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3)
- 2023(8612)
- 2022(7178)
- 2021(6485)
- 2020(5389)
- 2019(11818)
- 2018(11745)
- 2017(20600)
- 2016(12231)
- 2015(13654)
- 2014(13419)
- 2013(12519)
- 2012(11384)
- 2011(10278)
- 2010(10138)
- 2009(9008)
- 2008(8766)
- 2007(7770)
- 2006(6664)
- 2005(5631)
- 学科
- 济(37041)
- 经济(36985)
- 管理(30140)
- 业(27676)
- 企(20873)
- 企业(20873)
- 方法(15918)
- 数学(14021)
- 数学方法(13846)
- 学(12986)
- 农(12908)
- 中国(11486)
- 财(10679)
- 制(9085)
- 理论(8789)
- 贸(8778)
- 贸易(8777)
- 业经(8631)
- 易(8494)
- 农业(8481)
- 体(7620)
- 教育(7103)
- 地方(7061)
- 技术(7033)
- 银(6912)
- 银行(6844)
- 环境(6742)
- 融(6584)
- 金融(6576)
- 行(6523)
- 机构
- 学院(167313)
- 大学(165566)
- 研究(62782)
- 济(57791)
- 经济(56448)
- 管理(55695)
- 理学(48487)
- 理学院(47789)
- 农(46672)
- 管理学(46546)
- 管理学院(46277)
- 科学(45421)
- 中国(43474)
- 农业(37564)
- 业大(36376)
- 京(35600)
- 所(34918)
- 研究所(32664)
- 中心(27380)
- 江(26096)
- 财(25682)
- 农业大学(24966)
- 技术(23728)
- 院(23195)
- 省(23096)
- 北京(21728)
- 范(21461)
- 室(21349)
- 师范(20965)
- 财经(20619)
- 基金
- 项目(122965)
- 科学(92409)
- 基金(85425)
- 家(80246)
- 研究(79960)
- 国家(79587)
- 科学基金(64661)
- 省(51330)
- 社会(47373)
- 基金项目(45800)
- 自然(45632)
- 社会科(44671)
- 社会科学(44658)
- 自然科(44572)
- 自然科学(44541)
- 自然科学基金(43741)
- 划(43504)
- 教育(38431)
- 资助(34379)
- 编号(31101)
- 重点(29115)
- 计划(27320)
- 创(26064)
- 发(25971)
- 科技(25818)
- 部(25146)
- 科研(24599)
- 创新(24426)
- 成果(24209)
- 课题(23710)
共检索到241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阳 乔鑫 张俊青 胡磊 姜兰兰 王星 边银丙
为探求抑制香菇镉富集的方法,开发镉污染防控技术,设置实验室菌丝培养和大棚袋式栽培2个阶段试验,分析培养条件及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及子实体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10~30℃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pH 4~8范围内随着培养基pH值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含镉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mmol/L Ca(NO_3)_2、KNO_3和Mg(NO_3)_2,发现Mg~(2+)能明显抑制菌丝对镉的富集;随着香菇子实体发育成熟,镉含量逐渐降低,不同部位镉含量呈现菌褶>菌盖>菌柄;在培养料中分别添加硫酸镁、硫酸锌、活性炭和沸石,发现添加50 mg/kg硫酸镁、60 mg/kg硝酸锌和2.5%活性炭,能使子实体镉含量下降42.8%、46.9%和50.3%。上述研究表明,培养条件和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镉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外源添加物抑制香菇对镉的富集作用。
关键词:
香菇 镉 温度 金属阳离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书倩 辛广 刘长江
采用结合AAS、CS、EAAI、BI、NI、SRC等评价体系对白灵菇子实体与菌丝体进行蛋白质营养评价,研究了白灵菇蛋白质结构的均衡性及合理性。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氮比例56%,子实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氮比例55.8%,高于鸡蛋(49%)和FAO标准模式(35%);但二者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值不高,表明白灵茹蛋白质菇氨基酸在均衡性方面尚存不足。
关键词:
白灵菇 蛋白质 评价体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晶 林雄杰 何静敏 蔡璨 林占熺
为探讨牛樟芝子实体和不同培养时期的菌丝体中三萜含量及鲨烯环氧酶基因(Se)和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Mvd)的表达情况,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三萜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甲羟戊酸途径(MvA)中Se和Mv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当生长至21 d时牛樟芝菌丝体干重逐渐趋于稳定。当培养时间小于28 d时,菌丝体中三萜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28 d时菌丝体的三萜含量最高,达(39.192±2.025)Mg/g,仅次于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49.391±2.675)Mg/g,玉米芯栽培的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最低,为(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珏 贺新生 郑林用
柏树火焰层孔菌是柏树的病原菌物,是中国和亚洲的新记录属中的新记录种。本文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柏树火焰层孔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麸皮,P、K、Mg对其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Fe、Zn对其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生长曲线试验得到Logistic方程:y=0.22/(1+1.019 e-0.013x),菌丝体干质量为0.22 g.100 mL-1。
关键词:
柏树火焰层孔菌 液体培养 菌丝体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德意 赵伯善
研究表明 ,加入尿素、苜蓿根粉等含氮添加物 ,能显著提高粪肥中尿囊素 (All)的含量 ,幅度为 10 5%~ 2 2 5% ,并在堆腐后期减缓All含量的降低速率。蛋白质和核酸的变化能影响All的含量 ,通径分析表明 ,蛋白质对All的累积直接贡献大 ,其直接作用系数均在 0 9以上 ,核酸的直接作用较小 ,其直接作用系数在 0 0 5以下 ,两者的间接作用都小。加入含氮添加物能提高All含量 ,主要是因为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 ,促进了All的生物合成
关键词:
粪肥堆腐 尿囊素 尿素 苜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改静 李守勉 李明 田景花 王俊玲 李伟平
研究了7种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猴头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猴头菌生长发育的碳氮比。结果表明:猴头菌菌丝在7种碳氮比栽培料处理上均能生长,且都能形成子实体,但存在差异。在碳氮比为28∶1~38∶1的栽培料处理上菌丝生长最好,表现为菌丝生长速度快,且洁白浓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所设置的处理间,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呈增加趋势,当碳氮比达到38∶1时生物学效率达最高峰,此后,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逐渐下降。综合考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方面的因素,最适宜猴头菌生长发育的碳氮比为38∶1。
