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2)
2023(12272)
2022(10816)
2021(10134)
2020(8557)
2019(19790)
2018(19739)
2017(38426)
2016(20962)
2015(23606)
2014(23878)
2013(23491)
2012(21247)
2011(19032)
2010(18904)
2009(17464)
2008(17108)
2007(14970)
2006(13257)
2005(11735)
作者
(59404)
(49242)
(48758)
(46649)
(31361)
(23554)
(22242)
(19220)
(18683)
(17663)
(16909)
(16559)
(15590)
(15488)
(15139)
(15101)
(14632)
(14581)
(14039)
(13992)
(12161)
(12099)
(11715)
(11231)
(11035)
(10978)
(10970)
(10852)
(9866)
(9637)
学科
(80333)
经济(80159)
管理(64903)
(59998)
(50269)
企业(50269)
方法(36209)
数学(31164)
数学方法(30808)
(24663)
(23115)
中国(21919)
(19763)
业经(18721)
(16840)
地方(16169)
农业(15028)
(14911)
财务(14822)
财务管理(14788)
企业财务(14049)
理论(13420)
(13413)
(13404)
贸易(13398)
环境(13367)
(13062)
(13008)
(12913)
银行(12876)
机构
大学(296926)
学院(294468)
管理(119104)
(116163)
经济(113453)
理学(103251)
理学院(102123)
管理学(100467)
管理学院(99935)
研究(96378)
中国(71049)
(63145)
科学(58486)
(57114)
(47514)
财经(44954)
(44186)
中心(43318)
研究所(42898)
(42893)
业大(42826)
(40758)
北京(39973)
(38868)
师范(38560)
(35108)
经济学(34698)
(34614)
农业(34273)
财经大学(33471)
基金
项目(202366)
科学(159513)
研究(150690)
基金(147165)
(126890)
国家(125825)
科学基金(108784)
社会(95157)
社会科(90053)
社会科学(90031)
基金项目(78577)
(78521)
自然(69881)
教育(68800)
自然科(68187)
自然科学(68174)
自然科学基金(66934)
(65737)
编号(62037)
资助(60098)
成果(51000)
(44991)
重点(44586)
课题(42468)
(42065)
(41817)
(40572)
创新(39042)
教育部(38957)
国家社会(38844)
期刊
(129337)
经济(129337)
研究(89493)
中国(56855)
学报(44361)
(44107)
管理(43635)
科学(41313)
(41117)
大学(34248)
教育(33420)
学学(32085)
农业(28089)
技术(24684)
(24641)
金融(24641)
财经(21768)
业经(21076)
经济研究(19809)
(18409)
问题(17038)
图书(15450)
理论(15306)
科技(14142)
实践(14058)
(14058)
技术经济(13582)
现代(13559)
(13425)
(13356)
共检索到430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立雄  胡姝  
近年来,受物价波动和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价格和收入调整机制。从各地的做法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机制存在调整手段单一、调整标准不规范、调整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建议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价格挂钩,保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购买力不变;而且还应与收入挂钩,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为此,需要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划分为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两部分,食物贫困线随价格调整,非食物线随平均收入水平调整。同时还应建立临时价格补贴制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焕章  
文章运用"马丁法"宏观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通过数学建模分析宏观上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出情况及中央财政资金在全国各个省市间的分配问题,微观上具体分析每个困难户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来确定给予的最低生活保证金,实施分类施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葵  
地域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用标准,是指从当地的实际消费状况出发计算出的当地居民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的标准。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内的物价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制约,只有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才能准确地计算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用的标准。各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是当地居民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比较准确且易搜集。将它作为计算地域型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的依据,较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立雄  
1993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调生存,忽视发展;强调效率,忽视公平;强调义务,忽视权利。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实施消除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曹艳春  
近年来,我国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升。本文利用我国36个城市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而非基本生活保障;“低保”标准并未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低保”标准对贫困者就业意愿具有较弱的负效应。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建议: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施行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以及建立互动支持系统,促进“低保”受益者就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艳春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让低收入者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低保标准也必须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提高,每年根据上年平均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增长率进行定期调整;施行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建立互动支持系统,推动“低保”家庭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宗万  
本文在对"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进行总体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新常态下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相关因素的"变"与"不变",提出了"兜底线、差别化、可持续"的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总体思路和一些具体完善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凤荣  
近年来,青海藏区农(牧)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保障制度得到初步建立,在维护农(牧)区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利、避免两极分化、规避社会风险、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农(牧)区低保标准确定尚不科学,加之标准偏低,导致部分农(牧)区贫困人员仍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或享受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以建立指标科学、能够适用于整个藏区农(牧)区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核心目标,深入分析藏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为青海藏区农(牧)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倩  毕红霞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意在为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本文借助ELES模型测算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三个层次理论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农村低保水平偏低,现行低保标准明显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而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保障标准却可以满足"保基本"的原则。基于这一结论,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合理制定,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立雄  
本文从消费的视角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适度性进行判断。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总消费替代率和食品替代率的研究表明,多数城镇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没有达到全国城镇平均食品支出水平,但多数省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全国农村平均食品支出水平;发达地区的消费替代率并不高于不发达地区。研究还表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虽然超过低收入户的食品消费支出水平,但是仍然只能满足困难户总消费支出的2/3左右,仅只满足最低收入户总消费支出的一半左右。文章最后分析了造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倩  毕红霞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意在为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本文借助ELES模型测算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三个层次理论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农村低保水平偏低,现行低保标准明显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而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保障标准却可以满足"保基本"的原则。基于这一结论,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合理制定,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建东  廖常勇  邹高禄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镇反贫困的最主要手段,文章基于民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主要关注于城镇贫困线、贫困发生率、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以及城镇贫困线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基于城镇户籍人口,2002年起城镇贫困发生率超过5%,且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呈下降趋势。此外,当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与相关的城镇贫困线并不匹配。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边恕  
文章使用ELES模型,对2003~2011年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多层次需求水平进行了理论测算,并据此设计了阶梯式低保救助机制。研究表明,当前的实际低保标准过低,仅占理论测算值的43.7%~56.2%;以恩格尔系数为衡量基准发现,低保理论值比实际值更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在调整机制上,低保线与若干经济变量有比较稳定的关系。从阶梯式低保线占上年人均消费支出比重来判断,食品线约为19%、基本生活线约为29%、持续生活线约为34%、初步发展线约为42%,全面发展线约为55%,这一比例关系有利于便捷地确定当期低保线及其调整幅度。另外,文章以2011年为基准设计了负所得税方案,与补差制相比,负所得税制的就业激励作用明显。负所得税制下的财政负担率表明,在中央财政不进行补助的情况下,多数省份有能力承担增加的财政负担。如果中央财政按2011年的比例继续给予补助,则所有省份都能承担负所得税的资金增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传浩  仲伯俊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不能满足低保户最低生活需求,过高又不利于激励低保户的再就业,可见低保标准的确立十分关键。因此,文章对江苏省2007年调整后的13个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优选模型,认为在调整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支出,据此文章又对13个城市当期和未来三年的低保标准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