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4)
2023(13061)
2022(10969)
2021(10226)
2020(8364)
2019(19389)
2018(19022)
2017(36632)
2016(19925)
2015(22477)
2014(22752)
2013(22839)
2012(21705)
2011(19899)
2010(20237)
2009(18993)
2008(19004)
2007(17586)
2006(15676)
2005(14453)
作者
(59915)
(50892)
(50365)
(47751)
(31955)
(24462)
(22797)
(19727)
(19122)
(18187)
(17208)
(16935)
(16056)
(15944)
(15751)
(15509)
(15336)
(14683)
(14656)
(14453)
(12656)
(12643)
(12348)
(11795)
(11438)
(11414)
(11386)
(11203)
(10388)
(10359)
学科
(94017)
经济(93909)
(59542)
(51278)
管理(49375)
(36175)
企业(36175)
农业(33981)
方法(33750)
数学(29572)
中国(29519)
数学方法(29338)
地方(26629)
业经(24108)
(20086)
(18424)
(17461)
(17367)
(16380)
贸易(16368)
(15791)
(15360)
银行(15330)
(14833)
(14830)
金融(14830)
发展(13884)
(13850)
环境(13436)
农业经济(12811)
机构
学院(295397)
大学(291877)
(125995)
经济(123291)
管理(110539)
研究(107322)
理学(94184)
理学院(93027)
管理学(91557)
管理学院(90983)
中国(82776)
(69138)
科学(64417)
(62722)
(56018)
(55669)
农业(52984)
中心(50779)
研究所(49981)
业大(48587)
(47618)
财经(43532)
(41468)
师范(41105)
北京(39870)
(39524)
经济学(37910)
(37549)
(37030)
(35757)
基金
项目(189732)
科学(148991)
研究(141922)
基金(135789)
(117865)
国家(116699)
科学基金(98975)
社会(90954)
社会科(85695)
社会科学(85670)
(75730)
基金项目(72248)
教育(63584)
(62933)
自然(60998)
编号(59638)
自然科(59531)
自然科学(59514)
自然科学基金(58467)
资助(54325)
成果(48821)
(47042)
重点(42521)
(42425)
课题(41083)
(38952)
发展(38270)
(37751)
(37636)
国家社会(37391)
期刊
(152526)
经济(152526)
研究(90708)
(72272)
中国(67001)
农业(48722)
学报(46595)
科学(44735)
(41395)
管理(36226)
大学(35830)
学学(33824)
(33512)
金融(33512)
教育(32623)
业经(30949)
技术(24578)
(23455)
经济研究(22052)
问题(21426)
财经(21293)
(18297)
(16576)
世界(16361)
农村(16227)
(16227)
农业经济(15908)
技术经济(15107)
经济问题(14842)
资源(14409)
共检索到462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伍海霞  李树茁  悦中山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2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本文利用 1 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和探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烨  靳小怡  
在大规模乡城人口流动背景下,代际关系对农民工家庭成员的生活福利具有重要影响。类型学方法是描述复杂多样家庭关系的有用工具,然而目前鲜有对中国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多样性的类型学研究。文章利用2013年12月在中国深圳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使用潜在类别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农民工家庭中存在紧密型、远但亲近型、近但有间型与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其中最具传统大家庭特征和强凝聚力的紧密型关系仍是农民工家庭中最普遍的关系类型,但已深刻地打上了城镇化烙印,反映了传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传承与变迁特征;远但亲近型关系反映了乡城人口流动背景下外出务工子女远距离赡养父母的努力,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成为维系家庭代际关系的新的重要纽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晓欣  钟世虎  李子健  
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和扩展回归模型检验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差异化社会网络建立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建立对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居留意愿和定居可能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个体社会资本积累和城市身份认同强化。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地社会网络的建立会显著增强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而乡土社会网络和外地社会网络建立的影响则不显著,表明内嵌于本地社会网络中的个体社会资本和城市身份认同对城市融入的作用更强。文章聚焦于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社会关系根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网络与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化的关联,研究结果对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同贵  
文章认为常用的生育率指标在研究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存在缺陷,而时期孩次递进比可以精确测量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也可以有效消除在比较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水平时,因时期进度效应不同而导致的误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的二孩及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的乡城流动与生育水平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同贵  
文章认为常用的生育率指标在研究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存在缺陷,而时期孩次递进比可以精确测量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也可以有效消除在比较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水平时,因时期进度效应不同而导致的误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的二孩及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的乡城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之间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航空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养老意愿与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外出年数、养老保险和子女数量对流动人口的养老观念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子女数量、去过的城市个数、外出年数、是否和流入地居民有来往对于流动人口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长安  高春雷  左文琦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在全部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中占据多数。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就业单位或雇主提供包吃或包住、工作经验丰富、较长工作时间、在本地参保城镇社保以及"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等,均有较好的减贫效果。因此,必须将消除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纳入到总体扶贫攻坚战略之中,推动实现农村流动人口更高质量的就业,重视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当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本峰  苗锋  
通过探讨和研究青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为认识和分析青年流动人口就医问题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提高我国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完善我国青年流动人口异地就医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故此,根据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原理,应用就医地点对就医者的效用满足函数,构建基于效用最大化的青年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评估模型,从就医机构选择的预测概率、离散变化和Odds Ratios等角度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影响大小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结论显示: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特质人口学因素、经济支持因素和生理因素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就医流向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对不同就医方式选择的影响大小不尽相同,教育程度和在业状况对就医流向的影响最大,并根据影响因素程度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素萍  李涛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翁辰  朱红根  陈杰  
本文基于2021年江苏省5市15县(区)的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微观个体层面选取数字技术使用和数字技术认知两个维度共十项指标构建数字素养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概率,还可以扩大其数字金融使用广度。相比于数字融资工具的使用,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理财和数字支付工具的使用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素养各维度均可以显著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个体数字金融使用概率,但仅数字技术使用对扩大个体数字金融使用广度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进一步地,数字素养对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显示,数字素养可以通过增加金融信息关注、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和提升风险偏好水平来提高农村流动人口数字金融使用广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