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22)
2023(19661)
2022(16830)
2021(15811)
2020(13347)
2019(30373)
2018(30313)
2017(58372)
2016(31670)
2015(35677)
2014(35228)
2013(34378)
2012(31295)
2011(27863)
2010(28060)
2009(25964)
2008(24909)
2007(22101)
2006(19392)
2005(16764)
作者
(89807)
(74852)
(74243)
(71078)
(47470)
(36162)
(33770)
(29346)
(28441)
(26675)
(25433)
(25314)
(23675)
(23329)
(23021)
(22964)
(22276)
(21965)
(21467)
(21404)
(18543)
(18495)
(18125)
(17325)
(16784)
(16692)
(16607)
(16493)
(15158)
(14811)
学科
(126021)
经济(125805)
(89575)
管理(86913)
(68054)
企业(68054)
方法(57522)
(51278)
数学(49637)
数学方法(48798)
农业(34011)
中国(33653)
(31240)
业经(31224)
(27927)
地方(25981)
(24051)
理论(22302)
(20577)
贸易(20565)
(19984)
技术(19429)
(19418)
(19127)
财务(19035)
财务管理(18993)
(18756)
银行(18708)
环境(18292)
企业财务(18000)
机构
学院(439646)
大学(436717)
管理(172063)
(171477)
经济(167630)
理学(149769)
理学院(148111)
管理学(144927)
研究(144476)
管理学院(144146)
中国(108129)
科学(92330)
(91460)
(86287)
(77663)
(72260)
业大(71455)
中心(67904)
农业(66683)
研究所(66030)
(65639)
财经(62307)
(58751)
师范(58169)
(56912)
北京(56521)
(52449)
(52045)
经济学(51209)
技术(46962)
基金
项目(306131)
科学(240604)
研究(222387)
基金(221471)
(193408)
国家(191753)
科学基金(164966)
社会(140087)
社会科(131957)
社会科学(131918)
(121879)
基金项目(117124)
自然(108235)
自然科(105763)
自然科学(105733)
自然科学基金(103777)
教育(103130)
(101108)
编号(91961)
资助(91393)
成果(73653)
重点(68461)
(66820)
(65082)
(63073)
课题(62747)
创新(58809)
科研(58752)
国家社会(57064)
教育部(57029)
期刊
(188466)
经济(188466)
研究(124157)
中国(85535)
(84102)
学报(73288)
科学(66287)
管理(60317)
(58835)
农业(57156)
大学(56340)
学学(53171)
教育(50581)
技术(39219)
(38283)
金融(38283)
业经(35709)
财经(29563)
经济研究(28960)
(28151)
(25331)
问题(25251)
(23234)
图书(22867)
科技(21279)
统计(21054)
技术经济(20655)
业大(19948)
理论(19773)
资源(19531)
共检索到637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纪玉昭  
基于湖南省城镇安置社区445户搬迁农户的微观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融入和心理归属三个维度选取15个变量构建社会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进行测算和分析,同时引用IPA模型探究各评价指标对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的社会适应性总体接近于“比较适应”水平,经济发展适应维度的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社会融入适应维度的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心理归属适应维度的对未来发展期许等指标偏低是整体处于“一般”水平的直接原因;农民承包地退出意愿、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和搬迁后社区活动参与等指标能否提高是影响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变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纪玉昭  
基于湖南省城镇安置社区445户搬迁农户的微观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融入和心理归属三个维度选取15个变量构建社会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进行测算和分析,同时引用IPA模型探究各评价指标对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的社会适应性总体接近于“比较适应”水平,经济发展适应维度的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社会融入适应维度的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心理归属适应维度的对未来发展期许等指标偏低是整体处于“一般”水平的直接原因;农民承包地退出意愿、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和搬迁后社区活动参与等指标能否提高是影响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变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立龙  杨祥辉  胡闻涛  
搬迁农户能否融入乡村产业,决定了易地搬迁脱贫的稳定性与长效性,关系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易地搬迁通过调整农户与资源地理组合,接入市场与信息网络,使农户获得产业可惠及性。产业惠及效应的发挥受到农户异质性和政策因素的耦合影响。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户为调研对象,对农户搬迁后的乡村产业可惠及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贫困农户搬迁之后疏离于乡村产业发展,陷入生计失能风险,相对贫困程度加深;户主技能或技术、信息接受渠道对农户搬迁后的产业参与及产业增收均有正向影响;信贷支持搬迁农户产业经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欠缺;集体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带给搬迁农户的产业惠及效应有限;相比基建环境,定向扶持政策有助于引导农户融入乡村产业链并从中受益。基于上述研究,政府应重视深度贫困农户搬迁之后的生计接续和产业赋能,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精准开展搬迁农户的产业技能培训;加强搬迁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的信贷支持和信息供给;优化政策安排与组织链接,推动搬迁农户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并长效受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伟  徐洁  黎洁  
[目的]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及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Pandey等(2011)提出的适应能力评估框架,采用2015年底抽样调查的600多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结果]不同适应性水平搬迁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耕地面积、住房面积、物质资产、人均纯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对他人信任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农户生计适应能力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适应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生计资源致使农户生计适应能力表现各异,进而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适应策略。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国璇  周忠发  朱昌丽  陈全  尹林江  
[目的]基于改进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生计现状,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推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量和生计资本稳定性的建议。[方法]通过引入主观满意度对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改进,建立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究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持有量变化,并对其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者相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迁后生计资本综合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物质资本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下降;者相安置点农户搬迁后生计稳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搬迁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生计多样性和收入多样性降低,非农业生计多样性提升;搬迁后农户生计耦合度提升4.059 6%,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由低度耦合提升至中度耦合。