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28)
- 2023(6521)
- 2022(5426)
- 2021(5474)
- 2020(4746)
- 2019(10855)
- 2018(10862)
- 2017(17753)
- 2016(11830)
- 2015(13961)
- 2014(14443)
- 2013(12713)
- 2012(11549)
- 2011(10607)
- 2010(10997)
- 2009(9628)
- 2008(9453)
- 2007(8478)
- 2006(7361)
- 2005(6882)
- 学科
- 济(30201)
- 经济(30162)
- 教育(24357)
- 管理(21495)
- 业(17413)
- 方法(17218)
- 中国(16268)
- 企(15657)
- 企业(15657)
- 数学(14594)
- 理论(14182)
- 数学方法(14145)
- 教学(12114)
- 学(9124)
- 研究(6995)
- 农(6905)
- 学法(6668)
- 教学法(6668)
- 财(6599)
- 技术(6059)
- 业经(6047)
- 学校(5587)
- 学理(5524)
- 学理论(5524)
- 发(5430)
- 和(5327)
- 思想(5276)
- 政治(5088)
- 思想政治(4802)
- 政治教育(4802)
- 机构
- 大学(150676)
- 学院(142438)
- 研究(53196)
- 管理(42813)
- 济(40854)
- 教育(39443)
- 经济(39425)
- 理学(36577)
- 理学院(35887)
- 范(35587)
- 师范(35386)
- 京(34716)
- 管理学(34357)
- 管理学院(34053)
- 科学(32410)
- 中国(31084)
- 师范大学(28806)
- 所(26913)
- 江(24413)
- 研究所(24409)
- 北京(23489)
- 技术(22976)
- 中心(22432)
- 职业(20890)
- 农(20138)
- 财(19836)
- 州(19440)
- 院(19303)
- 业大(18949)
- 农业(15650)
- 基金
- 项目(89545)
- 研究(75423)
- 科学(70974)
- 基金(57461)
- 家(48802)
- 教育(48520)
- 国家(48175)
- 社会(41465)
- 科学基金(39836)
- 社会科(38822)
- 社会科学(38811)
- 省(38447)
- 划(35234)
- 编号(35117)
- 成果(33460)
- 课题(29988)
- 基金项目(28487)
- 年(25850)
- 资助(24617)
- 自然(24186)
- 自然科(23682)
- 自然科学(23679)
- 自然科学基金(23208)
- 重点(22661)
- 规划(22193)
- 部(21777)
- 项目编号(21303)
- 大学(20266)
- 发(19737)
- 教育部(19693)
- 期刊
- 教育(72490)
- 研究(56290)
- 中国(46296)
- 济(45190)
- 经济(45190)
- 学报(22721)
- 大学(19464)
- 技术(19083)
- 科学(18252)
- 职业(18020)
- 农(17996)
- 管理(16382)
- 财(15182)
- 学学(14925)
- 农业(13061)
- 技术教育(11395)
- 职业技术(11395)
- 职业技术教育(11395)
- 图书(11124)
- 坛(10556)
- 论坛(10556)
- 高等(10357)
- 融(9656)
- 金融(9656)
- 高等教育(8865)
- 发(8609)
- 书馆(8542)
- 图书馆(8542)
- 成人(8362)
- 成人教育(8362)
共检索到238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艳玲
学校中儿童的日益多样化,使得教师教育必须帮助新教师理解如何与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打交道。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假设每一个孩子都有相似的经历和体验,而要对学生的差异性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文化的敏感。多元文化教育更大的使命,是要确保教育实践的公平性,履行教育助推社会公正的使命。因此,为社会公正培养"文化敏感型教师",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议题。文化敏感型教师尽最大努力确保所有学生学业成功,帮助学生发展批判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改变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文化敏感型教师的概念使我们超越了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肤浅定义,将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指向这样的方向:教育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获得的权利。多元文化教师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以下简称"明远基金")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TC")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明远TC项目"。"明远TC项目"为期5年,在2014至2019年间,"明远基金"每年拨款5万美金,TC每年配套5万美金,资助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留学生和以北师大为代表的中国高校访问学者或学生,在哥伦比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陈竞蓉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理论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大批前来美国学习教育的中国留学生。这些中国留学生在该校接受了先进的科学与人文教育,归国后成为改造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军人物。20世纪20年代前后,顺应世界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潮流,杜威、孟禄、克伯屈等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知名教育家相继来华,与其中国弟子们联袂主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教育改革运动,最终促使中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中国 现代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陶阳 莫纳·格里森
相较于中国儿童史而言,西方儿童史研究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加国儿童与教育史学者格里森教授长期致力于深入理解儿童在教育等专业实践下以及学习中的具身化经验,尤其擅长运用微观叙事结合宏观叙事的混合写作方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吸收和改造理论视角,对自传、口述、信函等史料展开解读。同时,格里森重视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对关于儿童的理论预设和方法途径进行反思和创新,比如其所提出的关系性、情境化、差异性的儿童主体性概念。她认为,历史学者可以在理论和方法创新上更为大胆,并且要对现实困境和问题保持关切和参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萍 李琼
本文是两位中国学者就教师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副主任林·古德温(A.Lin Goodwin)展开的学术对话。在对话中,古德温教授畅谈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驻校教师培养项目的设计理念、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古德温教授认为,教师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应以牺牲教育理论的学习为代价,而应以"整合性"和"基于实践的问题导向"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核心原则,帮助师范生形成"关于实践的理论"。古德温教授还分析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对以大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大学专业教育的模式应该超越"学术性"和"实践性"之争,更好地发挥教师培养的主体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思萍 洪明
美国是世界上成人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美国教育领域享有盛名,其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制度完整规范,独具特色,培养质量上乘。以成人学习与领导专业为例,从理论型与实践型兼顾的培养目标为起点,招生制度兼顾学业水平与综合能水平,专业性与灵活性并举的课程设置,多元的培养方法,到学术梯度人才互补的导师制度,体现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卓越性,对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教师学院 培养制度 成人学习与领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玲 徐婷婷
