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6)
2023(4888)
2022(4385)
2021(4020)
2020(3750)
2019(8926)
2018(8990)
2017(18097)
2016(10110)
2015(11739)
2014(12116)
2013(12191)
2012(11166)
2011(10167)
2010(10308)
2009(9676)
2008(9773)
2007(9109)
2006(7750)
2005(6898)
作者
(30257)
(25676)
(25501)
(24480)
(16057)
(12361)
(11865)
(10129)
(9467)
(9038)
(8650)
(8550)
(8267)
(8113)
(8022)
(8015)
(7971)
(7568)
(7371)
(7360)
(6471)
(6300)
(6222)
(5887)
(5840)
(5800)
(5789)
(5683)
(5248)
(5208)
学科
(44803)
经济(44747)
(26468)
管理(25931)
方法(23210)
数学(21003)
数学方法(20850)
(20023)
企业(20023)
(13461)
中国(11570)
(11253)
地方(9688)
(9184)
农业(8843)
(8670)
贸易(8669)
(8401)
业经(7949)
(7560)
(6615)
财务(6602)
财务管理(6580)
(6570)
企业财务(6166)
(6042)
(5998)
银行(5978)
环境(5938)
(5728)
机构
大学(150068)
学院(149482)
(62737)
经济(61389)
管理(57383)
研究(49985)
理学(49547)
理学院(48978)
管理学(48145)
管理学院(47862)
中国(37343)
科学(31707)
(31383)
(29499)
(28012)
(26367)
业大(24515)
研究所(24027)
中心(23587)
农业(23409)
(23303)
财经(22525)
(20328)
经济学(19701)
北京(19661)
(19517)
师范(19332)
经济学院(18029)
(17999)
(17311)
基金
项目(97798)
科学(75832)
基金(70278)
研究(70110)
(61285)
国家(60777)
科学基金(51095)
社会(43929)
社会科(41564)
社会科学(41548)
(38880)
基金项目(37958)
自然(33110)
(32615)
教育(32368)
自然科(32304)
自然科学(32291)
自然科学基金(31715)
编号(29275)
资助(29087)
成果(23642)
(22181)
重点(22030)
(21454)
课题(19766)
(19670)
科研(19225)
教育部(18607)
创新(18443)
大学(18340)
期刊
(67767)
经济(67767)
研究(41126)
中国(27047)
(26817)
学报(24586)
(22325)
科学(22107)
大学(17968)
农业(17688)
管理(17558)
学学(17014)
教育(12799)
技术(12509)
(12202)
金融(12202)
业经(11640)
财经(11099)
经济研究(10649)
问题(9863)
(9597)
(9477)
技术经济(8184)
(7847)
统计(7838)
商业(7586)
理论(7556)
(7274)
资源(7047)
实践(6870)
共检索到214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路春艳  张景鸣  
文章基于全国城镇职工的问卷调查,通过列联表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和工作特征4方面分析了不同职工群体延迟退休意愿。结果显示身体健康、学历高、收入高、岗位级别高的高资本存量职工更愿意延迟退休。进一步采用Logistic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延迟退休意愿影响的大小和程度,全样本和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出学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岗位级别越高的城镇职工越愿意延迟退休。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考虑健康状况、岗位级别和学历等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达到相对公平,以期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倩倩  陈鹏军  
针对中国现行男女差龄退休制度,本文以2014年"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3 88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工作和其他四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男女同龄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更高,并且持反对态度的几率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延迟退休意愿及其相关因素对同龄退休亦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为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和保护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维护性别平等和女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万  
鉴于延迟退休对养老金收支有多重影响,本文假定2025年起以"每4年延迟1年"节奏,逐步将男(女)养老金正常领取年龄(NRA)从60(55)岁提高至2049年的65(60)岁,利用中国未来分年龄人口数的完整估计数据,估算了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影响的净效应。估算结果显示,延迟退休为2050年争取到了近25%的制度赡养比下降空间,养老压力高峰期大大推迟。无论延迟与否,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规模都很大,但延迟退休对抑制缺口扩大仍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短中期,每年的收支缺口会因此减少40%~70%,但2050年后的远期效果明显减弱。建议尽早实施渐次延迟退休,减少工作退休的强制性,尊重国情允许男女差龄退休;加强养老金财政补贴长期规划,减轻远期财政兜底压力;加强养老金缴费与受益的精算联系,大力提高基金投资效率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幸超  
通过构建动态精算模型,模拟分析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现行退休政策下,基金将在2041年开始出现累计赤字(基金已全部亏空),到2060年,基金累计赤字达588 909.82亿元;与现行退休政策相比,延迟退休年龄后,基金累计赤字开始出现的时点将推迟6或12年,2060年累计赤字减少至264 259.52亿元或197 542.08亿元。可见,延迟退休在短期内可改善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但从长远来看,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的财务危机。建议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辅以优化养老基金政策顶层设计、提高"二孩"生育意愿、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等措施,以缓解城镇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万  
延迟退休对职工利益的潜在影响如何,已备受社会关注。现有研究大都认为基本养老金对城镇职工退休有明显激励效应,普遍存在的提前退休现象似乎也印证这一点。基本养老金的确不利于增进延迟退休利益吗?本文借助养老金财富模型分析发现,延迟退休对职工利益的影响也取决于养老金参数的不同水平组合,如工资增长率越高,越有利于延迟退休;养老金增长率越低、养老金贴现率越高,越不利于延迟退休。本文认为,为适应弹性退休政策的推行,有必要保持养老金参数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便于职工选择退休时间更有理性;不同退休年龄待遇计发应符合精算中性或公平,以减小弹性退休给制度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调整退休年龄应主要是调整各类养老金最低领取年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鹏军  张寒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职工的延迟退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女性职工、有配偶职工、企事业单位职工、体力劳动者及非领导岗位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态度较为强烈,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需要抚养的人口数越少、收入水平越高,以及感受工作强度与压力越小、对工作或岗位越喜欢、对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越满意的职工就越能接受延迟退休政策。据此建议: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之前应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降低职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透明性;在启动延迟退休改革时,应兼顾各方诉求,采用渐进的、灵活的、能够体现职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权的退休制度设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飞  仇雨临  