[结论]者相安置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类生计资本指标差异明显,推动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和提高收入多样性,可帮助搬迁农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期刊] 预测  [作者] 赵列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由熟悉的乡土社会进到陌生社区,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生活场域-惯习发生转变。本文基于575份搬迁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方法,揭示影响搬迁农户适应迁入地的因素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搬迁农户在迁入地的社会信任、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同代际、学历、调查点及经济状况农户的社会适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运用KHB检验了人际关系分别在特殊信任、一般信任对社会适应的正向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32.24%和5.38%;以及农户的性别、代际差异在社会信任(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着调节效应,表现为特殊信任、一般信任分别对女性、老一代搬迁农户的社会适应影响要弱。为此,应立足于异质性个体,以安置社区居委会为载体,政府、社区宏观系统配合发力,重塑人际关系网,构建高度信任的安置区,实现搬迁农户到迁入地"稳得住、能致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洁  孙晶晶  
在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的特征和背景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城乡联系特征、搬迁特征、农地权属认知、承包地特征等在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分析框架。根据陕西渭南、安康两区(县)4个搬迁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较高。若政府给予一定补偿,57.19%的搬迁农户选择退出承包地,说明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已具有一定的需求基础;搬迁农户在安置社区定居意愿较强,但身份认同不足。运用Probit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有城镇定居意愿、城市身份认同及离农程度较高的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较强;(2)搬迁农户的农地权属认知对其农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认为搬迁后承包地权益不会受损、承包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搬迁农户,其退出承包地的意愿更强;(3)搬迁时间和耕作半径增加对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4)已经完成确权、户主年龄较大的搬迁农户退出承包地意愿更强。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搬迁地区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重视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稳定搬迁农户预期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时鹏  王倩  余劲  
持续、稳定地提高农户收入是“后搬迁”时期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防止搬迁农户返贫、返迁的关键。利用陕南三市1 712个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构建易地搬迁影响农户收入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并使用PSM方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搬迁具有明显的农户“自选择”特征,在消除选择性偏差之后,搬迁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总收入,从分项收入来看,搬迁显著降低了农户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养殖业收入,显著提高了务工收入,但搬迁对资产性收入和非农自营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2)在搬迁对非农收入影响中,非农劳动供给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比43.43%,农户对补贴的“福利依赖”阻碍了其非农收入的提高,遮掩效应占比11.00%,搬迁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市场可及性、非农发展环境和非农发展内生动力,但尚未转化为非农收入的提高,由于技能培训存在时滞,家庭特殊技能人口占比的中介效应亦不显著。(3)集中安置农户对补贴的福利依赖更强,其“遮掩效应”更加明显,而对于分散安置农户,市场可及性的中介效应变得显著。结果意味着,搬迁后要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应通过机制保障和政策激励,实现农户增收渠道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务工收入的增加;二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迁入地的人文和生态特色,发展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产业等新业态等,扩大搬迁农户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另外,应通过精准培训、加强农户参与等措施切实提高接续扶持政策促进农户增收的实效。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牛佳佳  张艳荣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新时期"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其意义在于让那些居住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远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适宜生存的地方,通过搬迁摆脱贫困。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古浪县和靖远县这两个典型易地扶贫搬迁地的调研并对相关数据及实例进行分析,找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经验,最后提出可行性策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农户搬迁后的家庭生计对于搬迁农户搬迁后的适应性的影响存在于方方面面。为了让搬迁农户能够在搬迁地尽快适应并实现"能致富",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时刻关注搬迁农户的家庭生计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搬迁农户的后续生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玉林  李思贤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贫困居民对此充满了期待。通过对湖南石门、桑植、沅陵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研究农户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引起居民同意易地搬迁的前5位原因是搬迁后有更好基础设施,以及目前居住地缺乏经济来源、缺乏人畜用水、教育或医疗条件差和生态环境恶劣。因此,湖南顺利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重视安置模式选择、选择适宜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力度,并且尊重当地搬迁意愿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资源匮乏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云南省怒江州贫困农户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数据,采用DID模型对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在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状况进行政策评估,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其中,依托企业带动安置模式(模式一)和山上搬山下安置模式(模式三)对提高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降低农户易地扶贫搬迁交易成本,并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模式二)对纯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变动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有利于提升农兼型和兼农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依托退耕还林逐步安置模式(模式四)对易地扶贫搬迁绝对贫困户生计资本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却有利于提升农兼型为主的相对贫困户的生计资本,造成"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此外,人力资本提升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最为显著,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次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