1880-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早期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从菜园协会转型为大学的专业学院,机构性质也完成了慈善到专业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学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人才培养定位,并且通过整合大学、学院的学术传统和师范学校的学徒传统,率先在教师专业培训上将师范学校技术教学和大学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形塑了美国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模式,梳理其早期发展历程可为思索当前教育学院的定位、功能及发展趋势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 教师学院 教师培训 专业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崔藏金 王鉴
为了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于多项实证研究确认了教师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设计了与博士学位课程相互嵌套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培养课程,实施了教师教育者专业教育项目。项目实施结果显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学习与基于共同体的教师教育研究能有效帮助教师教育者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教育者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形塑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为教师教育者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教师教育者 素养结构 课程框架 美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从社会生活史角度,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郭秉文的原始档案及相关研究为史料,对其在师范学院学习期间(1911—1914)进行历史探究。结果发现:(一)郭秉文选择师范学院的动机出自"教育改革的力量",其学业成绩为中等略偏下,修业期限低于其后中国学生(博士)平均值;(二)郭秉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均为中国教育,博士论文选题教育史与其时师范学院整体博士论文选题相关,旨趣希望为英语语系人们介绍繁复的、不同时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进;(三)郭秉文在师范学院期间参与了大量社团活动,其娴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留美中国学生总会第一任主席及Phi Beta Kappa成员等均为明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蔚之
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5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探讨1930—1950年由该校中国学生所完成的教育基础理论领域之七篇论文,其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国学生所撰论文数量比起1920年代大幅减少,且处于渐由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变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典范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哲学方面,该校中国学生直至1950年左右才有人开始以美国教育哲学为论文主题,时间极为晚近,且深受以克伯屈(W.Kilpatrick)为首的社会重建学派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之影响;至于比较教育论文出现于1930年代早期,是该校中国学生论文由1920年代乐观启蒙一转而为激进救亡的分水岭。整体而言,中国学生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荣国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这次展览的主要承办单位,也是同时揭牌的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教教师教育联盟的主办单位、牵头单位。在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现场,学院王建华院长接受了记者采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山崎博敏 高慧珠
在这篇访谈中,山崎博敏教授根据其近年对日本教师需求的研究,畅谈了对日本全国各个区域乃至各县到2025年左右为止的教师需求人数的相关推算预测。在推算的必要性上,介绍了日本二战后到现在教师需求处于繁盛期和萧条期之间的往复振动之势,以及造成这种大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人数的增减和退职教师人数。在推算方法上,详细阐述了各个县每年需要的教师人数等于教师数的增减加上教师退职的总人数。在推算结果上,全国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教师需求状况不同,各个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各个县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在教师需求减少的影响和对策上,分别考察了对国家在教师培养的政策、教育委员会、大学、中小学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关键词:
教师需求 推算 展望 山崎博敏 日本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道奇、巴特勒、赫维里、拉塞尔几位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推动下创建,完成了从慈善机构、教师培训学院到大学水平的专业学院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众多教育学术精英汇聚于此,开创了哥大师院乃至美国教育学科构建及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 专业学院 教育学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夏欢欢 Hamish Coates
人才培养和评价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不仅需要宏观的政策把控,更需要中观及微观的制度落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实践中经验丰富,剖析其基于五项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可对我国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产生以下借鉴:构建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的能力指标、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人才培养和评价中心下放到院系、发展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智能体系。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2014年3月12日下午,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经济学教授魏尚进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讲座。我校叶兴国副校长接见了魏尚进教授并与之进行了会谈。讲座由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沈玉良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国际经贸研究所、国际经贸学院以及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魏教授讲座的主题是"用结构性计量方法测算外贸先锋活动中的市场失灵程度",其主要研究问题是外贸先锋活动中是否存在市场失灵以及市场失灵的程度有多大,其贡献在于采用结构性计量方法测算出市场失灵的程度。在国际贸易领域,当企业出口产品到新市场时,需要成本以了解当地需求、监管复杂性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访谈
知识建构引领教育创新:理论、实践与挑战——访国际知名学习科学专家波瑞特教授和斯卡德玛利亚教授
跨学科视域下的协作与融合——多伦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Wendy Duff教授学术访谈
碧桂园模式:焦点背后的矛盾——北京师范大学邬翊光教授访谈
教育公平与教师责任:《科尔曼报告》的启示——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庞雪玲教授访谈
教师的文化知识:创造教学的当下意义及其改进的无限可能——密西根大学Kathryn M.Anderson-Levitt教授访谈
遵循社科规律改革博士生培养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访谈
让历史成为创新的源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于志晶研究员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