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85)
2023(23523)
2022(20085)
2021(18619)
2020(15778)
2019(36347)
2018(35649)
2017(67167)
2016(36990)
2015(41591)
2014(41548)
2013(41151)
2012(38476)
2011(35103)
2010(35328)
2009(32760)
2008(32519)
2007(28895)
2006(25494)
2005(23051)
作者
(111838)
(93589)
(92802)
(88351)
(59622)
(44926)
(42150)
(36445)
(35592)
(33473)
(32035)
(31507)
(30068)
(29711)
(29158)
(28887)
(28004)
(27660)
(26937)
(26924)
(23432)
(23289)
(22781)
(21287)
(21119)
(20886)
(20841)
(20553)
(19058)
(18676)
学科
(159698)
经济(159520)
管理(102918)
(97678)
(79208)
企业(79208)
方法(66701)
数学(57690)
数学方法(56941)
中国(45033)
(41568)
(38255)
(36689)
地方(34841)
业经(34190)
(29434)
贸易(29417)
(28680)
(28472)
农业(28048)
(24662)
银行(24562)
理论(24218)
(24132)
金融(24127)
环境(23650)
(23585)
(23522)
(23408)
财务(23315)
机构
大学(539183)
学院(535037)
(217798)
经济(213102)
管理(200942)
研究(192461)
理学(172662)
理学院(170568)
管理学(167234)
管理学院(166283)
中国(143846)
科学(121792)
(117217)
(100195)
(99039)
(98344)
研究所(91403)
中心(85955)
业大(84339)
(80305)
财经(78691)
农业(77541)
北京(74752)
(71769)
(71447)
师范(70922)
(69288)
经济学(66182)
(64436)
经济学院(59360)
基金
项目(359052)
科学(279638)
基金(259302)
研究(253739)
(230105)
国家(228223)
科学基金(192831)
社会(159255)
社会科(150794)
社会科学(150752)
(139740)
基金项目(136349)
自然(127675)
自然科(124745)
自然科学(124701)
自然科学基金(122465)
(119276)
教育(116598)
资助(108151)
编号(101477)
成果(83305)
重点(81716)
(78573)
(78381)
(73329)
课题(71423)
科研(69335)
创新(68645)
计划(67324)
教育部(66084)
期刊
(243812)
经济(243812)
研究(158884)
中国(106705)
学报(95410)
(89300)
科学(84010)
(75689)
管理(74335)
大学(70485)
学学(66436)
农业(60855)
教育(57366)
(48738)
金融(48738)
技术(45913)
经济研究(39505)
财经(38884)
业经(38122)
(33462)
(32643)
问题(32388)
图书(27779)
(27015)
技术经济(26470)
(26433)
统计(25775)
科技(25596)
业大(24127)
理论(24014)
共检索到807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郝伟伟  高红岩  刘宗庆  
城际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骨干力量,对引导和带动城市群经济、人口和资本紧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本文全面界定了紧凑型城市群的内涵,并对中国十大城市群2001—2016年紧凑发展程度进行测算;通过构建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模型、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和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分别探究了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际轨道交通变量对城市群紧凑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这一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城市群紧凑度变量与经济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城市群紧凑发展要有一定限度;城际轨道交通既对城市群经济效率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城市群紧凑度对经济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应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使其实现网络化,才能充分发挥对城市群紧凑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促进城市群经济效率的提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城市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高级化空间组织形式,群内各城市既相对独立,又存在着紧密且错综复杂的依存共生关系。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为微观经济体在分享、匹配和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是对单纯地靠要素集聚形成的优势的补充,在特定情况下,城市的连通性甚至替代了集聚经济。城市连通性对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尚需实证检验。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994-2016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城市群内部城际联系强度,分析测算十大城市群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多个城市共享集聚经济的正效益;人口规模大,城市群会表现出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但当城市规模超过理论上的最优规模,会使集聚经济的负外部性表现突出,对城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城市群内部城市利用自身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获得其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进而改善经济表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高和基础设施完善,则城市群整体经济效率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林木西  
金融是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现代金融业态的多样化和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凸显,逐步形成了能够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潜能,成为重要的城市间经济关联基础。城市群是先进要素的产生和集聚并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现实战略背景下,选取中国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十大城市群,研究金融规模、金融资源、金融集聚、金融区位、金融外向五种潜能的形成现状,及其对于城市群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同域影响和溢出效应,判断金融服务于城市群实体经济的现实程度,以期为金融推进城市群经济协调运行、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尚永珍  陈耀  
在全球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态势日趋明显。利用2003—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区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城市群内功能分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与功能分工指数显著正相关,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与功能分工指数显著负相关,即在城市群内部形成的中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周边城市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分工协作模式能显著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城市群内功能分工的政策建议:强化中心与周边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加快推进城市群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减少要素流动障碍;完善群内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化解城市间利益冲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玉洲  
通过在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物流能力来考察其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对城市群经济的贡献仍然最大,当前城市群经济发展对投资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小,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物流能力对城市群经济的贡献高于劳动力投入但低于资本投入,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新常态下,城市群经济发展将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传统红利转向制度红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鹏  毕超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新型城市-区域发展合作和空间组合模式。提高十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如何提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邓闻静  纪明  
文章通过测算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能级,确定其核心城市,通过断裂点、经济场强等模型来衡量各核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从测算结果得出:一是核心城市与普通城市间的集聚性不强;二是核心城市产生的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与其交通网络的紧密性有关;三是位于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比位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群更加多元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鹏  陈芬  
中国十大城市群在不断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其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同时,在"能源-环境-经济"这一核算体系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构建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不同发展程度的差距和类型,结合"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尽快缩小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的相关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韬  姚士谋  曹有挥  梁双波  陈振光  
我国城市密集区与城市群的迅速发展,对交通网络化、现代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客流运输最佳的交通方式选择,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城市群区域和城际轨道交通之间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必然的空间映射关系。基于此,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其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5种模式,相应提出放射型、钟摆型、串珠型和网络型等4种城际轨道交通布局形式,并阐述各自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国内城际轨道交通将蓬勃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形式的选择,以有效满足日益庞大的客流需求和推动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青  李佳馨  郭辰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资本存量则具有负面影响;在各子样本内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建议: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政策体系,发展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优势;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晶晶  曾立  
文章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十大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构建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要素与评价指标间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十大城市群2011—2015年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要素的测度得分,评估城市群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文章最后提出四大类城市群各自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