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19)
- 2023(14163)
- 2022(11921)
- 2021(10941)
- 2020(9071)
- 2019(20952)
- 2018(20446)
- 2017(39002)
- 2016(20953)
- 2015(23296)
- 2014(23135)
- 2013(22440)
- 2012(20547)
- 2011(18483)
- 2010(18306)
- 2009(16359)
- 2008(15632)
- 2007(13571)
- 2006(11709)
- 2005(10278)
- 学科
- 济(89866)
- 经济(89774)
- 管理(56521)
- 业(55528)
- 企(43117)
- 企业(43117)
- 方法(37398)
- 数学(32924)
- 数学方法(32458)
- 中国(28330)
- 农(26007)
- 地方(24382)
- 财(20743)
- 业经(20348)
- 农业(18193)
- 学(16492)
- 贸(15125)
- 贸易(15114)
- 环境(14765)
- 易(14583)
- 发(14396)
- 制(14127)
- 技术(13669)
- 和(13464)
- 银(13348)
- 融(13339)
- 金融(13336)
- 银行(13325)
- 地方经济(12879)
- 行(12867)
- 机构
- 学院(288883)
- 大学(286930)
- 济(118898)
- 经济(116543)
- 管理(113081)
- 研究(98614)
- 理学(97777)
- 理学院(96615)
- 管理学(94873)
- 管理学院(94326)
- 中国(73075)
- 京(60651)
- 科学(60622)
- 财(53216)
- 所(48419)
- 农(47182)
- 中心(45934)
- 研究所(44231)
- 江(43254)
- 财经(42716)
- 业大(42149)
- 范(40981)
- 师范(40583)
- 经(38956)
- 北京(37752)
- 农业(36651)
- 经济学(36526)
- 院(36329)
- 州(34380)
- 经济学院(32976)
- 基金
- 项目(201888)
- 科学(161150)
- 研究(148575)
- 基金(146974)
- 家(128135)
- 国家(127051)
- 科学基金(110246)
- 社会(96087)
- 社会科(91186)
- 社会科学(91162)
- 省(79924)
- 基金项目(78256)
- 自然(70452)
- 自然科(68880)
- 自然科学(68857)
- 教育(68478)
- 自然科学基金(67584)
- 划(67329)
- 编号(59712)
- 资助(58758)
- 发(48073)
- 成果(47261)
- 重点(46121)
- 部(44580)
- 创(42390)
- 课题(41730)
- 国家社会(40239)
- 创新(39605)
- 科研(38803)
- 教育部(38349)
- 期刊
- 济(130687)
- 经济(130687)
- 研究(83243)
- 中国(58276)
- 农(43111)
- 学报(42060)
- 科学(41261)
- 管理(40918)
- 财(39702)
- 教育(33786)
- 大学(32867)
- 学学(30836)
- 农业(30130)
- 技术(27049)
- 融(24896)
- 金融(24896)
- 业经(23301)
- 经济研究(20824)
- 财经(20194)
- 经(17470)
- 问题(17331)
- 业(15875)
- 资源(14764)
- 技术经济(14242)
- 统计(14028)
- 商业(13565)
- 科技(13322)
- 图书(13293)
- 版(13082)
- 策(12964)
共检索到424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顺毅 吕恺芸
本研究基于共享发展视角,构建既能体现发展性又能体现共享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我国28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从差异变化来看,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的空间差异系数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区域间差异的缩小。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城镇居民就业质量存在着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同时高值省份对周围省份的正向影响逐渐变弱,而低值省份对周围省份的负向影响有所增强。从子系统来看,发展子系统和共享子系统的协调程度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进步的空间。从障碍因子分析来看,工作收入的平均水平和居民幸福感的差异程度是制约城镇居民就业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顺毅 吕恺芸
本研究基于共享发展视角,构建既能体现发展性又能体现共享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我国28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从差异变化来看,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的空间差异系数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区域间差异的缩小。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城镇居民就业质量存在着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同时高值省份对周围省份的正向影响逐渐变弱,而低值省份对周围省份的负向影响有所增强。从子系统来看,发展子系统和共享子系统的协调程度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进步的空间。从障碍因子分析来看,工作收入的平均水平和居民幸福感的差异程度是制约城镇居民就业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为维度的38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对2001—2016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分析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泰尔指数及其空间分解探究这种时空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五大区域发展趋势一致,但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发展水平接近的省份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递增,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是形成这种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从旅游产品服务、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8—2019年旅游业发展质量进行重新测度,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各维度指数波动性上升,水平及增长速度差异显著。(2)空间方面,下、中、上游地区呈“下游地区最高,中上游地区不相上下”,且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力,其他省市齐头并进的旅游业发展格局。(3)分维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旅游产品服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呈下游、中游、上游递减,而旅游经济活力、共享发展呈下游、上游、中游递减,旅游绿色发展呈中游、上游、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4)旅游服务、创新产出、收入福利、产业结构及环境治理是主要内部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依次递减,地域约束类型可分为五大类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顺 郭娟娟
文章使用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在界定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就业质量对城镇居民失业率的影响。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可以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4个维度综合衡量,能够极大影响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与流动频率,进而影响区域宏观失业率。实证分析发现,提升就业质量能够有效减少区域摩擦性失业,还可以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需求,从而有助于降低城镇居民失业率,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位数回归显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中等分位点有较强的降低作用,在低、高分位点作用相对较弱,其作用强度随分位值上升呈倒U形特征。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失业率效应有显著调节作用,在互联网发展较迟缓的地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作用更强。文章认为,深化经济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地区失业率,从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就业质量 失业率 互联网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顺 郭娟娟
