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9)
2023(9120)
2022(7787)
2021(7175)
2020(6254)
2019(14303)
2018(13964)
2017(27453)
2016(14515)
2015(16328)
2014(16003)
2013(15599)
2012(13745)
2011(11980)
2010(11397)
2009(10060)
2008(9334)
2007(7843)
2006(6371)
2005(5232)
作者
(40194)
(33454)
(33423)
(31622)
(21239)
(16295)
(15178)
(13265)
(13069)
(11746)
(11493)
(11432)
(10642)
(10497)
(10431)
(10260)
(10162)
(9895)
(9726)
(9725)
(8120)
(8103)
(7869)
(7851)
(7680)
(7508)
(7366)
(7156)
(6793)
(6773)
学科
(59513)
经济(59433)
管理(38691)
(38678)
方法(32885)
(30182)
企业(30182)
数学(29888)
数学方法(29450)
(17919)
(16399)
中国(16221)
(11887)
农业(11700)
业经(11238)
地方(10814)
收入(9832)
(9386)
财务(9352)
财务管理(9325)
(9129)
贸易(9126)
(8981)
(8888)
企业财务(8876)
环境(8350)
技术(8215)
理论(7999)
(7899)
(7487)
机构
大学(197772)
学院(195732)
(83148)
经济(81676)
管理(78789)
理学(69686)
理学院(68966)
管理学(67573)
管理学院(67230)
研究(64607)
中国(47128)
(40454)
科学(40341)
(36416)
(34460)
业大(31738)
(31596)
中心(30648)
财经(30129)
研究所(29114)
(27757)
(27358)
农业(27339)
经济学(27066)
经济学院(24647)
北京(24310)
(23931)
(23864)
师范(23576)
财经大学(22890)
基金
项目(146457)
科学(116960)
基金(110619)
研究(101658)
(98193)
国家(97455)
科学基金(84611)
社会(67464)
社会科(64109)
社会科学(64092)
基金项目(58416)
自然(56671)
(55844)
自然科(55457)
自然科学(55437)
自然科学基金(54426)
(47910)
教育(47025)
资助(45859)
编号(38617)
重点(33114)
(33039)
(30892)
(30591)
科研(29405)
国家社会(29380)
成果(28926)
创新(28787)
教育部(28511)
计划(27697)
期刊
(79203)
经济(79203)
研究(53447)
中国(33200)
学报(32890)
科学(31233)
(29714)
管理(27792)
(27626)
大学(25542)
学学(24539)
农业(20364)
技术(17653)
教育(14820)
财经(14416)
(13861)
金融(13861)
经济研究(13798)
业经(12521)
(12429)
统计(11883)
问题(10826)
(10523)
(10147)
技术经济(9850)
(9637)
决策(9406)
业大(8860)
理论(8740)
科技(8583)
共检索到267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曲恒  
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2002年城镇住户和暂住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而进一步的Quantile分解结果显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中,歧视是造成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对处于收入的条件分布最高端的10%的人群而言,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特征效应所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佳纯  王子成  
文章利用2013—2016年广州市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住房实行形式、住房支出、住房支出相对负担等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Oaxaca-Blinder与Fairlie均值分解模型,探讨流动人口住房变动的成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自有住房占有情况明显改善,但社会租房仍是主要居住形式;住房支出成本逐渐攀升,而住房相对负担有所下降。流动人口住房变动均值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可观测的变量特征是造成流动人口自有住房占有提升和住房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变动也受到户籍等制度改革及住房调控政策等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在可观测的禀赋差异中,经济收入是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率提升的主要决定因素,支付能力是推动流动人口住房支出增加的关键变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云森  
统一户口是否能够解决农村背景居民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问题?基于2008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城镇数据,本文应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收入差异问题。结果发现:农村背景(原来是农村户口)居民全年职业内收入比城镇背景居民低31.9%,其中有27.7%是由于市场歧视的原因所导致的。在本地户口样本中,收入差异有28.3%,其中市场歧视贡献13.4%。农村背景居民收入较低主要是因为其教育以及工作经验的回报较低。改变"农村背景"的定义后所进行的稳健性检验显示,以上结果仍一致成立。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海涛  
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可以通过职业隔离影响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本文利用CHIPS数据,采用Brown分解,考察了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工资差异的情况。结果发现: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职业隔离,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是存在的,但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比重仅为11.22%,流动人口和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特征差异造成的;随时间变化,歧视性部分在工资差异中所占比重是明显下降的;在不同地域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中,歧视性部分在总差异中的比重在东部城市最小、中部城市最高。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应该是当前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汤颖梅  杨月  刘荣茂  葛继红  
利用黑龙江省同江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从主体异质性视角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对天气指数保险需求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分解的结果显示:两类经营主体对天气指数保险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天气指数保险的需求均值为0.661,比传统农户高0.258个百分点。差异中贡献较大的因素是土地经营规模、户主受教育程度及对本地天气的关注程度,而家庭贷款情况、年龄及购买农业保险的经历是降低天气指数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金琼  马林静  王雅鹏  
从中国省际经济增速差异存在动态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1993—2012年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分时段分成快速增长、中速增长与慢速增长三大类型,通过对快速增长地区与慢速增长地区的实证对比分析,探寻省域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Oaxaca-Blinder模型对影响经济增长省际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计算出各因素对差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政府政策与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省际差异的影响都很显著,但地区差距的缩小对政府投资的依赖程度过大,伴随投资驱动效应的不断减弱,一旦政策难以为继,落后地区很有可能陷入"梅佐乔诺陷阱"。因而培育落后地区自身发展潜力,深化落后地区市场化改革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辛自强  
利用2005年、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信任产生“U型”影响,曲线最低点处流动人口比重在29%左右。存在这一动态关系的原因是,流动人口比重的提升起初降低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信任,但在流动人口比重达到临界值后,流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增强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从而提高了社会信任。本文揭示了社会转型中人口流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与重建作用,有助于为理解和改善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彬彬  
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差异问题目前仍然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外出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女性外出农民工。本文使用2011年和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与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2011年,男性外出农民工的"三险""五险"和"五险一金"的参与率均低于女性。到了2016年,外出农民工整体城镇社保参与率有所提高,且性别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社保选择模型"揭示了男性的参保倾向较低,使得女性社保参与率比男性高,但是,扩展的Blinder-Oaxaca分解进一步证实就业特征的差异(女性处于弱势)使得社保参与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缩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宇  赵菲菲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以及因素分解法,结合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考察了我国女性流动人口在不同户籍上的收入差异,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因素方面,高学历有利于获得高薪,而且城镇女性流动人口学历对于收入提高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在流动因素方面,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对于收入增长的期望值略低,省内流动的女性对于收入增长期望也相对不占优势;在就业因素方面,不同分位点上,该因素对同样职业类型的两个女性群体的收入影响大小不同,并且就业合同的类型也能体现出两类群体收入不平等现象。最后,从反事实因素分解结果中能够看出,伴随着分位数提升,两个群体间的"户籍歧视"也不断地显现出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芝  李超  
文章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实施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组群工资差异分解技术,研究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在雇主和雇员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性别收入差异在雇员内部比雇主内部更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但是在两个群体中特征效应的贡献都较小,系数效应是导致性别收入差异的主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姚红  
文章以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潜类别分析(LCA)的方法探索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式,同时还探究了不同身份认同模式之间的人口学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拒绝型、一致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之间在身份认同模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新生代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对于自身的市民身份是排斥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以及所居住的城市类型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模式的显著因素;在流入地城市长期生活是提高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人际交流互动是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家人同住将改善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