本文通过构建测算模型和相关参数设计,测算了2019年~2050年全面二孩政策和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支出、当期结余、累计结余的影响。研究发现:全面二孩政策下总和生育率每提高0.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0.23%,支出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0.12%,当期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7.14%,累计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35.30%;与不实施延迟退休相比,实施延迟退休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59%,支出年均增长率没有发生变化,当期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02.21%,累计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249.82%。这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和延迟退休均能够显著改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关系,但延迟退休对统筹基金收支关系的改善效果要显著大于全面二孩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景鹏  胡秋明  
文章基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五种生育情景下不同退休年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进行测算,并分析降低社会统筹缴费率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随退休年龄的延长而下降,随人口增长率的上升而提高。0%-100%符合全面二孩政策规定的妇女生育二孩,使退休年龄为60岁时的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降到19.18%-19.63%,使退休年龄为65岁时的最优缴费率降到10.77%-11.64%。(2)除了受生育政策和退休年龄影响外,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对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个人主观效用贴现因子和社会贴现因子的敏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锐  贾敏雪  
评估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福利不平等情况并对延迟退休中养老金福利不平等的变化进行预测,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养老金福利模型、使用个体微观模拟和RIF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福利比较平等,性别是对基尼系数影响最大的个体特征。接着,文章按照刚性男女同龄退休、刚性男女差龄退休、弹性退休、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四种思路,设计了九种延迟退休制度。通过模拟发现,延迟退休普遍使得养老金福利不平等程度增加,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制度增加幅度最小、对个体养老金福利的损害程度最低。据此,文章建议实施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制度,分担延迟退休改革成本,对养老金福利“少补多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庆伟  张元萍  
文章基于2013年CHARLS微观数据,选取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退休收入与农业户口、退休工人身份显著负相关,与退休前政府事业单位性质、退休前收入、退休后继续工作显著正相关;女性退休人员、政府机关退休人员倾向退休后停止工作,身体健康、正常退休、收入较高的人员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军  王广州  
文章利用全国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劳动力理想退休年龄的均值为54.88岁,低于法定退休年龄,总体呈略微提前退休的倾向;(2)劳动力延迟退休意愿普遍不高,具有延迟退休意愿的比例仅为15%左右,其中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白领"和中等收入群体为典型特征的中产阶层延迟退休意愿最低;(3)男性65岁和女性60岁是当前各自意愿延迟退休年龄的上限,推行男女同龄退休的时机尚不成熟;(4)在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诸多因素中,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会抑制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而良好的健康状况、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家庭福利水平则会对延迟退休意愿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翠琴  田勇  薛惠元  
本文通过人口预测和构建精算模型研究全面二孩和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发现生育、退休政策调整对"新人"养老金支出规模的影响要高于"中人";政策的调整将养老基金短期和长期赤字出现的时间分别延缓到2053年和2060年以后;生育、退休政策调整对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产生叠加效应,延迟退休的政策效应远大于生育政策调整的效应,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小,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莉  杨晶  
本文利用动态精算模型,对2018—2050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账户收支平衡状况进行精算分析,并着重考察了延迟退休和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精算结果显示:首先,如果继续沿用现行政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将会在2024年出现当期赤字,并在2033年出现累计赤字,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部亏空。考察期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赤字额持续增大,2050年将达到258 415.60亿元。其次,调整延迟退休年龄后,发现延迟退休导致当期和累计赤字的时点分别延缓到2027年和2039年以后,且2050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赤字缩减了122 137.13亿元。最后,同时调整延迟退休和全面二孩政策后,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额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证实了延迟退休和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产生叠加效应。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优化参数和强化融资入手,并通过综合施策化解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