文章使用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在界定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就业质量对城镇居民失业率的影响。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可以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4个维度综合衡量,能够极大影响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与流动频率,进而影响区域宏观失业率。实证分析发现,提升就业质量能够有效减少区域摩擦性失业,还可以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需求,从而有助于降低城镇居民失业率,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位数回归显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中等分位点有较强的降低作用,在低、高分位点作用相对较弱,其作用强度随分位值上升呈倒U形特征。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失业率效应有显著调节作用,在互联网发展较迟缓的地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作用更强。文章认为,深化经济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地区失业率,从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就业质量 失业率 互联网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元伟 赵庚星 董超 唐秀美 许国臣 韩吉光
以山东广饶县丁庄镇为例,探索乡镇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在系统分析耕地自然环境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户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构建指标体系,以模糊评判法综合评价了1979年、2005年和2007年的耕地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丁庄镇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明显的时空演变规律。一、二级地所占耕地面积从1979年的0.060%,增加到2005年的91.42%和2007年的98.62%,耕地质量稳步提高;耕地离行政中心、河流越远,离渤海越近,其质量降低,东北部近海地区和镇政府驻地附近地区耕地质量增幅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研究...
关键词:
乡镇级 综合评价 农户行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静静 谈镇
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共享经济的互动关系,认为新型城镇化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共享经济又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剔除体制障碍,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从而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发展理念,扶持共享经济的发展,则从供给侧的角度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二者最终都将落脚点放在了提升居民幸福感上。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共享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建双 周琳 虞晓芬
基于1997—2015年中国内地除上海、西藏以外的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城镇化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东部地区结构效应略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而竞争效应变化不大且各地区间差异并不明显。(2)产业结构、城镇化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部差异最大。(3)土地集约利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质量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全国样本中,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中,东部地区构成效应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均不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冯亮 岳梦凡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2)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3)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归纳为是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核心,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以政府投资为驱动的"结构性"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分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显著。相对农村居民而言,这种因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带来的差距,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更具特殊性。笔者基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视角,首先从地区间经济总量差距、劳动力流动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这三个方面对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必然性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分别对地区间人均产出差距和工资收入差距进行数理推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泰尔指数进行测度,以衡量城镇居民地区间...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思儒 许健 赵昊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城镇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结构的演变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在研究最终消费的影响时,经典的投入产出需求拉动模型一般仅考虑消费总量的变化,但假设消费结构与最近调查年份一致,这种处理方法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然将导致严重的模拟偏误。本文深入分析了城镇居民重点消费系数的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而依据消费理论选择若干影响因素对重点消费系数进行了面板回归,得到具有显著解释力的若干因素。基于所构建的模型,论文模拟了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效果,首先使用回归模型得到重点系数回归预测值,并据此对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修正,进而使用修正的消费结构运用需求拉动模型计算了城镇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作用,与传统沿用2012年的消费结构所得到的总产出测算值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发现使用消费结构不变的错误假设将显著低估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向秀莉 郭雪
城镇居民高质量就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的新型金融模式,可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能助力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能提升城镇居民就业质量以及影响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居民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居民的就业质量;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三个特征,分别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三个维度间接提升就业质量;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存在区域差异,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靶向性,助力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就业质量 区域异质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永生
近几年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持续性的热点话题。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演变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