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20)
2023(9663)
2022(7735)
2021(6933)
2020(5908)
2019(13738)
2018(13728)
2017(26646)
2016(15027)
2015(17360)
2014(17902)
2013(17682)
2012(16631)
2011(14913)
2010(15269)
2009(14411)
2008(14736)
2007(13646)
2006(12027)
2005(10957)
作者
(46701)
(39169)
(39032)
(37532)
(24844)
(18888)
(17964)
(15407)
(14855)
(14019)
(13305)
(13189)
(12433)
(12332)
(12308)
(12295)
(12238)
(11609)
(11304)
(11293)
(9734)
(9725)
(9608)
(8956)
(8908)
(8894)
(8821)
(8631)
(8016)
(8013)
学科
(67832)
经济(67757)
管理(40075)
(38080)
(29215)
企业(29215)
方法(28975)
数学(25392)
数学方法(25094)
中国(22142)
(19667)
地方(15916)
(15283)
(14811)
业经(14127)
农业(12861)
(12343)
(11532)
贸易(11527)
(11115)
理论(9997)
(9947)
(9658)
银行(9622)
(9426)
环境(9324)
(9111)
(9087)
金融(9085)
(8884)
机构
大学(228501)
学院(225796)
(90535)
经济(88272)
管理(81426)
研究(80451)
理学(69322)
理学院(68415)
管理学(66963)
管理学院(66547)
中国(59687)
科学(51410)
(50014)
(43046)
(42509)
(41170)
研究所(38511)
中心(37083)
(35966)
业大(35407)
农业(33926)
财经(32703)
(31954)
师范(31620)
北京(31531)
(29502)
(28630)
经济学(28566)
(28386)
经济学院(25857)
基金
项目(145988)
科学(113146)
基金(104471)
研究(103980)
(91803)
国家(91044)
科学基金(76618)
社会(65344)
社会科(61680)
社会科学(61658)
(56686)
基金项目(55537)
自然(49463)
(48361)
自然科(48315)
自然科学(48299)
教育(47631)
自然科学基金(47393)
编号(42723)
资助(42634)
成果(35554)
重点(33183)
(32082)
(31888)
课题(29784)
(28753)
科研(27943)
创新(27061)
大学(26961)
国家社会(26948)
期刊
(103323)
经济(103323)
研究(67914)
中国(45441)
(39782)
学报(38976)
科学(35484)
(32424)
大学(28756)
管理(27882)
学学(26929)
农业(26242)
教育(23768)
(19717)
金融(19717)
技术(19292)
业经(16513)
财经(16433)
问题(15975)
经济研究(15878)
(14265)
(14212)
图书(12602)
(12254)
技术经济(11544)
统计(11206)
(10958)
现代(10713)
资源(10634)
理论(10480)
共检索到340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玲  
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著。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傅小锋  
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偏远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城镇发展缓慢 ,至1952年青藏高原全境解放时其城镇发展水平很低。其后四十多年来 ,青藏高原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具独特性 ,青藏高原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独具特色。高原城镇发展表现为总体落后 ,局部发展加速。城镇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城镇数量少 ,规模小 ,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空间上集中在河谷地区 ,呈沿交通线分布格局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设施落后 ,职能单一 ,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 ,城镇间经济联系弱 ,未能形成高原城镇体系。高原城镇化主要动力是自上而下型的政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生喜  王晓鹏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英  
This paper,based on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estimates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transfers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during 1990~2000,and the number of residence who residence registration is agriculture transfers to non agriculture.The paper also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opul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as well as labor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urban,include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transfers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in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this century.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骏  薛伟贤  武赟  贺琨  王清  
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通过回顾贵州城镇化进程,分析其城镇化的特点,探讨贵州城镇化进程对商品房市场容量的带动作用。研究表明:(1)贵州近十年的新进城镇人口使得商品房市场容量增长了约8千万平方米,约为整个市场容量的一半;(2)未来贵州商品房市场容量增长前景看好,从新进城镇人口刚性需求与原有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两个方面将增加2.2亿平方米的市场容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张镱锂  
目前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中的文化因素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文重点探讨了藏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饮食习惯、居住方式、能源消费及丧葬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土地利用方式保持稳定的力量 ,它与其它驱动力一起 ,共同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外来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发生变迁的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李勇  
鉴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特殊的生态地位,青藏高原的城市化应当走出一条有别于国外及国内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在其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促进中小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省会城市的人口压力,从而改变高原城市规模结构断层、缺少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滞后的现状。本报告从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民族因素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高原城市化的特殊性,针对现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出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政府为主导的"网络式"城镇化为主、"据点式"城市化为辅的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报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证明了青藏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婷  
城市化有助于转变增长方式和缩小发展差距,但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资源环境也在不断受到威胁,因此,城市适度人口将是未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文献综述视角,对城市化进程中适度人口问题展开新的思考,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考虑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实现这种协调的最优选择是考虑城市适度人口;第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不是静态上的适度,而是需要探索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目标,形成动态上的城市适度人口空间;第三,城市适度人口也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测度,而是要探索从城市实际人口到适度人口的实现路径。最终,通过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适度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燕  王婷  孙成权  马晓敏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区,其地表变化、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地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关键领域。本文以国际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搜集ISI数据库在2003-2008年间所报道的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国家、年代分布、研究机构、著者、发表期刊、合作国家、合作机构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特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