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3)
- 2023(12640)
- 2022(10965)
- 2021(10382)
- 2020(8663)
- 2019(20205)
- 2018(20439)
- 2017(38821)
- 2016(21288)
- 2015(24160)
- 2014(24247)
- 2013(24068)
- 2012(22052)
- 2011(19677)
- 2010(19402)
- 2009(17500)
- 2008(16788)
- 2007(14956)
- 2006(13153)
- 2005(11167)
- 学科
- 济(83345)
- 经济(83262)
- 管理(60167)
- 业(57016)
- 企(46907)
- 企业(46907)
- 方法(37244)
- 数学(31839)
- 数学方法(31500)
- 农(24488)
- 中国(22694)
- 地方(21627)
- 业经(19128)
- 学(18791)
- 财(18372)
- 技术(17836)
- 农业(16624)
- 理论(14375)
- 和(14002)
- 环境(13993)
- 贸(13940)
- 贸易(13928)
- 易(13437)
- 制(13177)
- 教育(11681)
- 划(11565)
- 发(11287)
- 务(11020)
- 财务(10942)
- 财务管理(10927)
- 机构
- 大学(293115)
- 学院(291946)
- 管理(117912)
- 济(109531)
- 经济(106795)
- 理学(101875)
- 理学院(100683)
- 管理学(98924)
- 管理学院(98393)
- 研究(97694)
- 中国(71392)
- 京(64399)
- 科学(63226)
- 农(48882)
- 所(48717)
- 财(47863)
- 业大(46183)
- 中心(45286)
- 研究所(44601)
- 江(44087)
- 范(41246)
- 师范(40892)
- 北京(40849)
- 财经(38375)
- 农业(38127)
- 州(37575)
- 院(36281)
- 经(34864)
- 师范大学(33133)
- 技术(33011)
- 基金
- 项目(205963)
- 科学(160675)
- 研究(151936)
- 基金(146594)
- 家(127677)
- 国家(126590)
- 科学基金(108449)
- 社会(92792)
- 社会科(87704)
- 社会科学(87679)
- 省(81576)
- 基金项目(79352)
- 自然(71258)
- 自然科(69541)
- 自然科学(69526)
- 教育(69404)
- 划(68734)
- 自然科学基金(68246)
- 编号(63625)
- 资助(59341)
- 成果(50965)
- 重点(45922)
- 部(44455)
- 发(44272)
- 课题(43757)
- 创(43038)
- 创新(40080)
- 科研(39042)
- 项目编号(38367)
- 大学(37982)
- 期刊
- 济(122767)
- 经济(122767)
- 研究(84282)
- 中国(61046)
- 学报(46852)
- 农(44418)
- 科学(43978)
- 管理(42208)
- 教育(37849)
- 财(34918)
- 大学(34816)
- 学学(32157)
- 农业(31423)
- 技术(29016)
- 融(21471)
- 金融(21471)
- 业经(20783)
- 图书(20315)
- 经济研究(17778)
- 财经(17345)
- 业(16497)
- 问题(16442)
- 科技(16068)
- 资源(15534)
- 技术经济(15258)
- 经(14706)
- 理论(14433)
- 书馆(13840)
- 图书馆(13840)
- 现代(13513)
共检索到430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婧 郑新奇
在当前国家推行节约型社会、严格土地集约利用及管理的宏观环境下,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对存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测算和挖掘,是城镇发展规划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潜力测算,并进一步考虑潜力的空间释放方案。研究结合智能模拟方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对多套方案进行了演化模拟,最后从形态紧凑的角度进行了方案评价与优选。结果显示,该方法体系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在数量和空间方面可视化程度高,模拟方案可作为规划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峰 颉耀文 田文婷 焦继宗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多因素综合模型 兰州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建超 吴群 钱畅
研究目的:研究地质灾害对城镇住宅地价的影响及城镇住宅基准地价的地质灾害因素修正系数编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网格地价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基于兰州市1621个住宅地价调查样点数据的分析显示,地质灾害隐患可导致土地价值的降低,但作用程度在不同土地级别、不同空间位置存在差异,地质灾害对地价产生负作用的极值易出现在各类洪道、沟坡地带;运用兰州市公开出让住宅用地数据进行验算,将网格地价模型和GWR模型法得出的修正系数应用于兰州市基准地价修正法评估,验算结果基本符合兰州市地价实际情况,网格地价模型的验算结果较GWR模型更为平稳。研究结论:地质灾害因素修正系数的空间量化,有助于提高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伟 曹银贵 袁春 王静 乔陆印
研究目的:分析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熵变情况,剖析该系统的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发展度,确定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变化情况。研究方法: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有序性偏低,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熵的影响很大;(2)系统综合发展度在不断提高,并且各要素层之间的协调度水平比较高;(3)对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是绿地比例、征用耕地比例、单位建设用地产值;(4)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欧式贴近度在不断增加,表明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清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顾纪瑞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城镇化的任务、进度和问题,介绍了全国有关机构、学者对每个农民连同家属转化为市民所需社会成本测算结果的四种版本。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升级,主要消费品消费量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并以江苏为例,对消费潜力释放的前景进行了测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张大成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熊浩宇
城镇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正确处理与自然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质量、国民经济发展等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城市功能中的作用,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地绝对量已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合理和有效利用,保证土地相对增量,一直是解决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掘城镇内部闲置土地、未利用土地以及土地立体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效益,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同时通过对不同确定权重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方向,提供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关键词:
集约利用 GIS 城镇 潜力评价 湖北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丽红 石培基 郝方方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空间差异 土地集约利用 驱动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志娟 陈宇晟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离散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测算出包含经济、资源、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且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通过与兰州市实际承载人口的对比,得出兰州市人口承载力的状况。
关键词:
离散系数 熵值法 人口承载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欧雄 冯长春 李方
在我国城镇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展走向内涵挖潜、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利用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剖析,提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明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因素,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建立一套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方法、流程和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天河区345个评价单元中,适度利用、过度利用、低度利用和不均衡利用等4种潜力类型的土地单元个数分别占总评价单元的44.9%,15.9%,35.7%和3.5%,可供挖掘的潜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南永清 宋明月 肖浩然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驱动下,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机构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凭借对消费者动态行为信息的有效掌握,推动了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门槛下移,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支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相较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支持程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呈现出更高的消费效应。此外,从数字金融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数字金融在期初表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多数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逐渐高度趋同。因此,我国应该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包容性数字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普惠效应。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居民消费 普惠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珂 杨敏
循环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兰州市小城镇发展现状、类型及特点的分析总结,提出兰州市小城镇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模式,并以兰州市金崖镇为例,结合金崖镇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现状特点,构建金崖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小城镇 兰州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昕 孟庆香 李旸
【目的】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为加快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长葛市331个行政村居民点作为评价单元,采用分层抽样法从中抽取63个样本村,通过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集约潜力测算模型,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结果】将63个样本村的土地划分为3个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其中11个样本村属于集约利用型,21个样本村属于低度利用型,31个样本村属于粗放利用型;2008-2020年,以上3个集约利用等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的潜力分别为19.75,58.16和332.98 hm2。【结论】研...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集约利用 潜力 长葛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
绿色交通 河谷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 兰州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博文
通过构建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6年兰州市和全国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逐年提高,但2009—2016年兰州市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对2016年西部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排序,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排名处于最低水平。
关键词:
兰州市 基础设施 承载力 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