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4)
- 2023(13442)
- 2022(11230)
- 2021(10082)
- 2020(8117)
- 2019(18620)
- 2018(18273)
- 2017(34981)
- 2016(18665)
- 2015(21173)
- 2014(21637)
- 2013(21061)
- 2012(19967)
- 2011(18528)
- 2010(19066)
- 2009(18192)
- 2008(17997)
- 2007(16371)
- 2006(15030)
- 2005(14291)
- 学科
- 济(99714)
- 经济(99590)
- 管理(57373)
- 业(51600)
- 企(42279)
- 企业(42279)
- 方法(30800)
- 中国(28713)
- 地方(27126)
- 数学(25393)
- 数学方法(25170)
- 农(23081)
- 财(22351)
- 业经(22347)
- 制(20638)
- 学(20621)
- 融(16481)
- 金融(16478)
- 银(16262)
- 银行(16241)
- 地方经济(16044)
- 行(15760)
- 农业(15738)
- 发(14967)
- 体(14665)
- 环境(14427)
- 理论(14297)
- 贸(13942)
- 贸易(13929)
- 易(13351)
- 机构
- 大学(283562)
- 学院(282955)
- 济(126317)
- 经济(123671)
- 研究(104066)
- 管理(102580)
- 理学(85784)
- 理学院(84700)
- 管理学(83441)
- 管理学院(82868)
- 中国(79667)
- 财(61984)
- 京(61077)
- 科学(59453)
- 所(52982)
- 财经(47205)
- 研究所(46895)
- 江(46026)
- 中心(45881)
- 农(42809)
- 经(42540)
- 经济学(40504)
- 北京(39437)
- 范(39393)
- 师范(39042)
- 院(37409)
- 州(36110)
- 业大(35976)
- 经济学院(35906)
- 财经大学(34641)
- 基金
- 项目(173960)
- 科学(137558)
- 研究(131089)
- 基金(125790)
- 家(108296)
- 国家(107313)
- 科学基金(91932)
- 社会(86625)
- 社会科(82124)
- 社会科学(82107)
- 省(68009)
- 基金项目(65104)
- 教育(59794)
- 划(56160)
- 自然(55080)
- 自然科(53720)
- 自然科学(53708)
- 自然科学基金(52776)
- 编号(52185)
- 资助(51636)
- 成果(44745)
- 发(42769)
- 重点(39812)
- 部(38944)
- 课题(37979)
- 国家社会(36557)
- 制(36332)
- 创(35676)
- 发展(35085)
- 展(34529)
- 期刊
- 济(159554)
- 经济(159554)
- 研究(96731)
- 中国(64801)
- 财(48807)
- 管理(42058)
- 农(41350)
- 学报(40787)
- 科学(38789)
- 教育(33118)
- 大学(31840)
- 融(31301)
- 金融(31301)
- 学学(29602)
- 农业(27440)
- 经济研究(25966)
- 财经(25274)
- 技术(24940)
- 业经(24446)
- 经(21947)
- 问题(20187)
- 贸(15443)
- 技术经济(15061)
- 世界(14628)
- 业(13617)
- 国际(13468)
- 图书(13460)
- 商业(13366)
- 统计(13184)
- 现代(13146)
共检索到462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泉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是分析城镇性质及其发展机理的重要概念,新经济地理学为认识城镇的空间区位选择与多重效应集聚发挥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正是由于支撑城镇系统的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组织等子系统在追求各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交易费用的节约,以及区域要素集聚的自我维持、城镇诸多效应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经济的演化,才导致了城镇系统的发展有其内在根本动力,进而也成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城镇化趋势在世界不同区域持续演进的根本原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泉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是分析城镇性质的重要概念,新经济地理学为我们认识城镇的空间区位选择与多重效应集聚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正是由于支撑城镇系统的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组织等子系统在追求各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才导致了城镇系统的发展有其内在根本动力,进而也成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城镇化趋势在世界不同区域持续演进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城镇 新制度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何飞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将服务业纳入经济系统中,考察成都市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空间集聚模式,并深入行业内部,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机制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成都市是典型的服务业空间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且主要受市场调控配置行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新常态下,成都市应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其禀赋推进城镇化。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服务业集聚 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宪生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形态已走近我们。新经济形态使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为适应新经济形态,经济地理学要重新确定研究对象、问题和任务,构建现代经济地理学体系和范畴,以指导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合理布局。
关键词:
新经济形态 资源经济 经济地理 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谷人旭 李广斌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实践和理论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试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现实表象和存在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背后的哲学根源,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哲学反思 中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祖葆
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它采用收益递增一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改造,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郑长德
新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声名鹊起。它以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过程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试图揭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谜底。通过认真反思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文章认为应结合中国现实,进一步拓展理论的解释范围、优化经验研究的解释能力,以提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永祥
文章使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均对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影响,而早期城市规模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亚宁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花俊
笔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 比较 方法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叶 吴浩波
从早期的评介与比较到后来的应用与吸收,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仍处在追赶与模仿阶段,能理论建模的虽不少,真正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却鲜有耳闻。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约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新经济地理学在反思、完善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依据思想、方法和技巧,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向上:城市与城市体系、异质性、运输成本、标定、与地理学融合,以及公共政策。在这些方向中,城市与城市体系理论、异质性的深化、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可以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瑛
本文基于工业用地供给模型,修改了多样性偏好假定,并将中国按照工业发展程度分成四类地区,分析四类地区政府在GDP考核目标下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通过求解纳什均衡的近似解析解,笔者发现,处于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倾向于多供给土地,形成小规模企业;反之亦然。同时本文证明了在同样的劳动力规模下,交易成本高、同质性竞争激烈、技术水平低下的地区会供给更多的工业用地。这为提升工业用地使用效率指明了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