关键词:
猴头菌 碳氮比 栽培料 生物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 张宇清 冯薇 秦树高 王莉 佘维维
生物土壤结皮(以下简称"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受到水分、养分的限制以及风蚀的影响,其发育演替和恢复仍然较为缓慢。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自然发育的生物结皮为种源,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室外人工培养试验,探究高吸水性树脂(SAP)、硝酸铵、葡萄糖、沙蒿胶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AP对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无显著性影响,硝酸铵和葡萄糖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的抗压强度,低用量的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高用量的沙蒿胶对结皮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硝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晶 林雄杰 童金华 刘朋虎 林占熺
为筛选富萜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株,对收集的3株牛樟芝菌株(Ac620,Ac1404,Ac001)进行itS序列分析,通过香草醛-冰醋酸法对牛樟芝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含量进行分析。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Ac1404和Ac001的itS序列完全相同,长度均为593 bp,Ac 620菌株的长度为581 bp。供试菌株Ac001、Ac1404和Ac620菌丝体中的三萜含量分别为34.30、18.47和16.68 mg·g-1(dW),菌株Ac001与Ac1404和Ac620间菌丝三萜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
牛樟芝 ITS序列 菌丝体 三萜含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王进涛 陈立国 杨新美
通过对双孢蘑菇覆土层中微生物作用分析发现,覆土中同时存在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作用不明显3种类型的微生物。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固氮菌和细菌,经鉴定分析属于链霉菌属、固氮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在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内分别处理这些微生物,蘑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量增加。
关键词:
覆土层 微生物 双孢蘑菇 菌丝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作舟
香菇子实体释放孢子持续时间的观察吕作舟(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430070)OBSERVATIONONTHESUSTAINEDTIMEOFLentinusedodesFRUITBODYRELEASINGSPORESLuZuozhou(Huazhon...
关键词:
香菇 子实体 释放孢子 持续时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协光 李嘉翔 黄学
采用深层培养方法培养猴头菇、金针菇和灵芝菌菌丝体,并以此为主料,辅以食药兼用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精制而成“猴头玉灵晶”、“金菇豆妈”、“速溶录芝茶”等保健疗效食品,为食用菌深加工开辟了新的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成颖 徐乾 金璐 杨华 张正竹 宛晓春
以龙井43的嫩叶等为材料,考察在培养基中添加茶氨酸合成前体物、代谢中间物及NO供体硝普钠对愈伤组织中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并研究水培苗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硫酸铵对茶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的盐酸乙胺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特别是在培养的第6~12天,愈伤组织中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明显,培养至第12天时,茶氨酸的含量最高,为108.96μmol/g(以干质量计),是对照的7.72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低浓度的谷氨酰胺、丙氨酸及谷氨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中的茶氨酸含量,其中添加5 mmol/L的谷氨酰胺时增加最为明显,茶氨酸含量是对照的近7倍;培养基中添加0.05或0.07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亦农 韩梅 赵春燕
采用大米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和大米猪血混合培养基培育蛹虫草,探索营养成分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甘露醇、虫草多糖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D-甘露醇含量最多,为13.9mg·g-1;猪血大米混合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13.9mg·g-1;小米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所含的矿物质元素Cu、Zn、Mg、Na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3.65mg·kg-1、107.05mg·kg-1、31.95mg·kg-1和398.85mg·kg-1;而大米猪血混合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Fe、Mn、K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5.20mg·kg-1、3.80mg·kg-1和12.28g·kg...
关键词:
蛹虫草 甘露醇 虫草多糖 矿质元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丽新 韦仕岩 黄卓忠 陈振妮 覃晓娟 汪茜 王灿琴
分别在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培养基含水量条件下培养金福菇Tg-505菌株,比较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探讨不同温度、酸碱度和培养基含水量对金福菇Tg-505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15~35℃范围内,金福菇Tg-505菌丝均能生长,以25℃时菌丝生长势最佳,日平均生长速度最大为5.99 mm;酸碱度在pH 5.0~10.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pH 7.0~8.0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基含水量在50%~75%范围内菌丝能够生长,含水量为65%~70%时,其菌丝洁白、粗壮、长势好,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77 mm/d以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碧胜 于维水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李倩 梁国鹏 蔡典雄 张继宗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_(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添加秸秆 旱作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