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9)
- 2023(13011)
- 2022(11015)
- 2021(10256)
- 2020(8965)
- 2019(20525)
- 2018(20289)
- 2017(39978)
- 2016(21497)
- 2015(24149)
- 2014(24112)
- 2013(23705)
- 2012(21438)
- 2011(18873)
- 2010(18590)
- 2009(16855)
- 2008(16603)
- 2007(14657)
- 2006(12079)
- 2005(10619)
- 学科
- 济(85913)
- 经济(85808)
- 业(59009)
- 管理(58520)
- 企(46949)
- 企业(46949)
- 方法(44746)
- 数学(40201)
- 数学方法(39706)
- 农(24512)
- 财(23828)
- 中国(23472)
- 学(18398)
- 业经(17125)
- 农业(16612)
- 地方(15776)
- 贸(15663)
- 贸易(15660)
- 易(15234)
- 务(15103)
- 制(15074)
- 财务(15056)
- 财务管理(15024)
- 企业财务(14302)
- 理论(12726)
- 银(12581)
- 银行(12546)
- 技术(12510)
- 和(12500)
- 融(12027)
- 机构
- 大学(300495)
- 学院(299956)
- 济(123144)
- 经济(120664)
- 管理(117657)
- 理学(103071)
- 理学院(101960)
- 管理学(100007)
- 管理学院(99455)
- 研究(97440)
- 中国(72264)
- 京(61100)
- 科学(61053)
- 财(55814)
- 农(51461)
- 所(48891)
- 中心(46599)
- 业大(46459)
- 财经(45853)
- 研究所(44906)
- 江(43473)
- 经(41871)
- 农业(40666)
- 经济学(39114)
- 范(38537)
- 师范(38107)
- 北京(37276)
- 经济学院(35651)
- 院(35089)
- 财经大学(34438)
- 基金
- 项目(211462)
- 科学(167770)
- 基金(156687)
- 研究(150118)
- 家(137600)
- 国家(136528)
- 科学基金(117777)
- 社会(96945)
- 社会科(91939)
- 社会科学(91915)
- 基金项目(83521)
- 省(82005)
- 自然(78046)
- 自然科(76292)
- 自然科学(76268)
- 自然科学基金(74925)
- 教育(69788)
- 划(69778)
- 资助(64008)
- 编号(59753)
- 重点(47967)
- 部(47489)
- 成果(47163)
- 发(44630)
- 创(43788)
- 科研(41978)
- 创新(41019)
- 国家社会(40852)
- 教育部(40792)
- 课题(40253)
- 期刊
- 济(123353)
- 经济(123353)
- 研究(80479)
- 中国(52481)
- 学报(48467)
- 科学(45383)
- 农(45235)
- 财(43740)
- 管理(39515)
- 大学(36781)
- 学学(35132)
- 农业(30425)
- 教育(26033)
- 技术(25478)
- 融(23400)
- 金融(23400)
- 财经(22173)
- 业经(20835)
- 经济研究(20644)
- 经(19027)
- 问题(17025)
- 业(16145)
- 统计(15649)
- 版(14938)
- 技术经济(14372)
- 策(14207)
- 资源(13857)
- 商业(13750)
- 理论(13583)
- 科技(13137)
共检索到416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闯
本文采用2007年C HIP数据,从婚姻、年龄和教育三个人口特征视角分析了城镇居民劳动参与工资弹性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未婚男性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最大,随后依次是已婚女性、未婚女性和已婚男性;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随教育程度的提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相同的教育程度下,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要大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在3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30-40岁期间趋于稳定,40岁之后再次出现上升,25岁之前男性劳动参与工资弹性大于女性,25岁之后则一直小于女性。本文的现实含义在于促进就业公共政策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劳动参与工资弹性在不同人口特征群体中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参与 工资弹性 婚姻 教育水平 年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鸽 赵昕东
文章以1997~2011年的按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为例,分组研究不同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建立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得到不同收入的弹性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弹性大小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中等收入、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人群可能存在其他隐形收入,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颖熙
随着收入的上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本文通过运用非线性近似完美需求系统(QUAIDS模型)模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需求弹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以"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富于弹性,而以"家庭服务、教育、居住"为代表的服务消费缺乏弹性。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领域的支出会明显增加。从区域比较来看,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服务消费支出弹性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服务、教育和居住"领域。此外,价格是影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家庭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类支出的价格敏感性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世伟 周闯
本文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参与弹性,结果表明:女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明显大于男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体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均逐渐减小。因此,设计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有助于城镇贫困的削减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世伟 郭凤鸣
通过对东北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方程和工作时间方程的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分别为0.05和1.27,女性劳动参与的收入弹性为-0.42;女性工作时间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21和-0.11。因此,市场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有助于东北城镇居民劳动供给的增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草原 钱力
基于1988~2008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家户调查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从劳动者特征角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认为劳动者行业差别、就业性质以及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从行业差别、就业性质以及受教育程度等3个维度对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劳动者个体因素进行再分解,分析发现所有制性质和行政垄断决定的行业差别是引起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对垄断的规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世伟 周闯
