470)
自然(37953)
社会(37634)
基金项目(37195)
自然科(37139)
自然科学(37116)
自然科学基金(36488)
社会科(35696)
社会科学(35684)
(34434)
教育(29879)
资助(27526)
重点(22790)
编号(22551)
计划(21982)
(21223)
(20351)
科技(20339)
(20034)
创新(19858)
科研(19590)
(19577)
(18079)
期刊
(42329)
经济(42329)
学报(35194)
(33452)
研究(29343)
科学(26464)
中国(25701)
大学(24546)
学学(23806)
农业(23036)
教育(16175)
管理(13774)
(13009)
(12480)
业大(11415)
农业大学(10086)
技术(9843)
(9002)
经济研究(7854)
业经(7762)
科技(7716)
财经(7449)
(7202)
金融(7202)
中国农业(6644)
自然(6437)
(6400)
林业(6195)
问题(5866)
商业(5630)
共检索到170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宇俊  程智慧  
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株5-4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振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番茄种子发芽法检测了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黑麦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7.0,培养温度20-22 C,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1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艳丽  肖浪涛  胡先奇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裕琪  梁德霖  孔繁春  
结合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对用于该菌生长的豆类培养基进行了比较,从中选出日本菜豆制作的培养基,在对晚疫病菌菌株的分离、培养、保存等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开展晚疫病菌的研究工作十分有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军  Rob Weide  屈冬玉  王晓武  谢开云  Francine Govers  
以具有和不具有无毒基因Avr1表现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80029(AVR1)和88133(avr1)以及其杂交F1代50个菌株群体为试材,限制性内切酶PstI和HhaI为酶切组合,采用荧光AFLP技术和混合分组分析法(BSA),通过256对引物筛选得到了5个与Avr1连锁的候选AFLP标记并进行了菌株个体验证,遗传分析表明5个标记中有2个标记与Avr1连锁且在F1代中共分离,无交换重组发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缪云琴  孟然然  唐唯  杨仙  李灿辉  
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近年在云南省种植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1998年发现晚疫病菌的2种交配型以来,有性生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以2010年来自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86个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以对峙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为准,比较分析了CAPs标记和A2特异性DNA片段扩增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证实了2种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均可以准确检测出晚疫病菌A1和A2交配型,但不能区分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总菌株的82.56%,在云南省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存在,已成为云南省晚疫病菌群体中的优势交配类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静思  王伟伟  单慧  杨洋  李灿辉  唐唯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 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 013,0. 010和0. 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丽  胡先奇  鲁绍凤  罗文富  RYU K Y  肖浪涛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占所测菌株的28.69%,主要分布在寻甸、丽江、昆明;其次是3.4.10,发生频率为13.11%,主要分布在镇雄;然后是3.10,发生频率为10.66%,主要分布在宣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3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交配型均为A1,A1交配型在被测菌株中占绝对优势;在38个内蒙古供试菌株中,共发现1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其中以小种3a.3b.4.7.10,1.2.3a.3b.4.5.6.7.8.9.10.11和3a.3b.4.6.7.10发生频率较高,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1.05%,13.16%和10.53%,并且发现能克服全部12个抗病基因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5株,占被测菌株的13.16%,但菌株中克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线粒体DNA单倍型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均为Ⅱa型,说明Ⅱa型可能是目前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同时病菌群体结构为新的群体结构;所有供试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可划分为17种AFLP基因型,平均每2个菌株为1个特有的基因型,17种基因型分布于3个组中,菌株的亲缘关系与病菌的地理来源、采集年份无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洪浩  吴应山  杨春林  吴婕  席亚东  王晓黎  刘波微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杰华  杨志辉  张凤国  杜洪忠  刘大群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表现型群体遗传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世界各国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病菌对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频率。同时综述了几种分子标记,如mtDNA指纹、RFLP、RAPD、AFLP和SSR在研究晚疫病菌基因型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工作的重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国胜  吕国朝  杨志辉  刘桂云  朱杰华  
对2004年7月采自河北省围场县甘沟门、棋盘山、哈里哈村和围场县马铃薯研究所试验地及温室的26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甲霜灵敏感性评价。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在26个被测菌株中高抗菌株23个,占被测菌株的88.5%;高度敏感菌株、敏感菌株和中抗菌株各1个,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85%。对甲霜灵高抗菌株在病菌群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抗性程度很高,浓度为100μg/mL的甲霜灵对46.2%的被测菌株没有任何抑制效果。交配型的测定结果表明2004年采自河北省围场县的26个菌株全部为A1交配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君辉  杨艳丽  朱菲莹  王若仲  萧浪涛  
将紫茎泽兰的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萃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100%.进一步采用不同梯度的混合有机溶剂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8:1)、石油醚:乙酸乙酯(4:1)和甲醇试剂洗脱得到的有效物质,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1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安  齐志广  马春红  阎芝芬  魏建昆  
采用根尖伸长抑制法,对比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菌丝滤液的致病力大小,即毒素产量高低。结果表明,黑暗静止条件下毒素产量最高,随后依次为光照 12 h-黑暗 12 h-静止条件、光照摇动、光照静止、黑暗摇动。但光照摇动和光照静止条件无显著差异。在有光培养条件下,摇动和静止差异不显著;在黑暗条件下,静止比摇动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静止培养条件下,黑暗比光照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摇动条件下,光照比黑暗更有利于毒素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雪   邓登超   杨明王   霍超   曹继芬   谢勇   赵志坚  
【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_(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_(50)值处于0.0666~3.8498μg/mL,平均EC_(50)值为(0.5286±0.5394)μ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_(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