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986)
2022(1824)
2021(1945)
2020(1663)
2019(3858)
2018(3692)
2017(7351)
2016(4034)
2015(4479)
2014(4579)
2013(4439)
2012(3797)
2011(3271)
2010(3482)
2009(3323)
2008(3451)
2007(3310)
2006(3264)
2005(3232)
2004(2894)
作者
(10756)
(8874)
(8832)
(8595)
(5658)
(4324)
(3988)
(3407)
(3353)
(3324)
(3105)
(3028)
(2852)
(2794)
(2766)
(2762)
(2566)
(2521)
(2514)
(2510)
(2235)
(2155)
(2125)
(2119)
(2005)
(1967)
(1962)
(1893)
(1881)
(1814)
学科
(14016)
经济(13967)
(13058)
(10480)
管理(9478)
中国(8471)
农业(8045)
(6765)
企业(6765)
收入(5618)
(5511)
人口(5145)
地方(4769)
(4551)
分配(4394)
(4300)
发展(3843)
(3834)
业经(3452)
(3414)
方法(3173)
(3108)
银行(3108)
(2938)
制度(2775)
(2775)
(2745)
(2595)
城市(2587)
数学(2582)
机构
学院(54262)
大学(53505)
(22428)
经济(21785)
研究(20582)
管理(18472)
中国(17259)
理学(14789)
理学院(14589)
管理学(14262)
管理学院(14162)
(12700)
(11621)
科学(11226)
(11176)
中心(9940)
(9651)
研究所(9439)
(9162)
财经(9071)
(8811)
师范(8789)
(8048)
北京(8013)
(8011)
(7764)
经济学(7127)
师范大学(6915)
(6870)
人民(6766)
基金
项目(29913)
研究(24700)
科学(23294)
基金(20891)
(17395)
国家(17167)
社会(16022)
社会科(14919)
社会科学(14916)
科学基金(14350)
(11926)
教育(11067)
编号(10986)
基金项目(10705)
成果(10238)
(9630)
资助(8518)
课题(7979)
自然(7509)
自然科(7297)
自然科学(7296)
(7176)
自然科学基金(7152)
(7112)
(6958)
重点(6672)
国家社会(6470)
(6433)
社科(6282)
(6214)
期刊
(32512)
经济(32512)
研究(21486)
中国(14007)
(11150)
(9684)
(7989)
金融(7989)
教育(7551)
科学(7388)
农业(6883)
管理(6682)
学报(6142)
业经(6043)
大学(5158)
问题(4911)
学学(4738)
财经(4492)
经济研究(4115)
技术(4032)
(3907)
农业经济(3734)
农村(3697)
(3697)
人口(3689)
(3131)
经济问题(3094)
(3078)
(2828)
(2767)
共检索到96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多事之秋”。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关系被重新构造,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也在随时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当不在意料之外。如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路线是自乡村而城镇展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上——从改革开放前夜的2.5亿降至目前的6500万。与此同时,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的打响,昔日的保障就业制度开始瓦解,不少国有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低工资、多就业”模式下存在多年的“隐性失业”现象开始公开化,大量冗员被推向社会,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因为收入的突然减少而陷入了贫困的境地;问题的另一端是,大量的离退休职工也因为所在单位不尽人意的经济效益不得不去面对离退休金得不到保障的窘境,本来这些老职工的收入就十分有限,如此一来,自然是“雪上加霜”。新贫困阶层的出现和脆弱人群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性社会问题业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新话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茂林,程玉申  
消除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农村地区存在,在城镇中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容和贫困人口的特征及成因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从我国消除贫困的重点一直放在农村地区,而对城镇贫困人口研究重视较少,但其数量却日益增长的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探讨了导致城镇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并对城镇贫困人口的划分判断提出了具体的测度方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骆祚炎  
本文通过线性支出系统分析得出,我国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其主要是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所致。作者指出:中国不仅要重视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而且要重视城镇贫困问题的解决;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人口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对城镇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和救济力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朝明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变化 ,针对我国城镇出现的新贫困人口现象 ,提出了新贫困人口的界定 ,剖析了新贫困人口生成背景和特征。作者根据近年来城市扶贫的现状 ,指出其不足 ,提出了构建城市反贫困战略系统的设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骆祚炎  
本文通过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认为,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造成的。除最低收入组构成贫困人口的主体外,低收入组居民有“渗透”进入贫困人口的趋势。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城镇贫困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茂林,程玉申  
消除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农村地区存在,在城镇中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容和贫困人口的特征及成因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从我国消除贫困的重点一直放在农村地区,而对城镇贫困人口研究重视较少,但其数量却日益增长的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探讨了导致城镇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并对城镇贫困人口的划分判断提出了具体的测度方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明德  
基于对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多主体并存现状的认识,分析社会救助中存在的规模过小、水平偏低、标准不统一、贫富倒挂等现实问题。认为,现阶段,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救助的最大障碍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及体制不健全,要解决以上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法律监督是极为重要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志清  
要注意非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吴志清(江苏省高淳县老区开发促进会)江苏省高淳县是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583元和2833元,全县17个乡镇中已有7个乡镇和2/3的行政村基本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靖  李敏  
文章在通过对相关概念界定及经济学理论阐释,构建了城镇贫困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通过对城镇贫困供给与贫困需求差异的实证分析来了解现阶段城镇贫困的现实状况,并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万钧  
脱贫与贫困人口的消费周万钧一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消费关系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为1:2.37,1984年缩小至1:1.71,1994年又扩大到1:2.6。如果把城...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蒋南平  蒋若凡  
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与贫困标准及消费标准密切相关。政府可以根据消费标准制定及实施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政策。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应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消费问题。我们应正确地引导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温友祥,司海英  
1 贫穷愚昧困扰着贫困地区的广大妇女 甘肃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脆弱,生产力水平低,生活困难,人文环境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不足,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封建传统意识,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妇女长期陷于贫穷、普遍愚昧之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家庭等各方面,不能平等参与和分享权利。 1.1 贫困妇女不能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出嫁,是“别人家的人”,为她们上学花钱不值得,因而,轻视女性文化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女孩子不能入学或入学后很快又停学,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的双重担子。以甘南州为例,“四普”时女童入学率仅有45.67%,个别县乡不足20%,比男童入学率低29.67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鸿,程远,田文华  
城市新贫困不仅构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陷阱”,而且明显地损害了社会公正,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并对社会稳定构成了直接的冲击。目前,城市贫困家庭就医问题业已成为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通过对上海市贫困家庭人口就医问题的调查,分析贫困人口就医问题现状与就医障碍,探讨了贫困人口就医问题的社会危害,提出了解决贫困人口就医的对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劲光  
在贫困脆弱性和贫困动态理论的逻辑归纳与阐述基础上,利用辽宁省重点贫困县调查样本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脆弱度分析以及敏感度分析等方法实际测度了贫困县贫困状态的分布情况和脆弱程度;从贫困动态的角度,对贫困户1997—2006年间的贫困发生频次、深度及持续时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各个贫困县的贫困脆弱性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受多重致贫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类型分布特征;贫困动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贫困脆弱度的结果;贫困时段分析与以往研究发现略有不同,呈现出"暂时贫困"和"长期贫困"二者"并重"的特征,而非"单一分布"的"偏态",真正有效率的扶贫救济制度应当准确地锁定在持续贫困的家庭上,政策相应地要具有差异性和弹性,这样才有可能快速及时地解决攻坚阶段的贫困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