本文建立了劳动参与方程的参数模型和半参数模型,用于分析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收入群体中,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远大于收入弹性,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均大于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均呈现递减趋势,且低收入群体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要明显大于其他收入群体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设计和实施针对低收入群体而非高收入群体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城镇居民失业问题,而且有助于抑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海涛
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可以通过职业隔离影响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本文利用CHIPS数据,采用Brown分解,考察了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工资差异的情况。结果发现: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职业隔离,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是存在的,但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比重仅为11.22%,流动人口和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特征差异造成的;随时间变化,歧视性部分在工资差异中所占比重是明显下降的;在不同地域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中,歧视性部分在总差异中的比重在东部城市最小、中部城市最高。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应该是当前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点。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镇居民 职业隔离 工资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化勇 陈金波
蔬菜消费对于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蔬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中国城镇居民的蔬菜消费量来看,男性低于女性、青年低于年长者、未婚居民低于已婚居民,低收入者低于高收入者,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低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与此同时,加入地区和职业两个控制变量后,中国城镇居民蔬菜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蔬菜消费行为 蔬菜消费意愿 人口统计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晓辉
消费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收集了我国2000-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消费函数,计算并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消费水平、刺激改善消费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宇
文章利用Deaton和Muellbauer提出的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1),以2017年《孝义统计年鉴》为基础,描述了山西省孝义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状况,并进一步计算出了不同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弹性和自价格弹性。主要结论有:孝义市生活必需品中水产品、蔬菜类、奶制品支出弹性较大,粮食类、食用油类、肉禽类、蛋类支出弹性较小;自价格弹性表现为蔬菜类、奶制品、水果类缺乏弹性,水产类富有弹性。因此稳定粮食、肉禽及蔬菜类的生产,保证其市场供应对保持生活必需品总体价格平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生活必需品 需求弹性 城镇居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旭媛 应瑞瑶
非农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持续替代,然而这种机械化在中国区域的发展中并不平衡。本文使用修正的要素替代弹性公式,首先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然后实证分析了地形条件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对粮食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并表现出与耕地坡度紧密相关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亩劳均机械水平存量之后,耕地中坡耕地比例对机械—劳动替代弹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受到地形地貌约束下的要素替代
关键词:
机械化 替代弹性 要素替代难度 地形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旭媛 应瑞瑶
非农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持续替代,然而这种机械化在中国区域的发展中并不平衡。本文使用修正的要素替代弹性公式,首先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然后实证分析了地形条件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对粮食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并表现出与耕地坡度紧密相关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亩劳均机械水平存量之后,耕地中坡耕地比例对机械—劳动替代弹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受到地形地貌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的限制,这成为中国机械化进程呈现地区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机械化 替代弹性 要素替代难度 地形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孙爱军
为明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在检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后,应用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模型考察1990-2008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不同省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消费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省域的差异化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凤武 胡祖铨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未来一段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本文根据1995-2012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情况,测算了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规模及其特征表现,并相应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信息消费在现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呈现出先快速上升而后缓慢下降,并最终稳定在2 0%左右的水平上;城镇居民的边际信息消费倾向基本稳定在0.11的水平,信息消费收入弹性基本保持在0.8以上的水平,并且都逐步趋于稳定;在信息消费的组成结构中,医疗保健消费和通信消费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文教娱乐消费的增长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