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2)
2023(7364)
2022(6126)
2021(5787)
2020(4805)
2019(10920)
2018(11046)
2017(19350)
2016(11694)
2015(13176)
2014(13459)
2013(12093)
2012(10785)
2011(9862)
2010(10168)
2009(9245)
2008(8984)
2007(8273)
2006(7442)
2005(7076)
作者
(29039)
(24572)
(24299)
(23269)
(15464)
(11630)
(11096)
(9593)
(9247)
(8719)
(8291)
(8239)
(7834)
(7730)
(7693)
(7615)
(7392)
(7221)
(7122)
(7095)
(6368)
(6009)
(5755)
(5706)
(5613)
(5516)
(5454)
(5386)
(4837)
(4834)
学科
(33678)
经济(33605)
管理(31804)
(28816)
(22731)
企业(22731)
教育(19228)
中国(17180)
(12523)
(12480)
(12385)
方法(12342)
数学(10644)
数学方法(10468)
理论(9068)
业经(8720)
(8589)
(8559)
农业(8299)
(8233)
发展(7217)
体制(7113)
(7094)
技术(6936)
地方(6836)
(6824)
银行(6816)
(6709)
财务(6689)
财务管理(6669)
机构
大学(156685)
学院(150978)
(56869)
经济(55466)
研究(54419)
管理(53839)
理学(46260)
理学院(45660)
管理学(44884)
管理学院(44543)
中国(35359)
(34185)
教育(29831)
科学(29768)
(29656)
(29558)
师范(29392)
(25916)
(25298)
师范大学(24332)
中心(23943)
研究所(23143)
(22604)
财经(22565)
北京(21821)
(20411)
业大(20323)
(19787)
(18878)
技术(17964)
基金
项目(98607)
科学(80637)
研究(80498)
基金(70416)
(60162)
国家(59534)
科学基金(51300)
社会(51110)
社会科(48138)
社会科学(48132)
教育(44783)
(39104)
基金项目(36663)
编号(35321)
(34771)
成果(31658)
自然(30465)
自然科(29765)
自然科学(29759)
自然科学基金(29235)
资助(27221)
课题(27054)
(25219)
(24328)
重点(23620)
(22469)
教育部(21967)
(21952)
(21721)
规划(21443)
期刊
(64338)
经济(64338)
研究(56896)
教育(49492)
中国(42748)
(23803)
(21124)
学报(20038)
管理(19390)
科学(19279)
大学(17407)
技术(16238)
学学(14749)
农业(13553)
(13001)
金融(13001)
职业(12521)
财经(11685)
业经(10062)
(10060)
经济研究(9306)
问题(8405)
技术教育(8283)
职业技术(8283)
职业技术教育(8283)
(7908)
论坛(7908)
(7608)
(6900)
(6683)
共检索到241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颖  石智雷  
城镇集聚和户籍制度共同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多寡和群体分配特征。中国式城镇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但限制了他们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而这种影响程度尚未得到充分评估。本文使用国家卫计委2012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19642010年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地级市的宏观匹配数据,在户籍制度的背景下分析城镇集聚如何影响流动劳动者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总体而言,城镇集聚对流动劳动者子女入学概率造成的负面影响在1.25%1.84%之间,进入公立学校的概率则受到6.63%20.99%的负面影响。即便如此,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颖  石智雷  
城镇集聚和户籍制度共同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多寡和群体分配特征。中国式城镇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但限制了他们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而这种影响程度尚未得到充分评估。本文使用国家卫计委2012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1964~2010年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地级市的宏观匹配数据,在户籍制度的背景下分析城镇集聚如何影响流动劳动者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总体而言,城镇集聚对流动劳动者子女入学概率造成的负面影响在1.25%~1.84%之间,进入公立学校的概率则受到6.63%~20.99%的负面影响。即便如此,随迁多子女家庭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较均等,并不存在数量和质量间的替代关系。流动劳动者所具有的非正式制度条件难以弱化其所面临的正式制度约束,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城市内优质资源的向下歧视都放大了这种负面影响,但流动劳动者间潜在的同群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子女入学的概率。低技能流动劳动者与高技能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的互补性推动了城市发展,包容式的城市发则需要尊重流动劳动者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从而在收入和教育两个层面上促进人的城镇化,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机会均等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基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决定着教育公共服务的分配关系,对城乡居民实行歧视性的差别对待,主要表现在异地中考、异地高考问题上。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改革,必须与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改革、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等协同推进、有效对接。否则,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改革难以深化和持续,也难见显著成效。本文重点探讨了当前深化异地中考、异地高考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在联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晶  周灵灵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3.08%提高到2019年的4.3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2021—2035年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迁移率是2016—2020年平均水平的1.1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须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詹圣泽  侯武社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为此,城镇化建设必须和发展好"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革直至取消户籍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晶  周灵灵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0.47%提高到2020年的3.0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生育率保持2010—2020年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需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一南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面临着双重失衡,即不同规模城市发展水平的失衡和城市内部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分享城市福利的失衡。本文认为,由于城市中存在许多不依赖于户籍身份的福利,在不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条件下,大城市中即使是非户籍居民的福利水平也高于小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水平,剥离城市户籍福利含义的单一改革政策会造成外来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集中,最终导致大城市户籍控制加剧,使改革政策具有无效性。因此,应当改变单一地消除城市内部户籍与非户籍居民享受城市福利失衡的改革政策取向,转而致力于缩小不同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失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新型城镇化课题组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城后不能享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制度壁垒,极大地影响了进城农村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长起来,如再不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将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建议按照循序渐进、统筹城乡、突出重点的基本思路,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上依附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居住证制度,使之成为公平配置基本公共资源的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遇到了诸多难题。文章剖析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文录  
石家庄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坚持两个基本条件 ,即收入来源和住房 ,放开了 7种人的入市条件 ,大大降低了农民进入大城市的门槛 ,解决了进城农民的户口问题 ,推进了城镇化速度 ,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次改革的消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将随着各项配套政策的实行得到解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王文录  王太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德鹏  
户籍制度与城市化俞德鹏城市的集聚效益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世界上20个非社会主义大国城市化的平均趋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导致滞后的原因是现行户籍制度而不是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滞...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元波  
本文阐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换模式的不适用性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 :土地问题 (土地流转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和户籍制度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锦  李实  
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人口流动及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重点考察了户籍改革是否影响到城镇迁移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本文首先对样本所在地进行了识别推断,然后对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状况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各种户籍身份劳动力获得白领职业的概率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差异之后,外来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概率受到了户籍改革试点政策的正向影响,从而使其在获得白领职业方面的劣势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户籍改革试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农村劳动力获得白领职业的机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