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1)
2023(11056)
2022(9030)
2021(8413)
2020(7147)
2019(16382)
2018(16112)
2017(31793)
2016(16347)
2015(18480)
2014(18201)
2013(17627)
2012(15350)
2011(13258)
2010(12770)
2009(11212)
2008(10270)
2007(8668)
2006(7088)
2005(5804)
作者
(42359)
(35547)
(35451)
(33683)
(22409)
(16929)
(16060)
(14024)
(13495)
(12392)
(12104)
(12089)
(11068)
(11047)
(10809)
(10705)
(10701)
(10447)
(10227)
(10204)
(8602)
(8482)
(8431)
(8150)
(7983)
(7920)
(7666)
(7569)
(7037)
(7002)
学科
(66935)
经济(66866)
(49215)
管理(47672)
(38874)
企业(38874)
方法(32905)
数学(29681)
数学方法(29294)
(20608)
(18711)
中国(17385)
技术(16306)
地方(14760)
农业(14718)
业经(14541)
(11511)
贸易(11505)
(11196)
收入(10460)
理论(10107)
(9925)
环境(9919)
(9912)
(9861)
财务(9813)
财务管理(9793)
技术管理(9382)
企业财务(9251)
(9165)
机构
学院(221552)
大学(218287)
(93811)
经济(92101)
管理(91944)
理学(81125)
理学院(80334)
管理学(78994)
管理学院(78577)
研究(66427)
中国(48448)
(43358)
(39934)
科学(39271)
财经(33200)
中心(32537)
业大(31397)
(31100)
(30710)
(30547)
(30255)
经济学(29876)
(28535)
师范(28273)
研究所(27840)
经济学院(27303)
北京(25961)
财经大学(25052)
经济管理(24894)
(24530)
基金
项目(162973)
科学(130944)
研究(121491)
基金(120424)
(104295)
国家(103463)
科学基金(91090)
社会(79948)
社会科(75969)
社会科学(75949)
基金项目(64691)
(63542)
自然(57827)
自然科(56593)
自然科学(56581)
教育(56536)
自然科学基金(55532)
(53155)
编号(48916)
资助(47574)
成果(36917)
(36691)
重点(36371)
(35652)
(35560)
国家社会(34235)
创新(33361)
课题(32501)
教育部(32283)
人文(31870)
期刊
(93304)
经济(93304)
研究(58610)
中国(37633)
管理(32487)
(30460)
科学(29672)
学报(28667)
(28039)
技术(23836)
大学(23439)
教育(22841)
学学(22252)
农业(19681)
业经(16528)
财经(15690)
经济研究(15430)
(15012)
金融(15012)
(13585)
问题(12522)
技术经济(12211)
科技(11351)
(10527)
商业(10358)
统计(10257)
(9956)
资源(9828)
现代(9644)
(9565)
共检索到299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归纳为是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核心,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以政府投资为驱动的"结构性"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分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显著。相对农村居民而言,这种因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带来的差距,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更具特殊性。笔者基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视角,首先从地区间经济总量差距、劳动力流动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这三个方面对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必然性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分别对地区间人均产出差距和工资收入差距进行数理推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泰尔指数进行测度,以衡量城镇居民地区间...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葛晶  李翠妮  张龙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多层次线性模型考察了市场环境如何通过"心理账户"对城镇家庭地区消费差距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家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弹性具有明显的"心理账户"特征,个体主要通过建立负债账户作为预防过度消费的参照点,使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血汗钱"的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小;各"心理账户"之间存在着有限的替代性,市场潜能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过度消费预防机制,但房价上涨仍会促使居民为了购房而缩减生产性消费支出;地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分别是导致一般性消费弹性和生产性消费弹性出现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其解释力度分别达到20.25%和16.07%。因而,地区消费差距主要由家庭金融财富和住房财富上的分布差异以及地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差异产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梅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差距也在明显扩大,甚至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收入分配差距过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会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过大的差距如何进行调整并使之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璋  廖海勇  龙少波  
本文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技术引进部门和传统部门,二者的区别在于技术进步方式不同,前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后者通过在生产中应用技术引进部门产品获得技术进步。在两部门条件下推导工资差距模型,两部门的工资差距由技术和资本积累差异决定,再将两部门的结论推广解释行业工资差距。最后以制造业29个行业与农业的工资差距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引进速度越快、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其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就越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天健  王润红  
在中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涨,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已经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Beta-2函数去拟合统计数据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分布,以此对中国1995-2016年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及174个样本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并于21世纪初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随后上升趋势开始放缓,围绕一定的水平开始波动;第二,样本城市内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总体分布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第三,不同区域样本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普遍较高。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云波  马草原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倒U"变动规律,并且拐点(或者稳定期)已经出现;经典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具有解释力,真正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劳动差别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面提升的同时可能存在识别和瞄准上的方向性偏误,这导致了转移性收入的社会保障功能被削弱;就业性质、受教育程度及行业类别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并且就业性质在"倒U"拐点附近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耿德伟  
本文利用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于1995年和2002年实施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并从组群的视角重新考察了1990~2002年间城镇收入水平差距的演进情况。本文的研究发现相比于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同一年龄组群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中国的收入差距中占有支配性地位。同时,分析也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个人组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而组内收入差距则迅速扩大。随后本文对城镇居民个人组内收入差距变动进行时间效应、组群效应和年龄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组内收入差距除随时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较晚出生年龄组的收入差距较较早出生年龄组的收入差距要大。最有趣的是本文发现收入差距随年龄总体呈倒U型变化,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纪玉山  张洋  代栓平  
通过对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新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证明,技术进步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库兹涅茨倒U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实。技术进步和知识资本化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加快技术进步的扩散进程,全面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云  
笔者通过综合使用基尼系数、分组收入份额和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等指标,多角度定量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认为1985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收入差距加速扩大的局面在2006年开始出现扭转势头。立足于宏观经济背景,作者预测"十一五"期间分组收入份额差距将继续缩小,基尼系数将会降低,有望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斌开  杨依山  许伟  
基于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结合Heckman两步法,定量考察了1990—2005年间性别、教育、地区和经验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其演变的贡献。研究发现:(1)选择性偏误对于研究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2)地区差异对劳动收入差距的贡献趋于上升;(3)教育的贡献总体上趋于增大;(4)经验的贡献持续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变迁、工资制度改革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快速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是1990—2005年间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鹏  
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运用泰尔(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在测算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各省所占份额的基础上,通过将转移性收入引入测度框架,发现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不同人群的收入分布状况恶化,但三省之间的差距状况趋同,政府转移支付并没有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相反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建民  丁疆辉  
基于2000—2009年全国各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数据,依据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结果显示2000—2006年差距略微上升,但2006—2009年逐年下降,发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即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以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代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并不必然牺牲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基尼系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收入结构差距,揭示了工资性收入是总差距的决定因素,但其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在不断降低;转移性收入对总差距的贡献程度也在降低,二者对缩小总差距有积极作用。通过泰尔指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发现区域间差距是构成总差距主体,但是从时间序列看,区域内对总差距的影响程度逐步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城镇居民收入的差异对区域内差距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桂芝  马树才  李峻浩  
采用统计年鉴权威数据,运用统计与计量研究方法,对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管理绩效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财政管理手段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调节低效,甚至存在负效应;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静态来源和动态趋势存在各自特征,其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与调控值得关注,经营性收入亟待重视。最后依据测度结论及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改善辽宁居民收入结构的政策取向和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